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婭 楊 麗
(貴州省安順市人民醫(yī)院 貴州 安順 561000)
青光眼是臨床上常見的致盲性眼病。此病是因患者的眼壓間斷或持續(xù)性升高,導致其眼球各部分組織和視功能受到損害。青光眼患者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導致其失明。進行手術治療是臨床上治療青光眼的主要方法。過去,臨床上常使用小梁切除術對青光眼患者進行治療,但效果一般。最新的臨床實踐表明,聯用小梁切除術與可調節(jié)性縫線術對青光眼患者進行治療可取得很好的效果。為了進一步證實此療法的有效性,我院對近年來收治的160例青光眼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F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0年6月~2015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60例青光眼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WHO組織規(guī)定的青光眼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這些患者對參與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我們根據手術方法的不同將這160例患者分為常規(guī)組和聯合組,每組各有80例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我院為常規(guī)組患者使用小梁切除術進行治療。小梁切除術的操作方法是:①患者取仰臥位,在其頭部下方墊上軟墊,并進行常規(guī)消毒、鋪巾。②為患者使用愛爾凱因滴眼液進行表面麻醉。③用5-0號圓針在患者角膜緣的12:00方向對上直肌進行懸吊縫合,以固定其上直肌。④在患者角膜緣的11∶00方向沿角膜緣剪開球結膜至角膜緣的1∶00方向。鈍性分離球結膜,切口距離角膜緣8mm。⑤使用止血器對患者的鞏膜表面進行止血操作。⑥以患者的角膜緣為基底,用銳刀在其角膜緣上方做一個4mm×4mm、切口深度為1mm的鞏膜瓣。用鑷子夾住鞏膜瓣邊緣,盡力翻轉,向患者的瞳孔側牽拉,用銳刀以平貼鞏膜的方向輕輕劃斷鞏膜層間的纖維。用鑷子夾住角鞏膜組織的游離邊緣,向后翻轉,剪除1 mm×1.5mm的角鞏膜深層組織,并剪除1mm的周邊虹膜,將鞏膜瓣復位。常規(guī)縫合鞏膜瓣的游離角,間斷縫合結膜切口。
1.2.2 我院為聯合組患者在進行小梁切除術的基礎上,使用可調節(jié)性縫線術進行治療。小梁切除術的操作方法與常規(guī)組患者相同。將患者的鞏膜瓣復位后,采用10-0號縫線對其鞏膜瓣的兩個對應角進行調節(jié)性縫合。將結膜瓣復位后,采用10-0號縫線將角膜緣11:00方向及1∶00方向的結膜于角膜緣處進行調節(jié)性縫合。檢查確認患者無活動性出血情況后結束手術。
手術結束后,對患者進行6個月的隨訪調查,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視力水平及眼壓的變化情況。
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前的視力水平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治療結束后,兩組患者的視力水平均有提高,且聯合組患者的視力水平在0.7以上的患者明顯多于常規(guī)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前后其視力水平的比較(n)
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前的眼壓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治療結束后,兩組患者的眼壓均有明顯降低,且聯合組患者的眼壓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前后其眼壓變化情況的比較
青光眼是臨床上常見的致盲性眼病。臨床上常使用小梁切除術對青光眼患者進行治療。此療法在術后可使患者的眼部形成功能性的濾過泡,使房水可以正常濾過,不發(fā)生阻塞。患者眼壓的變化是由房水的濾過量決定的,而患者術后的房水濾過量受到鞏膜瓣縫合緊密程度的影響[1-2]。常規(guī)的小梁切除術無法調整鞏膜瓣縫合的松緊程度,如果縫合過緊會使房水濾過量減少甚至導致通道阻塞,如果縫合過松易形成淺前房,導致眼壓過低[3-5]。在進行小梁切除術的基礎上,使用可調節(jié)性縫線術進行治療可對鞏膜瓣進行調整縫合,從而可避免因濾過量出現異常而引發(fā)各種并發(fā)癥。
綜上所述,聯用小梁切除術與可調節(jié)性縫線術治療青光眼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視力水平,降低其眼壓。此療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蔡世佳,王麗波,黃菁,等.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持續(xù)高眼壓狀態(tài)下手術方式的選擇[J].國際眼科雜志,2010,10(5):867-870.
[2]姚淑玲.小梁切除加鞏膜瓣可拆除縫線術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0,28(5):463-465.
[3]趙軍,張豐菊,邢杰,等.青光眼小梁切除聯合可松解鞏膜瓣縫線的臨床體會[J].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2000,22(4):260-261.
[4]王政,沈愛祥,徐志娟,等.小梁切除聯合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療青光眼療效觀察[J].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2010,32(4):309-310.
[5]岳軍,胡長清,雷小敏,等.小梁切除聯合羊膜植入和鞏膜瓣松解縫線術治療難治性青光眼[J].中華眼科雜志,2003,39(8):476-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