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能
即然有人喜歡聽諛詞,也就有人善于拍馬屁。
《南唐書》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中主李璟率近臣臨池垂釣,眾人皆有所獲,唯獨李璟什么也沒釣上來。一個名為李家明的人看他臉上有些掛不住,趕忙獻詩一首:
玉甃垂釣興正濃,碧池春暖水溶溶。
凡魚不敢吞香餌,知是君王合釣龍。
于是“元宗大喜,賜宴極歡”。
歷史往往有著驚人的相似。到了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歐陽修在他的《歸田錄》里,又給我們留下了一段絕妙的記載:
真宗朝歲歲賞花釣魚,群臣應(yīng)制。嘗一歲臨池,久之而御釣不食,丁晉公謂《應(yīng)制詩》云:“鶯驚鳳輦穿花去,魚畏龍顏上釣遲?!闭孀诜Q賞,群臣自以為不及。
丁謂(966—1037),字謂之,后更字公言,江蘇長洲縣(今蘇州)人,真宗時擔(dān)任參知政事、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要職,前后共在相位七年。丁謂雖才智過人,然而心術(shù)不正,史書說他做事“多希合上旨,天下目為奸邪”。他與王欽若、林特、陳彭年、劉承珪都以奸邪險偽著名,合稱“五鬼”。
“五鬼”之一的丁謂極善逢迎,“溜須”一詞,即來自他的丑行。其時宰相是寇準(zhǔn)。某日用餐,丁謂見湯污寇準(zhǔn)胡須,即起而為之揩拂??軠?zhǔn)笑曰:“參政,國之大臣,乃為長官拂須耶?”一個肯為上司溜須的人,寫出“魚畏龍顏上釣遲”這樣的詩句來討好皇帝,也就不足為奇了。
還有一個故事是有關(guān)明朝解縉的。據(jù)說有一天他陪朱元璋釣魚。他釣到很多魚,可是朱元璋一條也沒釣著。他見朱元璋面有慍色,連忙賦詩說:
數(shù)尺絲綸入水中,金鉤一蕩竟無蹤。
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只釣龍。
解縉(1369—1415),字大紳,號春雨,又號喜易,江西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他年輕時就才名卓著,系洪武三十一年進士,官至翰林學(xué)士兼有春坊大學(xué)士,曾主持纂修《永樂大典》,著有《文毅集》《春雨雜述》等。
誰都看得出來,解縉這首拍朱元璋馬屁的詩是李家明那首拍李璟馬屁的詩的翻版,尤其是解詩后兩句,幾乎是照搬李詩,一點新意也沒有。
到了今日,雖說沒有了皇帝,但馬屁精還是有的。記得某報曾摘登一文,說是某日有位承包魚塘的農(nóng)民接待一位釣者,釣者向他出示一張批條,上面寫著:“各村民小組承包魚戶:茲介紹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局某局長到你處釣魚,請到時給予方便,不得阻撓?!甭淇钍恰澳衬炒迕裎瘑T會”。寫條子的人不會作詩,只會些官樣文章;又可惜“某某村民委員會”所拍者不是什么顯赫人物,而只是一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局長”。這折扣是大了些,自不能與李、丁、解并成馬足而四,但阿諛奉迎卻是一脈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