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臥雙肩固定法在小兒頸外靜脈采血100例中的應用
吳錦榮1鄒美榮2
1.江西省高安市中醫(yī)院急診科,江西高安330800;2.江西省高安市人民醫(yī)院信息科,江西高安330800
【摘要】目的:觀察仰臥雙肩固定法在小兒頸外靜脈采血中的應用效果。方法:以我院門診采血化驗的20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體位固定方法行頸外靜脈采血,觀察組采用仰臥雙肩固定法行頸外靜脈采血。比較兩組的成功率。結果:觀察組一針穿刺成功率、家屬滿意度均較對照組高,皮下淤血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仰臥雙肩固定法可提高小兒頸外靜脈采血的一次成功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小兒;頸外靜脈采血;體位固定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5)21-0126-02
收稿日期:(2015.07.13)
隨著血常規(guī)檢測的普及,加上家長對孩子健康的重視,小兒靜脈采血的機會越來越多。而小兒靜脈血管細小隱匿,且小兒不合作,導致小兒靜脈采血成為門診抽血室最棘手的問題。股靜脈采血因是盲穿刺法,一針見血成功率低,且受脫衣受寒、場地等條件的限制,頸靜脈采血便越來越受到護理人員的青睞。但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和體位,家屬往往難以接受。為保證采血安全,對傳統(tǒng)的采血體位進行改進,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高安市中醫(yī)院門診采血化驗的20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均為真空管靜脈采血。其中男108例,女92例;年齡16天至3周歲,平均年齡(1.9±0.3)歲。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病情等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對照組按傳統(tǒng)體位固定方法行頸外靜脈采血。傳統(tǒng)體位固定方法:操作者站于患者頭側,肩下墊小枕,使頭后仰,家長或助手用雙臂約束患兒軀干和四肢,將患兒頭部轉向一側,暴露患者采血部位。
1.2.2觀察組觀察組按改進方法擺放固定體位后行頸外靜脈采血,多數(shù)由一位家屬協(xié)助一位護士完成操作。
1.2.2.1體位患兒仰臥于治療臺的一端,解開衣領,頸肩部位墊一軟枕,將肩部稍抬高,頭偏向一側,稍微低于身體平面,向后仰,使頸部伸展平直,暴露頸外靜脈。不合作的患兒可將其膝部與桌沿持平,雙腿自然下垂。
1.2.2.2固定方法操作者指導助手或家屬站在操作臺旁,面向小兒,雙臂按壓嬰幼兒軀干及雙上肢,雙手把患兒雙肩固定在軟枕上,打開患兒的雙肩,對不合作患兒還應指導助手或家屬用腹部抵住患兒下垂的雙腿,有效制動患兒雙肩及四肢。操作者立于嬰幼兒頭頂端,操作時可用一手腕部制動患兒頭部偏向一側。
1.2.2.3操作方法操作前充分備好物品并放置好位置,以穿刺點為中心常規(guī)消毒皮膚,沿著血液回心方向,選擇患兒哭鬧時頸外靜脈明顯充盈鼓起的一剎那在頸外靜脈可見部位上1/3和中1/3交界處快速進針。即穿刺點位于下頷角和鎖骨上緣中點連線之上1/3處[1]。方法:操作者手持一次性采血針頭,針柄與皮膚呈45°沿頸外靜脈方向穿刺,見回血后降低穿刺針角度,將穿刺針再沿頸外靜脈走向呈10~15°角推進送入0.5cm,以確保針頭斜面全部進到靜脈內[1],進針后妥善固定好針頭,換真空管時動作輕柔準確,即可抽出所需血量。拔針后用無菌干棉球沿頸部血管單指腹豎向適度按壓3~5min[2]。并將患兒扶起。
1.2.2.4護理護士在操作前要營造良好的采血環(huán)境,保持環(huán)境安靜、整潔、溫馨,通風良好,向家屬講解操作的方法、目的、注意事項。小兒頸靜脈采血應嚴格掌握在禁食4h以上較為安全[3]。護士在操作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兒神態(tài)、呼吸、面色等情況,發(fā)現(xiàn)異常,立即停止操作,報告醫(yī)生。穿刺部位拔針后應并觀察有否出血和皮下血腫。
1.3評價指標分析兩組患兒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腫率及患兒家屬滿意度。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問卷調查表進行調查,調查表共包含醫(yī)護人員態(tài)度、患兒躁動情況、操作水平、是否有皮下血腫發(fā)生等四大項,滿分共100分。以分值大于85分為非常滿意,分值為75~85分為滿意,以分值小于等于75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shù)×100%。
2結果
2.1采血效果比較觀察組100例患者中98例患者采血成功,成功率為98.0%;2例患者采血失敗,占2.0%,其中1例患者因靜脈靜脈暴露不明顯所致,另1例因進針后患兒劇烈躁動導致頭皮針滑出所致;患者均無皮下血腫發(fā)生。對照組100例患者中90例患者采血成功,成功率為90.0%;10例患者采血失敗,占10.0%,其中7例患者因靜脈靜脈暴露不明顯所致,另3例因進針后患兒劇烈躁動導致頭皮針滑出所致;患者中共4例患者發(fā)生皮下血腫,占4.0%。觀察組患者采血成功率及皮下血腫發(fā)生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兒家屬總滿意度為98.0%,對照組患兒家屬總滿意度為89.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比較 (例)
3討論
小兒靜脈血管細小隱匿,且不合作,導致小兒靜脈采血成為門診抽血室最棘手的問題。而小兒頸外靜脈采血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和體位,家屬往往難以接受。所以,應著力提高穿刺成功率和舒適滿意度。
仰臥雙肩固定法是一種改良的小兒頸外靜脈采血體位固定方法。頸外靜脈由下頜后靜脈的后支、耳后靜脈和枕靜脈在下頜角匯合而成,沿胸鎖乳突肌表面下行,在鎖骨上方穿深筋膜注入鎖骨下靜脈或靜脈角[4]。仰臥雙肩固定法打開患兒的雙肩,讓患兒頭部偏向一側,能增加下頜角到鎖骨中點的距離,從而讓患兒頸部血管得到更好的暴露;把患兒的雙肩固定在軟枕上,雙肩兩點和頭部成三點形成了一個穩(wěn)定的操作平面,從而更好地制動患兒,防止患兒頸部扭曲轉動;同時讓操作者自己固定患兒頭部,操作者能自由的伸展患兒的頸部,也有了更多的操作空間;肩頸部墊軟枕,可防止頭頸部過度后仰,更好的保護了患兒的頸椎,在增加患兒的舒適度的同時也能防止患兒哭鬧掙扎時在操作臺面活動,減少了對患兒的損傷;進而提高采血穿刺成功率,減少皮下血腫現(xiàn)象發(fā)生。此外,隨著患兒依從性的提高及穿刺成功率的增加還可增強患兒家屬對醫(yī)護人員的滿意情況。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一針穿刺成功率、家屬滿意度均較對照組高(P<0.05),皮下淤血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仰臥雙肩固定法在小兒頸外靜脈采血操作過程中方便、可行,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吳鐘琪,張靜平.醫(yī)學臨床“三基”訓練技能圖解(護士分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74-177.
[2] 黃金云.患兒頸外靜脈采血體位擺放與人文關懷[J].當代護士,2011,19(5):40-41.
[3] 莫玉珍,陳玉桃,覃鳳艷.嬰幼兒頸外靜脈采血的護理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1,6(26):80-82.
[4] 柏樹令,應大君.系統(tǒng)解剖學(第七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