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亞玲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課堂隨文小練筆,能有效地打通閱讀與作文的壁壘。通過激發(fā)興趣,降低難度,化整為零,多角度全方位地開展學生書面語表達能力訓練,將書面表達能力的訓練滲透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圍下不知不覺地形成較強的書面語表達能力。因此,我們的教師要遵循習作教學本身的基本規(guī)律,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典型課文為范例,努力尋找讀寫結合的契合點,提升學生的表達力。
關鍵詞:巧用;小練筆;表達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112-02
“隨文小練筆”,指授完新課的基礎上,或在教學新課的過程中,充分挖掘當堂課文中的習作要素,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習作和表達,培養(yǎng)勤于動筆的良好習慣,均衡讀寫訓練,溝通讀寫聯(lián)系,增強作文體驗。這是一種在學習、生活中,只要有時間,有需要,就可以進行的語言實踐活動。因其“小”,所以可以經(jīng)常進行;因其是“練筆”,故沒有許多框框,沒有這樣那樣的要求,沒有內容、題目的限制,而是“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寫,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學生的心理是松馳的,情緒是高漲的,再加老師的批閱也是采用“松放”的做法,學生不會感到為難,更易表達。
在語文課堂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中,如何用較短的練習時間,以課文為載體進行適當拓展延伸,作為學生練筆的材料,以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如何找準讀寫結合的契合點,總結形成練筆的策略,從而指向語言表達的秘妙呢?
一、情到濃時續(xù)寫
文章是作者情動而辭發(fā)的產(chǎn)物。教學中,學生入情入境,將課堂指向關注“作者如何寫出這份深情”的,自然會被文中人、事、物、景所感染。學生在理解文本、揣摩表達方法以后,情感需要一個宣泄點,如果很好地將這個點與課文留白的點相結合,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情到濃時自然宣泄,即能使學生課內完成小練筆,達到訓練目的。
案例1:某老師執(zhí)教《丑小鴨》片段
師:孩子們,丑小鴨離家出走時給媽媽寫了封信,結果被淚水打濕了,模糊一片看不清了,請大家用自己的理解幫它補充。
有的孩子寫著、讀著就哭了,因為他把自己當作丑小鴨了。
二、精彩之處仿寫
兒童有著天然的模仿才能,對于文本中出現(xiàn)的經(jīng)典、精彩片段,教師除了引領學生反復誦讀外,還要巧妙地抓住這一語言學習的特點,讓學生仿寫。
1、內容仿寫
本學期,我在執(zhí)教《月光曲》這篇課文時,就抓住文中第九自然段的寫作特點讓孩子去發(fā)現(xiàn)寫法并現(xiàn)學現(xiàn)用,效果比較好。巧妙地抓住學生熟悉的場景變化進行練筆,讓學生有話可寫,在整個過程中注重方法的引導,關注學生的個性體驗,重視生生對話,做到了“還學與生”。
案例2:《月光曲》教學片段
學生明白了作者寫出了皮鞋匠想象的三個畫面后,教師及時引導:
師:作者是怎樣寫出三個變化的畫面的呢?
生:先是月亮剛升起,用“微波粼粼”寫出了夜晚的寧靜,大海和月光的柔美,然后通過寫月亮穿過微云,寫出了細微的變化,最后寫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師:操場是怎樣變化的呢?
生:平時很安靜,課間操時熱鬧,結束后又安靜了。
師:那就請你拿起筆,把你看到了變化的場景寫下來,等會兒再交流。
師:現(xiàn)在,誰愿意把自己寫的讀給大家聽一聽。
生:早上,操場安靜極了,偶爾幾只麻雀在小廣場上覓食,蹦來跳去,十分可愛。第一節(jié)課剛下,同學們陸陸續(xù)續(xù)來到操場,操場逐漸變得熱鬧起來,每個班的同學都排得整整齊齊,整個操場都被站得滿滿的。音樂剛一響起,同學們就合著節(jié)拍做起了操。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是跳躍運動的時候,伴著動感的音樂,整個操場成了沸騰的海洋,仿佛每個人的每個細胞都在舞蹈。短暫的課間操時間結束了,操場像退潮了的湖水,又回歸了平靜。
師:誰來評評,寫得怎樣?
生:寫得很具體,寫出了變化。
生:她用到了一些好詞,還有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操場的變化寫得很生動具體。
生:她觀察得很仔細。
師:是啊,寫得真好,以后我們寫其他的場景的時候也要用到這樣的方法,寫出變化。
2、方法仿寫
在進行學法指導時,盡量基于孩子們學到的表達方法可以在熟悉的場景馬上應用的仿寫。我在執(zhí)教《老人與海鷗》第二課時,設計的練筆力求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進入自主探究的境界,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海鷗對老人的深厚感情寫具體的,從而總結方法,現(xiàn)學現(xiàn)用,把方法運用于實踐中,鍛煉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讀寫結合,讓學生從中得到情感的體驗和能力的培養(yǎng),既“得意”,又“得言”,實現(xiàn)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
3、經(jīng)典語言仿寫
“課本無非就是一個例子”。例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例子背后的東西是什么。用吳忠豪教授的話來講,那就是“本體性課程內容”。這次有幸聽了張祖慶老師執(zhí)教的《窮人》一課,對其就課堂上抓經(jīng)典語言進行練筆的指導受益匪淺。
案例4:張老師在學生通過找描寫桑娜善良的句子,從而體會當時桑娜內心活動的矛盾。并通過朗讀以及填充省略號的內容等方式讓學生的認知達到一定高度時,師馬上抓住桑娜內心心理活動描寫中省略號的運用讓學生進行練筆:模仿寫漁夫得知西蒙死后是否撫養(yǎng)那兩上孩子矛盾的內心心理獨白。這樣的練筆讓我們感到,小練筆不是為了練筆而練筆的無病呻吟,而是在給孩子們搭建一個寫作的平臺或支架的基礎上再進行練筆,做到了語言表達上的遷移。
三、心靈對話補寫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走進人與動物的心靈世界,可及時進行心理補白,來一次心靈的對話,達到訓練習作的目的。
四、拓展情節(jié)擴寫
有的課文有些內容寫得簡略,或敘述描寫留有發(fā)揮的余地,從而為學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間。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這些空白點,讓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詮釋空白,放飛出自己的靈性,實現(xiàn)對文本的充實,讓文本更豐滿。
此外,在其它老師身上,也學到了很多開展“小練筆”的好方法。如抓課文插圖、特殊標點、文本關鍵詞、文本“佳句”進行練筆;立足原作、刪繁就簡——縮寫;根據(jù)材料、合理構思——改寫;創(chuàng)設情境、展開想象——續(xù)寫;拓展延伸、內化情感——寫讀后感等。
歌德說,內容人人看得見,含義只給有心人得知,形式對于大多人而言是一個秘密。隨文小練筆,讓我們看到了破解語文形式的奧秘!
參考文獻:
[1] 《丁有寬讀寫結合法》
[2]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3] 《因文而宜,找準課內小練筆的切入點》網(wǎng)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