語文教材中,有不少以相同題材為核心的單元整體,教師可以就地取材,也可以自己查找資料,尋找同一題材的組文指導(dǎo)學生比較閱讀。尤其是對古詩詞的鑒賞,可以歸類復(fù)習、因題材而分板塊學習賞析,能達到較好的理清知識,甄別鞏固的預(yù)期效果。比較閱讀的內(nèi)容涉及方方面面,但最好都依托于教材,以本為本,把課內(nèi)、課外相關(guān)的系列文章組織起來比較閱讀,引導(dǎo)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形成語文能力。筆者作了以下幾點比較嘗試::
一、從情感表達角度去比較。
在學習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課上,筆者拋出“你們還知道哪些送別詩?”這個話題,引導(dǎo)學生激活記憶,從日常積累進行搜索,大家紛紛發(fā)言,筆者選擇了學生比較熟知的《贈汪倫》、《別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樓送辛漸》、《送元二使安西》這幾首詩組文比較,拓展閱讀?!岸际撬蛣e詩,詩人所抒發(fā)的情感有何不同?”接著筆者拋出第二個問題,這時學生發(fā)言的答案肯定是不完整的,這就需要教師點撥,引導(dǎo)歸納,指出這幾首詩雖然都是以離別為題材,都表達惜別之情,但詩人表達的情感在細微處卻千差萬別,有的以詩言志,有的深情祝福,有的是雖有離愁,卻透著幾分灑脫,有的還充滿豪邁的氣概。通過甄別體味,讓學生明白:送別詩不僅可以寫離愁別緒,還可以表達出更豐富更細致的情感,比如鼓勵之意、祝愿之情、胸中之志等。教師引導(dǎo)學生用“情感表達”這條主線,把零散的送別類的古詩織成一張網(wǎng),網(wǎng)里,又有不同的情感表達點。這樣,通過量的積累,使學生在古詩賞析的情感表達上產(chǎn)生質(zhì)的飛躍。異彩紛呈的邊塞詩中,都蘊含著濃郁的愛國豪情,循著“愛國”這條情感主線,讓學生進行組文比較閱讀。這些詩,在邊塞這個大環(huán)境下,有的寫歡宴慶功,有的是抒懷大志,有的是對戰(zhàn)爭思考,有的是對風景描繪。他們和常人一樣有兒女情長,然而一旦國家需要,他們便能舍生忘死,血灑疆場。通過比較,學生對邊塞詩的認識變得深刻了,對詩人的愛國情感有了更切身的感受。引導(dǎo)學生從情感的表達去比較學習一組詩,學生不僅可以勾聯(lián)起對以往若干首詩的回憶,在原來的認知基礎(chǔ)上,在老師問題引導(dǎo)下,又重新以比較的視角,豐厚了對這一類詩情感表達的理解。學生通過對相同主體詩的分類歸納,情感上細微甄別,由表及里、并以主動探究的精神進行深入挖掘,他們的認識不再局限于對某一首詩、幾首詩的感悟,而是習得了一種研究學習的方法,潛移默化地納入認知體系中。
二、從寫作認知角度去比較
同題材的作品,我們還可將眼光放在寫作角度上進行組文比較閱讀,以讀促寫。有的文章所寫景物、場景相同或相似,但因?qū)懽鹘嵌炔煌?,效果也就不同,正如蘇軾所說,“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睂W完明代文學家袁宏道的《滿井游記》,把他和袁中道的兩篇《游高粱橋記》列為組文一起閱讀,雖然兩人為兄弟又出自“公安派”同一流派,并且所游之地相同,但兩篇小品的寫法不同,給人的感受也不一樣。袁宏道采用白描手法,描繪了優(yōu)美的風景與幽雅的環(huán)境,表達了作者娛情山水,喜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而袁中道采用對比手法,把北京三月的惡劣環(huán)境與江南三月的青草山花,風和日麗進行比照,表達自己對安寧美好生活的熱愛,對仕途生活厭倦的思想感情。一為“白描”,一為“對比”,景相同情不同,所采用的寫作手法也不同。這就可以在學生寫作上,指導(dǎo)他們?nèi)绾蚊鎸ν活}材,采用不同的寫法來細致表達了。
三、從寫作手法角度去比較
經(jīng)典課文不僅承載著“傳道解惑”的任務(wù),而且對提供靈活多變的寫作范式,也擔負著不少“傳經(jīng)送寶”的責任。教師在引導(dǎo)學生解讀文本的同時,還可以組織一系列寫作手法近似的文章,供學生比較參考。
如《湖心亭看雪》中“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贝恕鞍酌枋址ā边\用,肯定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寥寥數(shù)語,作者將天長水遠的遼闊境界,萬籟無聲的寂靜氣氛,都傳達出來,令人拍案叫絕。借此表達了作者賞雪的驚喜,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充分抒發(fā)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揮之不去的故國之思。白描手法,重在抓住景物特征,繪出輪廓氣質(zhì),達到傳神即可,并非一定濃墨重彩。魯迅也深得其味,他在《故鄉(xiāng)》開頭對景物的描寫,就著墨不多,但將故鄉(xiāng)深冬原野的陰晦盡收筆下,字里行間流露出濃重的無奈與悲涼,一下就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diào)。兩文一組合,一比較,學生對“白描手法”的理解運用便能感知了。還有學習《藤野先生》一文,了解了明線暗線共用的“雙線穿插”手法,就可以聯(lián)系到《爸爸的花兒落了》、《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綱》等課內(nèi)外文章組文閱讀,讓學生反復(fù)品味雙線纏繞的妙處,并嘗試著模仿習作,學習并掌握這一寫作技巧。
(李春榮 ?黑龍江省北安市第二中學 ?1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