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元
摘 要:禹羌文化學,就是探討“禹—羌”文化的產生、發(fā)展規(guī)律和文化本質的科學?!坝怼肌蔽幕瘜χ袊鴼v史發(fā)展、文化形成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影響十分重大,例如,禹羌文化與華夏族的形成,與“大一統(tǒng)”國家觀念,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與中國國家體制等等的形成,都有深刻的影響,所以,建立禹羌文化學,涉及的研究領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對它的建立、研究與拓展,必將對今天的社會發(fā)生有益的作用。
關鍵詞:禹羌文化學;建立與拓展;有益的作用
一、何為禹羌文化學?
所謂文化,從廣義來說,指的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就像空氣和水一樣彌漫于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人們每時每刻都在享受著前人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成果;同時,人們也在每時每刻不斷地創(chuàng)造著新的文化。我們的進步,便是文化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的結果。
所謂文化學,簡單地說,就是研究各種文化的學科。它是一門關于探討文化的產生、發(fā)展規(guī)律和文化本質的科學。文化學通過研究對象的本身來探討文化的起源、演變、傳播、結構、功能、本質,文化的共性與個性、特殊規(guī)律與一般規(guī)律等問題。
所謂禹羌文化學,就是探討“禹—羌”文化的產生、發(fā)展規(guī)律和文化本質的科學。
研究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就不能不首先研究禹羌文化學。按照我們現(xiàn)在對歷史的認識,羌族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民族,有6000年以上的歷史,而出自羌族的大禹,是從傳說到歷史的第一個偉大人物。
在中國現(xiàn)今的少數(shù)民族中,羌族很有名,原因之一是唐初著名詩人王之渙寫過一首千古絕唱《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币皇住稕鲋菰~》把羌族傳得名滿天下。
羌族很有名的原因之二是: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歷史非常悠久。迄今為止,我國境內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較成熟的文字便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時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關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稱號的文字,即“羌”,它是中國人類族號最早的記載。今日之中華民族,把炎帝和黃帝尊為自己的先祖,因此有“炎黃子孫”之稱。炎帝即傳說中我國農業(yè)的始祖“神農氏”。姜姓,是羌人中最早轉向農業(yè)生產的一支,而其余的多數(shù)羌人,依然過著畜牧生活。羌人主要活動范圍在當時華夏的西方。因為羌人從事畜牧,尤以養(yǎng)羊為主,所以在漢字初創(chuàng)時,造了個象形字,“從人,從羊,羊亦聲”,“西戎牧羊人也”。[1] “戎”是當時中原人對西方諸民族的通稱,“羌”也是對當時西方一部分以牧業(yè)為主的民族之泛稱。
羌族很有名的原因之三是:羌族出了個了不起的“禹”。
禹在歷史上被敬稱為大禹。他所處的時代是洪災水患,這對他是嚴峻的考驗。禹總結前人經驗教訓,采疏導治水方針,終于完成排洪除患的艱巨任務。禹在治水實踐中,因順自然地勢,導江導山,分殺水勢,分疏洪流,終于根治洪水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夏,中國從此進入文明社會。
《史記》說“禹興于西羌”。[2] 這一記載是華、戎和歡的體現(xiàn),其紐帶來自相互聯(lián)姻。姬、姜族群迭世婚媾,促進各族走向融合,使傳承炎、黃的華夏族順利形成。禹入主大統(tǒng)所行政策,關注民眾生計,因地制宜,發(fā)展生產,使華夏大地重展新顏,民眾走向康樂,繼而興學倡教,開我國學校教育之初曙??傊?、羌合流所形成的文化,確已造福萬民,光照千秋。
“禹興于西羌”之說在華夏自古流傳,證明夏朝的建立與羌人關系密切。事實上,即使在今天,地處漢、藏之間的羌人也確實崇拜大禹,將他視之為治水救難、護佑羌民的“先祖”,由此形成了頗有“在地性”特色的敘事及符號系統(tǒng),并且體現(xiàn)在從物質到非物質文化的方方面面。由此說明,大禹與羌族共同構成的禹羌文化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文化的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禹羌文化學,正是研究“禹—羌”文化對中國歷史發(fā)展、文化形成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影響,并使之對今天的社會發(fā)生有益的作用。
二、建立禹羌文化學的必要性
禹羌文化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文化的形成有深刻的影響,所以,建立禹羌文化學,涉及的研究領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方方面面。
1.禹羌文化與華夏族的形成
徐中舒先生在《中國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稱謂》一文中極力主張:“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他認為:“根據(jù)由漢至晉五百年間長期流傳的羌族傳說,我們沒有理由再說夏不是羌。”[3]他的這一論點是有根據(jù)的,
按照《尚書·虞夏書》《史記·夏本紀》和《竹書紀年》等古籍的記載,夏朝及夏朝之前的中原東部,生活繁衍著支系眾多的夷人,諸如居于青州(今泰山以東至海濱)的萊夷,居于徐州的淮夷,居于揚州的卉服島夷,居于冀州東北靠海的皮服鳥夷。此外還有風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陽夷、方夷等等。
據(jù)考證,早在傳說時代,“炎帝神農氏”就帶領一支進入農業(yè)生產的姜姓羌人,沿著江河逐步向東拓展農耕文化。他們是最早進入中原的羌人農耕者。
在殷商甲骨文中,“姜”“羌”本為一字,“姜”從女,作為羌人女子之姓;“羌”從人,作為族種之名。所以,羌人男子稱“羌”,羌人女子稱“姜”。而姜與羌,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只不過是“羊”下面一個是“兒”一個是“女”,也就是“羊”的“兒女”,靠羊生存的“兒女”??梢姡覈糯墨I中都是把羌作為放羊放牛從事畜牧業(yè)的以羊為特色的民族來敘述的。
《后漢書·西羌列傳》說:“西羌之本,……姜姓之別也?!笔份d傳說中的炎帝為姜姓,當為遠古羌人無疑。晉人皇甫謐著《帝王世紀》載:“神農氏姜姓,……長于姜水,以火德王,故謂之炎帝?!薄秶Z·晉語》說:“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笨梢娧S二帝是同一祖先。
夏朝國家體制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就是古代羌人。雖說《史記·夏本紀》指出:夏禹之父鯀,系黃帝之孫顓頊之子。然而通過《五帝本紀》我們知道,顓頊之父昌意是黃帝之子,“降居若水”“娶蜀山氏女”“生高陽?!薄端麟[》指出:“若水在蜀。”《水經注》又稱曰:“水出旄牛徼外?!彼浴妒酚洝ち鶉瓯怼访鞔_提出:“禹興于西羌?!薄墩x》引《帝王紀》也說:“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本西夷人也?!?/p>
徐中舒先生研究了有關遠古民族史的資料,他在《羌族史·序》中下了這樣的結論:“中國第一個王朝──夏后氏,就是以羌族為主體并與唐、虞兩個聯(lián)盟部族在黃河流域完成的一個統(tǒng)一的大國?!盵4] 這也就是說,建立中國第一個王朝的夏人,是以古代羌人為主體的。
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也提出:“中國西部地區(qū)稱夏”;“夏有西義”;“夏又含有雅、正、大等義”;“夏聲即雅詩”;“齊、魯、衛(wèi)等大國諸侯本從西方遷來,因之東方諸國稱東夏;東西通稱為諸夏”。[5] 范先生的闡述,其實也反映了興于西部的羌人,不僅是建立夏朝的夏人的主要成份,同樣還是古代華夏的主要源流。
按照司馬遷的說法,中華民族的文明史開始于黃帝?!妒酚洝の宓郾炯o》說:“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笨梢婞S帝(當時的軒轅)曾是炎帝的得力干將?!膀坑茸鱽y,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妒酚洝は谋炯o》說:“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即夏禹是黃帝的第五代孫。《史記·殷本紀》說:“殷契,母曰簡狄,有女戎氏之女,為帝嚳次妃?!庥谏?,賜姓子氏?!薄暗蹏扛咝琳?,黃帝之曾孫也?!薄妒酚洝と辣怼氛f:“舜、禹、契、后稷皆黃帝子孫也?!薄妒酚洝ぶ鼙炯o》說:“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薄妒酚洝で乇炯o》說:“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p>
以上記載告訴我們,古羌族對中國歷史發(fā)展和民族發(fā)展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古代羌族主要活動在西北的廣大地區(qū),遷徙到中原地區(qū)的羌族大多華夏化。構成華夏族的主體民族正是羌族:炎帝、黃帝、顓頊、嚳、堯、舜及夏、商、周、秦的主體民族和締造者都是西羌民族。所謂“華夏族”之“華”,指的是花或華山,“夏”是民族名,都是西部羌人的名字。足證華夏族源于古羌族,是一部分率先發(fā)展起農業(yè)并進入中原的羌人,而其余羌族部落則留在原處,依然未告別落后的畜牧業(yè)時代,這也正是中原的羌人自稱為“夏人”或“華人”而不稱為羌人的原因,“夏”和“華”都帶有“菁華”(事物最好的一個方面)之意。其后的歷史就是新興的華夏部落聯(lián)盟將其文化向四面八方推進的過程,各地的文化均被以仰韶文化為母體的龍山文化所取代,這同時也是華夏族向各方位擴展的寫照。
留在原地的羌人后來進入南疆和青藏高原,漢代西域的一部分小國即為羌人所建,青藏高原的羌人自成“僰人”,一部分形成土蕃人,即今天藏族的祖先,其中一部分吐蕃人南下形成今天的緬甸人,另一部分“僰人”直接南下形成白族、彝族和納西族等民族,這部分羌人的語言形成了藏緬語族。
雖然西北廣大地區(qū)的各民族都與羌有緣,但現(xiàn)在西北的主體民族中已沒有羌族?,F(xiàn)在的羌族自稱“日瑪”“日麥”“爾瑪”“爾麥”,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所屬的茂縣、汶川縣、理縣、黑水縣、松潘縣,綿陽市的北川縣,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等地區(qū)。
華夏族在漢代改稱漢族,并逐步發(fā)展成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在漢民族的形成發(fā)展歷史上,雖然屢遭周邊民族和各種外來民族文化的浸入,但卻始終頑強地維持、弘揚了自己由禹羌文化而引領所形成的舉世無雙的民族文化,并且憑借著獨步于世的華夏農耕禮儀文化,不僅鞏固和維系了漢族漢文化的發(fā)展壯大,而且還引領和吸收了周邊民族和各種外來民族文化。
所以,歷史上的中國先民,憑借獨步于世的農耕時代就產生了的禹羌文化,兼容周邊民族文化和各種外來民族文化,使之源源不絕地融入到歷史悠久、深邃博大的華夏和華夏文化之中。這應該是漢族歷史經久不衰、人口不斷壯大、文化長期昌盛的根本原因。
2.禹羌文化與“大一統(tǒng)”國家觀念
禹羌文化蘊涵著強烈的群體精神,這是中華民族能夠以大民族大國家形式數(shù)千年巋然屹立的根本原因之一。從現(xiàn)實原因講,中國人也許在遠古時代從部族團結聯(lián)盟抵御嚴酷大自然與“非我族類”的侵害中,就痛切體會到了族群統(tǒng)一的至關重要。
而這種族群統(tǒng)一,在大禹聯(lián)合各部族共同治水取得成功并進而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政體——夏朝的過程,已經證明了族群統(tǒng)一的必要性。那時侯,只有棍棒木耒與極少數(shù)天然金屬工具的幾乎是赤手空拳的人們,一旦聯(lián)合行動,竟然在幾十年中疏通了橫貫數(shù)千里的滔滔大河,使遍地洪水東流入海!此等“喝令三山五岳開道”的偉大功業(yè),除了大禹和他率領的早期華夏族人外,沒有任何一個大河流域的民族擁有過如此獨步寰宇的偉業(yè)。沒有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團結統(tǒng)一,大約連做夢也不敢想。
大禹領導的聯(lián)合治水,族群統(tǒng)一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它挽救了整個華夏民族。從大禹立國開始,反對分裂,維護統(tǒng)一,就成為中華民族生存歷史上的頭等大事。大禹在會稽山的開國大典上,無情地殺了遲到的東方部族首領共工,樹立起國家最高政權令行禁止的絕對權威。
從公元前21世紀大禹建立夏朝,中國國家理念的初步形成,以“中國”為文明元點的“天下觀”發(fā)軔,至1840年西方列強以資本主義文明的“血與火”叩開封建制的清朝“閉關鎖國”之門,灌輸給已經邊緣化的近代中國以國際關系、國際法的“世界觀”,有四千年明晰紀年的古代中國,雖然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天下“定于一”的“大一統(tǒng)”卻始終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主旋律,是中華各民族共同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觀、價值觀。在這漫長的四千年中,雖然也存在一定的分裂時期,而從主要的方面看,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始終是統(tǒng)一的國家。
按照現(xiàn)在史學界的共識,中華文明緣起本土并多元,但是,其凝聚力的核心仍然是黃土高原——黃河中下游的華夏——漢族。在堯舜禹時期,華夏族已經兼容并蓄周圍各異族,融合成為一個民族實體,并統(tǒng)一了黃河中下游的各部落聯(lián)盟。也正是在這種基礎之上,大禹的立國才成為可能。夏商周時期,世襲制的“家天下”得到確立,統(tǒng)一的國家疆域自黃河中下游至長江中下游,已經“分土而治”。當然,這個大統(tǒng)一時期的所謂“國家統(tǒng)一”還是幼稚的,其統(tǒng)一的范圍、規(guī)模和程度,都是非常有限的,西周逾千諸侯國林立的“分封制”就是典型的案證。雖然是“分封制”,諸侯國的軍政自治權比較獨立,而“惠此中國,以綏四方”[6] 的“天下”統(tǒng)一觀已經開始萌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7] ,已經成為西周有野心的政治家和知識分子憧憬的政治理想。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因困厄于大分裂的政治現(xiàn)實,“大一統(tǒng)”的政治思想在各國的政治家和知識分子中萌發(fā)??鬃印肮P削”《春秋》的原則就是“大一統(tǒng)”?!啊洞呵铩穬绕鋰庵T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為以外內之辭言之?言自近者始也”。[8] 孟子釋疑“天下惡乎定”,亦云“定于一”[9] !在“百家爭鳴”中,政治家和知識分子已經視“國家統(tǒng)一”為“中國”歷史發(fā)展不可逆的大趨勢,甚至已經有人開始具體闡述“大統(tǒng)一”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渡袝返摹队碡暋分v大禹時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和“五服”(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綏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吨芏Y》的《職方氏》也講西周時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和“九服”(侯、甸、男、采、衛(wèi)、蠻、夷、鎮(zhèn)、番)。這一圖景并非是夏商周歷史的寫真,而是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家和知識分子假借前人話語對未來“大統(tǒng)一”國家進行的理想設計。
所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表明上的大分裂卻是在實質上醞釀大統(tǒng)一。自春秋五霸的“弭兵”至戰(zhàn)國七雄的“合縱”“連橫”,在諸侯“尊王攘夷”的兼并戰(zhàn)爭中,“中國”的疆域不斷拓展,各諸侯國的“分土而治”的封邑制也逐步向“分民而治”的郡縣制過渡,各諸侯國內部的“小統(tǒng)一”率先實現(xiàn),為秦始皇的“大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古代中國第一個君主專權制和中央集權制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中國統(tǒng)一史上的里程碑。秦朝變分封制為郡縣制,變貴族制為官僚制,“行同儀、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11] 也基本上奠定了古代中國以華夏—漢文化為“正統(tǒng)”的政治、經濟、文化“定于一”的君主專權制和中央集權制的統(tǒng)一國家模式。
漢承秦制,秦朝奠定的中華帝國的統(tǒng)一體制為西漢和東漢所繼承并光大。漢朝直接為“大一統(tǒng)”服務的君主專權制和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統(tǒng)一模式也進一步彰化和強化,倡言“大一統(tǒng)”的“公羊學”成為朝野之“顯學”,以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提議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濫觴,以華夏—漢民族、華夏—漢文化和中原農業(yè)區(qū)為元點的“道統(tǒng)”和“君統(tǒng)”合一傳襲的“天下”統(tǒng)一觀和合法性理論,成為影響古代中國封建社會始終的不可違抗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
自大禹時期形成中國國家理念后,強烈的“國家認同”以及“天下”“大一統(tǒng)”就成為中國先民的普遍認識。秦漢開創(chuàng)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基本格局以來,“中國”成為各族人民共同的心靈歸宿。歷代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者,不管是漢族還是少數(shù)民族,都以統(tǒng)一中國為己任,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視為一脈相承的中華正統(tǒng)。大一統(tǒng)國家的長期存在,在各族人民那里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禹羌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
中國的專制政權之所以很長期,除了依靠暴力手段對要求可能的反對者進行鎮(zhèn)壓外,還有一個幫助維護統(tǒng)治的工具,那就是儒家文化。資中筠先生有一個報告,題目就是“孔子是歷代專制政權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10] 。儒家文化是在春秋時期由孔子創(chuàng)造的;但是儒家文化的產生,還與建立夏朝的大禹及其禹羌文化有關系。
大禹有民本思想,也主張德治。他治理政事,不仗勢倚權,而是依靠德治和法治。在當時,如何使眾多的部落能夠“賓服于己”,使政事統(tǒng)一,是一件難事。大禹的辦法是“我先敬業(yè)修德,以身垂范,使其感懷,這樣天下的人民就不會違背我的行政措施了?!薄妒酚洝防镎f他“其德不違”?!渡袝ご笥碇儭防锼f“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美好的品德,表現(xiàn)在善于治理政事上,治理政事重要在于教養(yǎng)民眾?!妒酚洝ぬ饭孕颉防镎f“維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際,德流苗裔”。他的德政,九州共享,不僅光照唐(堯)虞(舜)兩代,而且流布到子孫后裔。大禹在以德治國的同時,十分重視輔之以法。他和他的部下,制定了稅賦制度和政務制度。據(jù)《尚書·大禹謨》記載,皋陶“作士(執(zhí)法官),明于五刑(五種刑法)”,主張 “刑期于無刑”。可見他們的法治觀念是和德治相結合的。所以,《荀子》評論說:“禹之法猶存,而夏不王世。道存則國存,道亡則國亡。”[11]
孔子最為推崇的統(tǒng)治者就是堯、舜、禹,認為他們的境界超過了仁,達到了圣。圣人之所以為圣,主要在于能夠對于百姓博施廣濟,能夠關心百姓,給予民眾實際利益,這就是圣人對于民眾的仁愛。孔子特別推崇大禹的人格精神,他稱贊大禹說:“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12] 意即:對于禹,我真是無話可說了。吃得很差,對于祭祀鬼神卻很盡心;穿得很差,對于祭祀時穿的禮服卻很講究;自己住的宮殿不講究,主要精力用來清理河道。對于禹,我真的是無話可說。一段話中就兩次表示對禹“無間然”,足見在孔子心目中,大禹就是夏文化的象征,是真、善、美的完美結合,當然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孔子的儒家思想產生于春秋戰(zhàn)國的“百家爭鳴”中。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xiàn)象,即偉大的思想都產生于群雄割據(jù)的分裂時期,國家統(tǒng)一后,由于統(tǒng)治者的高壓和禁錮,思想界只能僵化。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群雄割據(jù),也是中國思想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
《漢書·藝文志》將“百家爭鳴”時期的主要思想學派分為十家——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兵、小說。西漢人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將小說家去掉,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從這里來的。必須承認,“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諸子百家政治學術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時期,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現(xiàn)于這個時代,從而構成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和基礎?!鞍偌覡庿Q”的結果是沒有哪一個學派、哪一種思想是最后的徹底的勝利者。不過,在“百家爭鳴”中,不僅是儒家,許多學派都以“禹”為旗幟,褒揚他,將他作為學派思想的來源之一。
以儒墨兩大家為顯學的先秦諸子,大多對古代有一個夏王朝這一點是深信不疑的。這些杰出的文化大家都有著“好古”的習性,通過他們長期孜孜不倦的探尋,夏史和夏文化在他們的筆下得到了新的展示。由于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足以供我們解讀的夏代文字,因此先秦諸子對那個時代社會狀況的追記,就顯得特別重要,它們具有掄救文化遺產的性質。如果沒有先秦諸子的追記材料,對夏的歷史記憶的模糊狀態(tài)不知要加重多少倍。
韓非子說:“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13] 正是先秦諸子的大力推崇和不斷的弘揚光大,堯、舜、禹這些上古圣人后來才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偶像式人物。
在先秦諸子中,孔子是第一個打出好古、訪古、信古大旗的士人。他有一句名言:“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14] 真正的士人是不應該只在居室里盤桓,在家中空發(fā)一通議論的。士人應該走出去,去周游列國,去遍觀天下??鬃右簧皸珬淮小?,不是為了飯碗,不是為了當官,而是為了“追跡三代之禮”,除了秦地之外,他幾乎跑遍了天下。他的“周游”活動,絕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從“好古”的心態(tài)出發(fā),邁出自己的雙腿去實地“訪古”,以達到“信古”的大目標。大半生的外出尋訪,使他堅信三代史不只存在于人們的心目中,存在于一些神話傳說中,而且客觀地曾經存在于歷史范疇中??鬃用詰儆谌返难芯?,甚至達到廢寢忘食、忘乎所以的地步,而其中對夏禮的研究,對夏文化的追尋,無疑是重中之重。
在孔子看來,夏禮是三代禮儀文化之源,也是中華禮儀文化之源。商的禮儀文化,周的禮儀文化,其源頭都是在夏代??鬃右宰畲蟮臒崆橘澝郎貥?,盛贊其是一種盡善盡美的樂曲。韶樂即舜樂,經過大禹的點化,后來又從舜樂中脫胎出了夏樂。夏樂與韶樂是一體的。孔子對夏的禮樂文化是非常佩服的。
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對夏史也有不少研究,其內容則主要集中在禪讓和傳子制度的是是非非上。當“舜薦禹”時,“禹讓舜子而民不從”,結果是禹繼了舜位,這當然是禪讓。當“禹薦益”時,“民不從益而從禹子啟”,這就是傳子制度的發(fā)端。有人以為這是“德之衰”的緣故。孟子認為,這與“德衰”根本無關?!疤朴荻U,夏后殷周繼,其義一也?!逼湟馐钦f都是符合王權“天授”道理的。時代變了,傳位的方式也應變化。這種說法,顯然要比“德衰說”要進步得多。
如果說孔子是從文化和人格的角度來贊譽禹的話,那么墨家則完全是以同道的身份來與夏文化對話的。先秦諸子們大多認同“墨道即禹道”,墨家人也自以為是禹的傳人。莊子說過:“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為墨?!诱嫣煜轮靡?。”[15] 引大禹為同道,這是墨子的真性情,也是先秦諸子的共識。他們把禹的人格精神化進了自我的血液之中,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源于大禹的。墨者們個個臉色黧黑,身披破舊的黑色衣衫,腳蹬木質的拖鞋,艱難地行進在人生的大道上。他們崇真、尚樸,以吃苦耐勞為榮,以兼愛世人為樂。在墨者身上,人們看到了大禹精神的再現(xiàn),看到了尚樸的夏代風情。
墨家的核心觀念是兼愛,而在他們心目中兼愛的典范就是大禹。墨者寫道:“昔之圣王禹、湯、文、武,兼愛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為天子,天下諸侯皆賓事之。暴王桀、紂、幽、厲,兼惡天下之百姓,率以詬天侮鬼,其賊人多,故天禍之,使遂失其國家,身死為于天下,后世子孫毀之,至今不息。 ”[16] 墨子這里說的兼愛是有夏一族之特色,就是不只是要人們“兼愛天下百姓”,還要“率以尊天事鬼”,把生前的愛人和死后的事鬼結合在一起,這對我們深入研究夏文化是會有實際的啟示作用的。墨家還把禹的“兼愛”和桀的“兼惡”放在對立面的視角加以考察,這本身就涉及夏王朝之何以興衰的緣由了。
墨家提倡勤奮勞作和節(jié)用其財,在他們心目中這方面的典范仍然是大禹。大禹一生“其生財密,其用之節(jié)”。大禹的節(jié)儉最集中體現(xiàn)在他死后的節(jié)葬上。而大禹節(jié)葬的細節(jié),不見于他書,唯見于《墨子》一書的《節(jié)葬下》篇中。此篇的描述不無夸大與虛構的成分,而且也難以得到物證;但從大禹一生的行事來推測,《節(jié)葬下》說的那些,當在情理之中。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墨子》一書還為后人提供了不少夏史研究資料。例如《甘誓》這篇夏人征戰(zhàn)有扈氏時的誓詞,它與《尚書》《史記》《墨子》的版本文字是有區(qū)別的。在各類相關文獻中都有記載的禹鑄九鼎,只有《墨子》說是“夏后開(啟)折金于山川,而陶鑄于昆吾”,后來“夏后氏失之,殷人得之;殷人失之,周人得之”。[17] 與傳統(tǒng)的史料有所差異?!赌印穼Υ笥碇嗡穆肪€圖描繪得特別詳盡,范圍也特別寬廣,想來不會是空穴來風,定然是有所依據(jù)的。
韓非子是戰(zhàn)國時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認為,儒家和墨家大肆宣揚的王位“禪讓”是根本不存在的,在歷史上只有“逼上弒君”。他提出了一種非常獨特的見解:“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盵18] 這樣說顯然有點極端,但也多少揭示了氏族制社會向階級社會轉變過程中人臣與君主之間斗爭的真實一面。
先秦諸子對夏代歷史的追記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沒有他們的追記和對夏代史料的搶救,那夏王朝的面貌將更模糊不清,史料也會更殘缺。夏文化對他們成為思想大家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而后來所謂“獨尊儒術”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實際上是諸子百家文化的大綜合,禹文化、羌文化、夏文化,都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4.禹羌文化與中國國家體制
中國在“禹”時代進入國家時期,從此便走上了夏至清長達四千年的漫長君主專制獨裁之路,這一以傳子世襲和君主專制獨裁為特征的統(tǒng)治模式,開始于“禹殺防風氏”“禹傳啟,家天下”,所以,大禹是君主專制獨裁的始作俑者。
大禹治平水土以后,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社會財富大量積累,生活的奢華甚至享受成為了可能;而且,軍隊、監(jiān)獄等等的出現(xiàn),使得領袖會陶醉于權力當中。到了這個時候,領袖意味著獲取,權力意味著得到,領袖、酋長已經變成了好東西,因此就成了爭奪的對象。事已至此,禹怎么會甘心把位置讓給其他家族的人呢?所以大禹把位子傳給了兒子啟。 這即標志著,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了君、家、國三位一體的時代,這個時代延續(xù)了四千多年。
大禹“家天下”改變了部落聯(lián)盟協(xié)商民主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家族繼承制度?!疤煜聻楣弊兂闪恕疤煜聻樗健?。大禹建立的中國國家體制始終貫穿著兩個突出特征:一是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的權力傳承制度,即“家天下”;二是集大權于帝王一身的君主專制獨裁制度。在這種權力結構下,四千年來,中國人幾乎不知道民選領袖為何物,不知民主制度為何物。在世界歷史上,這種綿延四千年的君主專制獨裁家天下的統(tǒng)治格局,也是十分罕見的。而這種統(tǒng)治格局、范式的始作俑者,正是功垂萬世的大禹。
從羌族歷史、社會、環(huán)境、生活方式可知,闔族祭祝神靈和祖先崇拜十分熾盛,因為在羌族意識中,“家族”是至尊至上的,一切為了氏族(家族)的價值觀念和崇上尊祖就成了羌族部落社會的主要倫理。為了家族奉獻一切,乃是人生的最高榮譽,雖死無憾。這一意識使得羌族氏族部落社會得以長足發(fā)展。[19] 這樣的觀念,或者是對大禹之所以建立“家天下”也是一種解釋。
在中國,當歷史步入國家時期后,作為家族的血緣聯(lián)系仍十分強固,村社共同體作為社會基本細胞長期存在并成為早期國家賴以存在的基礎。私有制不發(fā)育,工商業(yè)欠發(fā)達,個人的地位、個性在宗族和村社共同體的束縛、羈絆下得不到尊重、彰顯,市民階層不存在,等等,所有這些,都決定了中國在步入國家時期伊始便同民主政治無緣,而只能采取君主專制獨裁的統(tǒng)治范式。這一切,還不完全是作為領導者的大禹等人的個人貪欲、邪惡所致,而可以視作為歷史發(fā)展使然。
當然,必須承認,夏商周三代的君主專制,在程度上,當然遠不及后來的秦漢帝國,特別是明清帝國。
夏商周三代的國家結構是方國聯(lián)盟和分封制,政權體制則是宗法貴族君主制,其特點是: 君主和貴族元老組成議事會,同時又行使國家最高權力;君主和貴族官員的任期都實行終身制和世襲制;君主對貴族官員有任免升降權,而貴族對有過失的君主有進諫、流放以至弒殺之權,雙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血緣關系上的親疏遠近決定了政治上的尊卑高低,政權與家族系統(tǒng)合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及生產關系的變革,郡縣制逐漸代替了分封制,官僚制代替了貴族世襲制。 秦統(tǒng)一中國后,確立了封建中央集權制的君主專制政權體制,并延續(xù)達兩千年之久,它的特點是:國家的最高權力全部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專制政權也就是皇權至高無上,不可分割;皇位終身制,皇權不可轉讓;皇位世襲,父死子繼,不可更改;國家政權機構的組織原則,是君尊臣卑。
中國的專制政權很長期。作為中國古代政體演變的總趨勢是:皇權越來越尊,臣民越來越卑。君主擁有無限權力,他的意志就是國家的法律,以國家為其私有財產,依靠龐大的軍事官僚機構維持其統(tǒng)治。
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空前強化時期,其突出特點即為君主專制的強化。明朝統(tǒng)治者在中央廢丞相,在地方廢除行中書省制,設十三布政使司(俗稱?。?;清朝統(tǒng)治者在中央設立軍機處。以上中央或地方行政機構的調整均加強了君主權力。明清統(tǒng)治者均采取一些“非常”措施以維護統(tǒng)治,加強君主權威。如明朝設廠衛(wèi)特務機構,嚴密監(jiān)視和控制官員、百姓,并以八股取士作為科舉考試的形式,以培養(yǎng)皇帝的忠順奴仆;清朝統(tǒng)治者則大興“文字獄”,造成“萬馬齊喑”的惡劣局面。這些措施的出臺,恰恰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現(xiàn)。
國家政權,應該是由官權和民權及其官方社會和民間社會所共同平衡組成,如果官權和民權雙方一旦失衡,那么,官權膨脹,必然導致政治專制;民權膨脹,必然導致社會動亂。所以,國家的安全和穩(wěn)定,是官權與民權相互協(xié)調、力求平衡和相互制約的關系表達。
但是,因為中國的專制政權時期很長,而且皇權處于至尊地位,所以,擁有無限權力的君主為維護統(tǒng)治,一直在做的就是一件事:禁止任何人侵犯皇權,對危害皇權的行為堅決打擊,殘酷鎮(zhèn)壓。
三、對禹羌文化學的研究規(guī)劃
“禹—羌”文化對中國歷史發(fā)展、文化形成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影響十分重大,因此,建立禹羌文化學,對其進行研究與拓展,必將對今天的社會發(fā)生有益的作用。
四川阿壩師范學院作為地處全國唯一羌族自治州內的最高學府,自覺地擔當起了對禹羌文化學的研究。按照其規(guī)劃,該學院為對禹羌文化進行深度挖掘、拓展,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要形成“五個一”研究成果(包括創(chuàng)辦一本刊物,出版一批專著,創(chuàng)作一批影像作品,申報一批課題,培養(yǎng)一批研究人才),以提升阿壩師范學院的學術研究水平,搶占“禹羌文化研究”制高點,樹立其獨特的學術品牌和學術地位。
該學院計劃,以學院領導與研究文史、民族文化的教授和外聘專家共同組成“阿壩師院禹羌文化研究編委會”,成立禹羌文化研究所。
創(chuàng)辦《禹羌文化研究》大型雜志。廣泛約請“禹羌文化研究”方面的專家,撰寫高質量的研究論文,每年出版一本《禹羌文化研究》大型雜志,形成一定的品牌和口碑傳播效應。
出版一批學術專著。爭取在三五年內, 完成并出版“禹羌文化研究”學術專著10本以上,使其成為有規(guī)模、有影響的叢書,產生良好的社會反響。暫擬書名如:《禹羌文化與西部民族》《禹羌文化與中國民俗》《禹羌文化與中國政治制度》《禹羌文化與中國水利工程》《禹羌文化與中國神話傳說》。
提高年輕教師科研水平。開展“禹羌文化研究”的過程以及一批專著、論文的研究、撰寫,不僅要考慮三五年的研究和成果,更要著眼于“禹羌文化研究”的長期化。在“禹羌文化研究”過程中,以講座、指導等方式,帶動、鍛煉和培養(yǎng)一批有學術研究興趣和功底的青年教師和優(yōu)秀學生。在專家教授的指導下,讓他們參與部分工作,逐步掌握研究方法,提升研究能力,成為能夠獨立完成科研任務的學者。這批學術骨干將使學院在科研能力方面得以大大提升。
辦學術研討會。根據(jù)工作進展情況,爭取在2017年舉辦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禹羌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全國范圍及海外邀請有關專家學者與會,相互商討交流,有助于擴大學術界對阿壩師院的認知和宣傳,也有助于吸取更多的研究成果。
創(chuàng)作幾部影像作品。羌族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族,大禹就是這個民族的杰出代表,也是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杰出代表。羌族人保留著豐富獨特的民族傳統(tǒng)和習慣,如歌舞、服飾、刺繡、祭祀活動等。這方面民族文化研究所已有較豐厚的經驗積累。經過整理和提煉,待立項和條件具備時,將羌族民風民俗、音樂舞蹈、故事傳說、英雄人物等進行藝術加工,用多種直觀形象的影像形式,通過現(xiàn)代傳媒手段,放大傳播影響,擴展受眾面。
編撰兩部大型工具書。在開展“禹羌文化研究”的基礎上,爭取用五年的時間編撰兩部大型工具書:《禹羌文化研究資料匯編》《禹羌文化大辭典》。
也許,五年以后,我們就能看到,禹羌文化學的建立,以及它對社會發(fā)生的有益作用。
注釋:
[1]《說文·羊部》。
[2]《史記·六國年表》。
[2] 王夢鷗:《禮記今注今譯》,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
[3] 徐中舒:《我國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親屬稱謂》,《四川大學學報》1980年第1期。
[4] 徐中舒:《羌族史·序》,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5]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詩經·大雅·民勞》。
[7]《詩經·小雅·北山》。
[8]《春秋公羊傳》成公十五年。
[9]《孟子·梁惠王》。
[10] 資中筠:《孔子是歷代專制政權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http://news.ifeng.com/history/video/detail_2011_11/05/10443460_0.shtml.
[11]《荀子·君道》。
[12]《論語·泰伯》。
[13]《韓非子·顯學》。
[14]《論語·憲問》。
[15]《莊子·天下》。
[16]《墨子·法儀》。
[17]《墨子·耕柱》。
[18]《韓非子·說疑》。
[19] 馬廷森:《論羌族宗教的倫理道德》,《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第5期。
作者:阿壩師范學院少數(shù)民族文化藝術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