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和北京市規(guī)定的必修課,包括學科實踐活動、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和社會實踐等。課程通過學生親身實踐,綜合培養(yǎng)人文、科學等素養(yǎng),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根據2015年7月北京市教委公布的《北京市實施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課程計劃(修訂)》要求,各學科平均應有不低于10%的學時用于開設學科實踐活動課程。
學校統籌安排學科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和社會實踐,采取校內外共同實施模式,每學期組織5次校外實踐活動(市級1次、區(qū)級2次、校級2次,共15學時)、10次校內實踐活動(共30學時)。具體活動時間和地點,結合各年級活動主題、內容確定。
內容設計上,注意避免用學科教學內容簡單替代,努力構建綜合多個學科內容、跨學科、多主題、多層次的系列活動。
活動形式上突出實踐性、探究性,盡量讓學生看一看、找一找、說一說、做一做、演一演、畫一畫、量一量、唱一唱、玩一玩……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的機會,讓學生走出教室,融通生活環(huán)境與學習環(huán)境。
例如,“中華汲采——經典國產動畫之旅”主題活動,首先組織學生觀看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在此基礎上,美術教師向學生介紹水墨動畫具有中國民族繪畫的優(yōu)良傳統,即水墨畫的特點:人物造型既沒有邊緣線,又不是平涂,能從影片上表現出毛筆畫在宣紙上的效果。進而欣賞一些國畫大師的水墨畫作品,嘗試用毛筆在宣紙上畫一畫小蝌蚪、水草、青蛙,接著制作頭飾。英語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見面問候的英語對話,然后嘗試為這部動畫配音。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復述故事,分小組、分角色進行故事表演。學生在經典影片看一看、水墨知識聽一聽、名家作品賞一賞、國畫體驗畫一畫、英語對話說一說、有趣故事講一講、演一演的過程中,提高了交流合作的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學校充分利用市、區(qū)以及學校周邊的資源,如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館、科技館、展覽館、紀念館、企業(yè)、社會團體等,建立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實踐基地。結合基地情況與學生生活實際設計實踐活動課程與方案,突出實踐性、探究性、綜合性,形成包括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等在內的多層次、多主題系列課程。
例如,在“中華汲采——經典國產動畫之旅”主題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學校組織學生到電影博物館參觀,了解動畫片制作流程等知識。根據院線上映信息,組織學生走進區(qū)內電影院,享受在電影院觀看3D電影的樂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