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春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076-01
以學生為中心,使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更加高效、高質(zhì),使學生的各種素質(zhì)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既為學生打下一個良好的知識基礎,又能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綜合素質(zhì),進而逐步形成科學世界觀,是小學科學課堂擔負的重要使命。但是小學科學課所占課時不多,而課上的活動又是一個挨著一個,如果時間稍微掌握不好,課內(nèi)的40分鐘就不能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又會造成學生的探究活動不能充分展開,影響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的探究活動開展得更好,達到高效、高質(zhì),使每位科學教師孜孜以求的崇高目標。下面就如何通過開展拓展性教學研究,提高科學課堂教學效率,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激情導入,引人入勝。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起始環(huán)節(jié),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fā)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笔煸捳f的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因此在導入新課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如果能做到引人入勝,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吸引到特定的教學氛圍之中,是他們積極地、主動地、心情愉悅地學習科學知識。
多年教學實踐足以證明新鮮、驚奇的實驗現(xiàn)象最容易引起學生注意力,同時更能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所以我經(jīng)常運用有趣的、豐富多彩的有趣的小實驗,“小魔術”導入新課。例如在講《物體的熱脹冷縮》一課時,我用實驗儀器做了一個“熱脹噴泉”,上課時,我問學生:“見過噴泉嗎?今天我也給大家?guī)砹艘粋€噴泉,你們想看看嗎?當我把事先準備的熱水澆在密封好的中間插有一根玻璃管的燒瓶外壁時,瞬間一個水柱從玻璃管內(nèi)噴涌而出,學生一片嘩然,一下子產(chǎn)生了好多的疑問,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探究活動已經(jīng)開始了。
其次利用故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導入對新課的學習,也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再講《探索月亮的秘密》一課時,我用“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導入。在認識星座時用“牛郎織女”等神話故事導入。用物理博士“用冰取火”引入對《凸透鏡》一課的學習等等。
科學課的教學導入新課的方法很多,如還可以利用游戲、競賽、猜謎語、多媒體課件等等。但所有這些都必須通過教師認真構思,在教科書原有的內(nèi)容和方法上進行巧妙的拓展,才能更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引導探究,層層深入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即是科學學習的途徑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自經(jīng)歷的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科學學習的主要途徑?!庇行У目茖W探究不僅可以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提升他們的探究能力,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探究從提出問題開始。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才能產(chǎn)生困惑和求解的愿望進而促使學生開展探究活動。所以我在教學時尤其注意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如再講《磁鐵的兩級》一課是,我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條形、環(huán)形、蹄形磁鐵后,問學生:“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根據(jù)觀察學生提出:“磁鐵為什么兩端要漆著不同的顏色”?“為什么兩端分別寫著不同的字母”等等的問題。并由此不斷自主地去發(fā)現(xiàn)一個個新的問題,只有當學生能主動地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多角度對周圍的事物提出問題的時候才真正地意味著學生自主探究的開始。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鼓勵和保護學生這種天生的探究興趣和問題意識,更要把學生這種問題意識和探究興趣引導科學探究活動中來。探究活動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把學生不斷引入探究之路,創(chuàng)新之門。
2、探究從動手實踐開始。讓學生充分參與實踐活動,親歷體驗科學探究過程,是每個學生成長所必須經(jīng)歷的。學生只有在實踐中深刻體驗成功,體驗挫折,體驗合作,體驗質(zhì)疑,體驗挑戰(zhàn),才能得到鍛煉。為此,我在教學中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敏銳地發(fā)現(xiàn)新規(guī)律,提出新問題,然后大膽地去設計實驗,從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新的理論。如在講《植物的一生》時,我?guī)ьI學生一一播種了“鳳仙花”,“蠶豆”,等植物,通過動手實踐,學生親歷了從播種到管理到收獲的全部活動過程。學會了觀察、記錄、測量、收集證據(jù)、積累資料等科學方法,特別是當他們看見自己親手種植的鳳仙花等植物開花、結果時,他們深深體驗到了成功和收獲的喜悅。為此,我們科學教師克服教學儀器的短缺,實驗室不夠,教學資源不足等多方面的困難,盡可能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讓學生動手實踐,親身經(jīng)歷探究過程,在探究實踐活動中,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參與,動手,動腦,動口,相互交流合作的狀態(tài),每個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受到重視,這樣得到的知識記得牢,理解得深,用的活。
三、鞏固遷移。拓展延伸
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單純靠課堂四十分鐘的探究活動是遠遠不夠的,鞏固遷移是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發(fā)揚開拓精神,運用當堂所獲得的科學結論,去分析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教學中,從學生感興趣的探究活動出發(fā),結合探究活動的實際情況,把課堂的探究活動有意識地向課外拓展延伸。盡量讓學生學有所用。如在學完“運動和力”單元后,我們組織全學年進行“賽車比賽”,在學完“磁鐵”單元后開展了“誰做的指南針最好”的評比活動。使學生通過這些活動加深了對科學結論的理解和掌握,把知識轉換為能力。同時是通過拓展延伸,使學生的探究興趣長時間得以保持,使學生善于重組各種信息,展開創(chuàng)造性想象,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各種能力。
總之,要使科學課堂教學更有效,教師不僅要從教學的設計,探究過程,拓展延伸的內(nèi)容和方法上下功夫,還要注意關注學生科學學習的態(tài)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價值的取向等等。提高科學課堂教學效率,還需我們每一位科學教師不斷探索和實踐,我們應做到多反思,多實踐,多調(diào)整,讓我們的課堂日趨完善,高效、高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