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華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掌握語言,是為了進行得體的表達,因此,在學習某種語言時了解這種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就顯得非常重要。如一個留美的中國學生要上廁所,他攔住一個人問:“Excuse me,where is WC ?”那人瞪了他一眼搖著頭走了。原來,英美人問別人廁所在哪里通常委婉地說:“Where is the restroom?”如果是女士,則問:“Where is the power-room?”或更含蓄地表達:“Im going to pick some flowers.”
可見,我們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應當注意介紹英語本身的文化內(nèi)涵,使表達更為得體。
一、挖掘教材內(nèi)容的相關(guān)文化背景信息
現(xiàn)行教材中的對話、短文及練習都比較注意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和社會習俗。如在中國,人們習慣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等;但在英美國家,這些問題應盡力回避,特別是對女士,以免造成尷尬的場面。
教師應注意教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英語,如課文中多以談論天氣作為開場白,要讓學生明白這樣的談話方式與英國的氣候特點有關(guān),后來則演變?yōu)樵诔醮我娒婊虮舜瞬缓芰私獾那闆r下,談論天氣較為穩(wěn)妥。A:“What a beautiful day,isn't it ?” B:“Yes,it is, Im happy.”雙方可以此引入新的話題,不至于失禮或造成誤解。
二、介紹詞匯的文化含義
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含義。如學習“news”一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同時觀察north,east,west,south等詞的首字母。總結(jié):四面八方的消息就組成了“新聞”。有句諺語“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為什么用dog呢?在西方人眼中,狗是人類的朋友,對人忠誠盡責,所以此處才自然提及。再如“she looks blue.(她看上去很憂傷)”若不知道blue一詞的引申義就無法理解這句話。從“I am a green hand.(我是個生手)”一句中可以明白,其中的“green”意為“生疏的”。
英美姓氏的由來有很多。有的以職業(yè)名稱為姓,如Carpenter(卡彭特)、Tailor(泰勒)、Smith(史密斯)、Baker(貝克)等姓氏分別源于木匠、裁縫、鐵匠、面包師傅等;有以居住地的城鎮(zhèn)或村莊名稱為姓,如York(約克)、Kent(肯特)等;有的以顏色為姓,如Black(布萊克)、Brown(布朗)、White(懷特)等。只有深入理解附加在這些詞匯上的文化內(nèi)涵,才能準確地區(qū)分并使用它們。
三、在教學中對中西文化進行比較
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是英語教學中的難點之一。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對中西文化進行比較,這有助于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如“早上好,老師”不能說成“Good morning,teacher”。因為英語中teacher是職業(yè)不是稱呼,所以應稱呼Sir,Mr,Mrs,Miss等。又如英語中地點和日期表達的順序是從小到大,而漢語恰恰相反?!?008年5月29日星期四”用英語表達是“Thursday 29th May,2008”。
教師利用英漢對比法教學,學生就容易理解,從而學到真正可以使用的英語。
四、創(chuàng)設(shè)英語文化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排演課本劇,親身體驗如何恰當使用語言。課外,我們鼓勵學生閱讀和實踐,增加常識積累。如讀一些英文原版書籍和報刊、收看英語節(jié)目、聽英語廣播和歌曲、看英語電影等。學校可舉行閱讀交流會、演講比賽、英美文化知識講座,或辦英語墻報等,促進學生對相關(guān)內(nèi)容的了解。如講述西方重要的節(jié)假日來歷,讓學生了解他們是怎樣度過這些節(jié)日的。
我們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交際,但交際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進行的。如何在教學語言的同時加以文化引導,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從而科學地實施英語教學。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