祺悅+徐展
時方:因為很喜歡傳統(tǒng)文化,自己也一直在學書法、讀經(jīng)典、泡茶、品香,而且很喜歡初塵居這種氛圍,喜歡蘇州,所以選擇來到這里。修身養(yǎng)性并不是年齡大了之后才該做的事。人的心靈太浮躁了、太急躁了,應該讓自己的生活慢一點,練練字,讀讀書,安心。
纖纖:亞文的生活就是我心目中最想過的生活,我一直都很想過這種隱居、世外桃源的生活。其實我很佩服亞文,能有這樣的成就,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我平時上班事情太多,實在不能做到這樣的地步,因此就過來體驗。真的挺好的,雖然我自己做不到但是還可以過來學習體驗一下,說不定以后還能做到呢?
玄片片:“十一”外面太鬧騰了,在微博上看到這里還挺清凈的,就來了。我自己是習香的,對于其他類似繪畫、書法之類沒有學習過,所以我覺得到這個地方來,應該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就當作國慶節(jié)出行的另外一個方式。
聽了學員的話,對初塵居似乎略有了解,但其精髓所在,還要由秦亞文本人來解讀。
徐展:亞文,請問你是以怎樣的理念來營造初塵居呢?
秦亞文:我覺得是文化與生活的結合。很多東西都不是說必須要非此即彼的,包括文化。因此初塵居開課程的時候,雖然說時間比較短,但我盡量安排的全面。就是想有幾周的時間,讓大家綜合的掌握。中國的這種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其實都是相通的。
徐展:比如說你給他們推開很多扇窗,看到很多不同的風景——
秦亞文:但其實都在一間屋子里。
徐展:對,在一間屋子里,環(huán)顧四周,發(fā)現(xiàn)有很多扇窗、很多種風景可以看,至于把哪扇窗打造成門,是自己的選擇,找到自己的道路,有時候可能甚至是在窗與窗之間——于是自己在墻上開個洞。
秦亞文:對,比如說,我在彈琴的時候,彈琴的吟揉,包括滑音、按音,這都是跟寫字時候的走勢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也跟太極一樣,同樣也跟畫畫是一樣的。所以說,你掌握了一門,也可以去同時掌握很多門技藝在身,這是不難做到的。平時經(jīng)常會聽到別人說很羨慕一個人,他可以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這其實不是一種非此即彼的事情,以前大部分的文人,像蘇東坡,他既在詩詞方面造詣很高,在書畫上造詣也很高,在政治上、在治學上也是。這對以前文人來說是基本的。因此,我想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大家體驗。
徐展:比如說打造一種生活美學。
秦亞文:這又是生活和文化的另外一層。如果剛剛說的是門類之間的互通的話,這就屬于另外一個系統(tǒng)的互通。文化和生活是分不開的,本身就是不分開的。在這種比較詩意、或者說和外界格局差別很大的一種生活里,看似是要把自己圈在一個地方,你必須有足夠安定的環(huán)境才能打造這種狀態(tài),其實不是的。這種心境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可以如此。因為我們在初塵居的生活也是每天起居、吃飯、彈彈琴或者是做其他事,都與常人是無異的。其他人也可以從他的生活方式中去尋找這種寧靜。我當時在初塵居起名字的時候,也是考慮到了這一點。初,可以理解成本真,事物萬物歸真;塵則是無處不在的,就是微,它是可以在各個方面,幾乎是無所不入的,你在任何一種狀態(tài)下、任何一個環(huán)境里,只要你想過這種生活,都是可以的;居,其實就是生活。
徐展:只要你想,你就可以。
秦亞文:所以想做的就是這樣的。我沒有想過去弘揚國學這種宏大的目標,我個人能力也有限,并不是說通過教學讓大家成為一種國學人才,這個是辦不到的,起碼以目前的能力辦不到。但是對于這種生活來說,我自己還是愿意和大家分享的。對我來說我能做到的就是在個人能力范圍內,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徐展:就是和大家分享你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
秦亞文:對,這并不是一件難事。
徐展:其實很多東西到現(xiàn)在也是依然存在的,不存在斷代的問題,也不存在現(xiàn)代和復古的問題。就像有的人喜歡下班后回家讀書,有的人喜歡看電視,有的人喜歡打游戲一樣,也有的人會喜歡以一種慢的生活節(jié)奏來詩意的度過自己的生活。
秦亞文:是呀。其實任何的方式這些也都是不重要的。不管是現(xiàn)代的也好,傳統(tǒng)的也好,現(xiàn)在各種不同種類的音樂也好,傳統(tǒng)的這種琴棋書畫也好,從選擇上來說也都只是各人選擇不同。我選擇它并不是因為它是傳統(tǒng)的,我向往傳統(tǒng),而是因為它本身的這種美好與本真,然后恰好是在傳統(tǒng)里面與它接近的會比較多。因此我在初塵居選地址的時候并沒有考慮太多,其實還是在蘇州的市區(qū)里。從這個門走出去,外邊與平時的生活區(qū)是無異的,但是里面可能與其他的相差比較大。
徐展:有一種大隱隱于市的感覺。
秦亞文:隱到說不上,就是覺得環(huán)境不是特別重要。我在選這個地方的時候,是朋友幫我挑的,我當時還不在這里,只是告訴他只要夠大夠我用就可以了。來了之后,這里面所有的布置,像院子里的山水、石頭,則是又布置出來的。就是說在這種高墻院內,其實是阻擋不了山水之境的。
張祺悅:除了書院,初塵居里還包括哪些內容呢?
秦亞文:這里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也不能說是書院,就是一些修身養(yǎng)性的課程,另外一部分就是在做我自己理念的,推出原創(chuàng)的產品,大部分是以手工藝、天然材料為主的。衣服從面料選材上就選擇手工的,然后染色也是植物染色,包括縫衣服的線也是絲線,用植物染的,縫也都是手縫。
張祺悅:很欣賞你找到了生活的方向感。你是怎么找到這個方向感的呢?
秦亞文:其實我是最沒有方向感的,我是射手座的。創(chuàng)辦的時候,也有想過去找一份正常的工作,老師也有給推薦過去學校教課的工作,但是,設想了一下我在那種環(huán)境里,我會覺得無比的煎熬。我想不到自己除了處于這種位置之外還能做其他什么。
張祺悅:就是說不是你選擇了這條路,而是這條路選擇了你?
秦亞文:是我只能選它,它也只能選我(笑)。
張祺悅:也就是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我一定要做一個這個?
秦亞文:倒沒有說一定要做一個這個,而是生活軌跡是這種,然后你本來就是在這條路上走,就不會想著,即便是工作之后你會去選擇另外一個跟這個沒有多大關系的。雖然說我一直堅持的理念是你在任何地方,在任何環(huán)境之下,只要有自己的堅持,你向往的事情都可以做到。既然我能讓環(huán)境更好,為什么不去做呢?
張祺悅:那么初塵居的前期有什么困難嗎?
秦亞文:困難比較多。其實我覺得外界一些硬件的困難是必須的,畢竟是剛畢業(yè)出來,沒有任何的渠道和門路,但我覺得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困難是沒有任何經(jīng)驗,也沒有任何方向,沒有任何一個你可以去操作的實際的路子以供參考。從剛開始到現(xiàn)在,我沒有去借鑒任何的企業(yè),任何的單位,也不打算去借鑒,因為既然去做自己生活的分享,肯定是要分析自己,所以基本上,我這邊所有的理念和模式都是自己想出來的。雖然有點“閉門造車”,但是本來野心也不大,沒有想過把它做大,就是在不違背自己的心意的情況下,我要做我能把它做到的最大的程度。所以前面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摸清楚到底用什么樣的方式能讓初塵居存在在這個社會上,所以一直在摸索。然后個中煎熬,不必詳說。
張祺悅:那家里的態(tài)度呢?
秦亞文:家里一直對我是滿寬容的,我覺得我能做自己愿意成為的,跟家里的不干預是有很大的關系的。雖然說他們給不了太多的支持,但是對我來說不干預就是最大的支持,然后他們沒有做任何的干擾,就是一直這種“你開心就好”。我的思路他們幫不上什么力,但是也能去理解,因為我爸爸我爺爺都是從小寫書法寫詩詞的,所以他們能理解這種心情就可以了,其實最主要的,父母的擔心只有一點,就是你能不能在這個社會上很好的生存下來。只要解除這個擔心就可以了。雖然最初確實是很難,但是報喜不報憂。只要對前景自己都能有一個把控,其他的都不重要。
張祺悅:很多做書院的人,他的生活并不是他做的那樣的,只是把文化做成了文化產業(yè),但是你一直生活在這種狀態(tài)里,你做的很走心,他們做的很走物質。
秦亞文:我經(jīng)常舉一個例子,就是在鄉(xiāng)下,我們奶奶那一輩,在農耕的時候,他們能夠清楚地記得哪一天的節(jié)氣是什么,適合做什么。其實節(jié)氣這個事,到了我們這一輩,很少有人能把它完整的或者很清晰的記下來。但是對于奶奶他們來說,他們并沒有刻意去學習這個,可是他們能清清楚楚的記得,是因為這已經(jīng)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農作物和節(jié)氣也好,對其他自然規(guī)律也好,它本身就已經(jīng)是一個最深的滲透,而這種滲透是自古以來延續(xù)下來的。所以文化在生活中的滲透就是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我們能夠看到它并不是可以分割開來的東西,是很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
訪談畢,亞文為我們彈唱了一曲《招隱》?!墩须[》此曲,是左思見天下混濁,歸隱不仕時所作,有詩云:“杖策招隱士,荒涂橫古今。巖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白雪停陰岡,丹葩耀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沉。非必絲與竹,山水足清音。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餱糧,幽蘭間重襟。躊躇足力頃,聊欲投吾簪?!?想來,這也是她的心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