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桓帝時期,國家正式出臺‘三護法,其中明確規(guī)定:‘婚姻之家和‘兩州人士不得‘對相監(jiān)臨,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地方官員不能在姻親之家所在地任職,兩個地方的長官要回避籍貫上的對應關系(即A地的官員是B地人,則B地就不能用A地人)。”其實“三護法”應為“三互法”,它的涵義與歷史價值是什么呢?
東漢的“三互法”在人事回避制度初創(chuàng)時期占有重要地位?!逗鬂h書·蔡邕列傳》:“初,朝議以州郡相黨,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兩州人士不得對相監(jiān)臨,至是復有三互法?!边@段話先講了“三互法”產生的背景:當時州郡長官之間、長官與地方世家大族之間結黨成風,拉山頭、搞宗派的問題已十分嚴重。而州郡長官、地方世族豪強之間相互勾結的辦法之一就是通過聯(lián)姻。比如,甲州某人(他有可能也出身于世家大族)到乙州擔任刺史,他便千方百計與乙州的世家大族結為兒女親家,于是就形成了跨州郡的世族勢力集團。當時,一些世家大族出身的高官把持了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崗位,甚至出現(xiàn)了“一門三公”“一門四公”的情況,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左右局勢、與朝廷分庭抗禮的局面。高級官員、世家大族之間的聯(lián)姻,更是加劇了世族門閥勢力的膨脹,對皇權構成了嚴重威協(xié)。為了遏止高級官員、世家大族利用聯(lián)姻互相勾結的勢頭,朝廷做出了限制性規(guī)定,即“乃制婚姻之家及兩州人士不得對相監(jiān)臨”。這句話實際上就是“三互法”的基本內容。
其次,凡婚姻涉及兩州的人士,不得相互在對方所在州郡擔任長官。
那么,“三互法”的“三互”應該怎樣理解呢?唐高宗的兒子李賢曾“招集諸儒”對《后漢書》加以注釋,在注釋“三互法”時說:“三互謂婚姻之家及兩州人不得交互為官也?!薄段墨I通考》卷三十六:“三互,謂婚姻之家及兩州,不得交互為官?!边@說明“三互”的“互”,是“交互”的意思;所謂“三互”,就是在“婚姻之家及兩州人士”這個前提下,三種不能交互為官的情況。根據(jù)以上分析,對“三互法”具體內容的理解應該是:假設甲、乙兩家分別是甲、乙兩州(郡)人,兩家是婚姻親家,那么:(1)甲翁不能在乙州(郡)擔任長官;(2)乙翁不能在甲州(郡)擔任長官;(3)甲子(婚姻當事人)不能在乙州(郡)擔任長官。
這一解釋是否符合原意呢?我們看(1)和(2)是說兩親家翁不得在對方所在州郡擔任長官,是完全符合“婚姻之家及兩州人士不得對相監(jiān)臨”原意的,這一點應該不會有什么異議;我們再看(3),由于古代女子是不能做官的,所以只規(guī)定男方當事人不到對方所在地任職即可,男方當事人可以是甲方,也可以是乙方,所以也是符合“交互”這一說法的,而且這一解釋可以得到印證:李賢注和《文獻通考》為了說明“三互法”,都舉了當時的一個例子:史弼要升為山陽郡太守,而其妻是鉅鹿薛氏家族的女兒,鉅鹿隸屬于山陽郡,因此史弼提出按“三互法”應當回避,于是改任他為平原相。這一例子正好印證第三種情況。
這樣一種規(guī)定,不僅是對已有跨地區(qū)婚姻關系的高級官員作出了任職限制,更有普遍意義的是,它實際上是警告那些異地為官的高級官員們,不準在任職所在地為自己或子女尋找婚姻對象,這對遏制當時高級官員與世家大族之間利用聯(lián)姻辦法朋比為黨的風氣,無疑有重要意義。由此我們也可看到古人的政治智慧。
由于有關“三互法”的史料不多,所以容易出現(xiàn)錯誤解讀。一種可以稱之為“循環(huán)型”回避法:如果甲州人在乙州做官,乙州人在丙州做官,那么丙州人就不能到甲州做官。這樣的解釋跟原文的“婚姻之家”可以說搭不上界,再說丙和甲本來毫無關系,又回避什么呢?再一種可以稱之為“舍近求遠型”回避法:如果甲家與乙家通婚,乙家又與丙家通婚,而三家又分別屬于不同的州或郡,那么,甲、丙兩家要分別回避對方的州郡。就是說,有婚姻關系的甲乙兩家與乙丙兩家都用不著回避對方州郡,而沒有婚姻關系的甲丙兩家倒要回避對方的州郡。對“三互法”基本內容的理解是否正確,直接關系到對我國古代回避制度產生的意義、它在當時發(fā)揮的作用以及它對以后回避制度發(fā)展的影響等能否正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