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曦
(南京大學雙語詞典研究中心 江蘇 210023)
轉喻與隱喻是人類認知世界不可或缺的思維方式。自Lakoff & Johnson 的專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出版以來,隱喻成為語言學界幾十年來的研究熱點。相比之下,學者們對轉喻的關注度稍遜一籌,但也不乏創(chuàng)見。第一版《麥克米倫高階英語詞典》最早將隱喻研究的成果引入學習詞典的編纂實踐,成為英語學習詞典近年來的創(chuàng)新之一。詞典用戶通過查閱詞典文本中的隱喻提示框(metaphor box)能夠更好地習得英語中常見的隱喻及地道的隱喻表達方式,進而培養(yǎng)二語能力中重要的隱喻能力。目前將轉喻的研究成果借鑒到詞典學研究中的尚不多見,波蘭學者Sylwia Wojciechowska 的專著《概念轉喻與詞典表征》(Conceptual Metonymy and Lexicographic Representation)可謂填補了這項空白。該書以文本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調查了五大品牌英語學習詞典轉喻義項的表征情況,是概念轉喻與詞典編纂實踐這一專題取得的最新進展。國內學界近年來呼吁教學詞典學研究轉向認知范式,發(fā)揮認知理論對教學詞典實踐的指導作用(如陳偉,張柏然2007)。該書從轉喻的理論闡述出發(fā),落實到轉喻信息在英語單語學習詞典的具體表征,或可作為國內相關研究的范例。
《概念轉喻與詞典表征》一書以認知轉喻理論為基本理論框架,調查了五大英語學習詞典表征和處理轉喻信息的現(xiàn)狀,重點考察了義項劃分、義項排列、釋義以及名詞可數(shù)性標識四個方面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該書作者依據(jù)認知理論框架為英語學習詞典全面表征轉喻信息提出了改善意見。全書共分為六部分,包括引言、結論以及主體部分的四個章節(jié)。
引言概述了該書的研究內容、研究目的、基本假設及各章安排,為轉喻的重要性立言,同時強調轉喻性思維對語言習得的影響。Wojciechowska 還論證了認知語言學與詞典學的聯(lián)系,認為教學詞典學應從認知語言學研究中得到啟發(fā),使學習詞典中轉喻信息的表征更具理據(jù)性。
第一章 認知語言學中的轉喻。本章是與轉喻相關的認知語言學理論綜述,為二至四章的實證研究提供宏觀理論支撐。Wojciechowska 首先回顧了在Lakoff 和Johnson 的隱喻轉喻認知理論觀照下隱喻和轉喻的定義和區(qū)別,以及Lakoff 和Turner 提出的轉喻機制是域內映射的觀點。以Lakoff 為代表的認知轉喻觀強調,轉喻的主要功能是指代,它具有系統(tǒng)性和非任意性等特點。作者還列舉了其他學者對轉喻的定義。從這些定義使用的術語可以看出,學者們普遍關注兩個關鍵詞:域(domain)和映射(mapping)。Wojciechowska 認為,轉喻的定義之所以存在爭議和不足,就在于域模糊的本質和映射的局限性。
對此,作者提出四種替補性理論以重新審視轉喻的運作機制,即區(qū)域激活(zone activation),域的顯化(domain highlighting),域的增減(domain expansion and domain reduction),以及語義闡釋(semantic elaboration)。作者主張以語義闡釋來解釋轉喻。依照這種觀點,通過轉喻,源義轉移到目標義上,退居成背景,而目標義在一個包含了源義和新義的有機整體中獲得了概念顯性(conceptual prominence)。這就是說,轉喻不只是一種替代,而是語義的擴展和豐富。比如,在“The bathtub is running over.”這個句子中,名詞短語“the bathtub”通過轉喻的語義闡釋后,不是泛指“water”,而是指“the water in the bathtub”。語義闡釋不涉及域和映射,同時還明確了轉喻源義的地位,因而較其他理論更具優(yōu)勢。此外,轉喻的分類也存在分歧。Wojciechowska 比較了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分類,指出了這些分類方法的共性及可改進之處。本章的最后,作者分析了隱喻與轉喻之間的關系,指出兩者可看作是一個連續(xù)體的兩端,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互動。
第二章 詞典微觀結構中的轉喻義項。本章探討的是轉喻義項的義項劃分和義項排列的問題。這兩個問題需要在詞典編纂初期加以詳細考慮,并在詞典體例中體現(xiàn)出來。本章由理論闡釋和實證研究兩部分組成。在理論部分,作者論證了英語學習詞典文本提供源義和轉喻義的必要性,并根據(jù)學習者認知和習得轉喻的特點為轉喻義項提供了理想的排序法。作者建議始終將源義置于轉喻義前,便于詞典用戶體會詞義的轉喻演變過程,同時應兼顧隱喻義和多重轉喻義的處理。例如,依據(jù)“TREE-WOOD”這類轉喻,cherry 的源義“cherry tree”(櫻桃樹)應排在目標義“cherry wood”(櫻桃木)之前。
為檢驗轉喻義的義項收錄和排列現(xiàn)狀,Wojciechowska 選取了五大英語學習詞典的最新版本,依據(jù)七項標準選取了100 個轉喻義項作為研究對象,從這五部詞典中分別抽樣進行文本對比分析。結果表明,五大英語學習詞典對轉喻義的表征不夠系統(tǒng),不僅詞典與詞典間的收錄情況不一致,同一詞典內也出現(xiàn)了不同的處理方法。此外還存在轉喻義或源義的缺失現(xiàn)象,而這種缺失毫無理據(jù)可言。在義項排列上,有一小部分轉喻義被置于源義之前,造成了本末倒置的情況;某些源義與轉喻義被隱喻義和不相關的義項隔開。為了解決以上問題,作者建議使用樣本詞條(template entry)來規(guī)范轉喻義項的選取和排序。在五部詞典中,麥克米倫較好地表征了轉喻過程,這要歸功于該詞典對修辭性語言的重視,同時也由于該詞典用數(shù)字和字母區(qū)別主次義項的做法。作者希望麥克米倫能考慮為常見的轉喻提供提示框。
第三章 轉喻義的詞典釋義。本章關注的是英語學習詞典中轉喻義項的釋義。作者首先從理論角度討論了英語學習詞典釋義的原則、標準和策略,提出如果用語義闡釋來理解轉喻,最好的釋義策略是傳統(tǒng)的分析釋義法和柯林斯系列學習詞典提倡的整句釋義法。同時,由于轉喻描述的是相關義項之間的概念鄰近性(conceptual similarity),在詞典釋義中應該明確指出轉喻的源義,在具體的編纂實踐中可以借助詞目詞、前指和控制詞匯三種策略實現(xiàn)。
本章的實證研究部分同樣結合了定性與定量研究。作者從已選定的100 個轉喻義項中篩選出50 個義項作為樣本,選擇標準是每個轉喻義在五部詞典中都有釋義。結果表明,五部詞典對轉喻義項的釋義總體上比較令人滿意,大部分義項都以源義為基礎對轉喻義進行闡釋。在指代源義時,五部詞典都結合了三種策略。盡管如此,Wojciechowska 認為英語學習詞典對轉喻義項的釋義依然存在改進的空間,建議詞典編纂者統(tǒng)一指代轉喻源義的策略,直觀地說明源義和轉喻義的關系,釋義的措辭要顯化轉喻的過程,不能顛倒源義和轉喻義的順序。作者承認釋義需要視詞而定,某些情況下不需源義也能將轉喻義解釋清楚,不過根據(jù)轉喻類型實現(xiàn)釋義的系統(tǒng)性也是可行的。
第四章 轉喻與名詞可數(shù)性。本章評估了英語學習詞典中源義和轉喻義可數(shù)性標識方式的有效性。英語學習詞典通常使用語法標簽、例證和釋義來標識名詞的可數(shù)性。語法標簽的作用是顯性的,例證和釋義則是隱性的標識方式。Wojciechowska 贊同Panther 的看法,認為轉喻是表明用法的事件(usage event),解讀轉喻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語境。因此,從理論角度看,使用例證標識學習者詞典轉喻義項的可數(shù)性收效最大。
從已選定的100 個轉喻義項中,作者挑選出40 個可數(shù)性發(fā)生變化的義項作為樣本,分別考察其語法標簽、例證和釋義是否清楚說明了其可數(shù)性,以評估三種方式的有效性。實證結果表明,除了部分遺漏情況,大多數(shù)已有的名詞可數(shù)性標簽都簡明有效。其中,《劍橋高階英語學習詞典》的效果較差,由于其釋義里同時包含了源義和轉喻義,詞典使用了大量的[C/U]或[U/C]標簽,這類標簽容易造成詞典用戶的困惑。作者建議一義一標簽,明確地傳達名詞的可數(shù)性信息。同樣地,大部分詞典都為轉喻名詞的源義和轉喻義進行配例。但五部詞典在轉喻名詞配例方面的處理不一致,一些對學習者有用的義項并沒有配例說明。此外,也有一些例證未能表明名詞的可數(shù)性。這種不確定性同樣體現(xiàn)在釋義上,如釋義中使用“the +noun +of”的結構時,名詞的可數(shù)性變得模棱兩可。作者提出,在配例時應至少使用一個例證來說明語法功能,比如常用轉喻義的可數(shù)性。
該書的結論部分回顧了整個研究的研究目的和重要性,總結了實證部分的主要調查結果,提出英語學習詞典系統(tǒng)表征轉喻義項的五個步驟,最后綜合評價了五部英語學習詞典。作者認為,牛津、朗文和麥克米倫是其中的佼佼者:牛津在義項劃分和排列方面優(yōu)勢明顯,麥克米倫最符合學習者認知轉喻的特點,而朗文和牛津為轉喻義項的配例數(shù)量最多。
《概念隱喻與詞典表征》被收入Jacek Fisiak 教授主編的《波蘭學者英語語言與文學研究叢書》(Polish Studies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原是作者的博士論文,該書是其中的第34 本,具有以下特點:
1)理論與應用結合緊密。作者Wojciechowska 有創(chuàng)見性地選取了概念轉喻在英語學習詞典中的表征作為研究課題,把認知語言學對轉喻的研究成果與英語學習詞典的編纂結合起來,為英語學習詞典更系統(tǒng)、直觀地表征轉喻信息打開了思路,對教學詞典學的修辭性語言研究有啟發(fā)作用。在分析實證結果時,作者反復強調概念轉喻理論對解決詞典文本中存在的問題的關鍵作用,進而提出具有理據(jù)且可行的改善方案。
2)實證研究扎實嚴謹。該書的三個文本考察選取的樣本具有代表性,以定性分析為主,定量統(tǒng)計為輔。從書中充足的詞典實例和圖表分析足以看出作者對語料觀察的細致程度。讀者可從該研究出發(fā),考察其他類別的學習詞典對轉喻義項的表征情況,或考察雙語學習詞典對轉喻義項的處理。該研究針對轉喻義項的義項劃分、義項排列、釋義以及名詞可數(shù)性標識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按這些方案進行詞典表征的效果也需要后續(xù)研究進行驗證。不僅可開展實證研究,從理論角度進行思考也是必要的。
3)關注名詞的語法信息表征。以往的研究重點在于動詞的語法信息標注,對名詞的語法信息表征研究比較欠缺。該書的第三個實證研究探討了轉喻類名詞的語法信息標識方式,用實證數(shù)據(jù)驗證了語法標簽標識名詞可數(shù)性的有效性,論證了給名詞配例的重要作用,這對英語學習詞典的具體實踐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目前我國以概念隱喻為主題的研究方興未艾,概念隱喻理論已成為外語教學和詞典研編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但對于概念轉喻的特殊性及其對英語學習型詞典編纂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深入,對轉喻的探討雖然在隱喻研究的文章中有所涉獵,但不作為研究重點(如楊蔚2011)。對于概念隱喻和概念轉喻之于詞典學編纂的應用價值探討多集中于多義詞義項處理(如陳玉珍2006,章宜華2005)。相對地,國內自主研編的雙語學習型詞典對轉喻義項的表征也呈現(xiàn)出缺乏系統(tǒng)性和理據(jù)性的問題,這與理論探討的深度不無關系?!陡拍钷D喻與詞典表征》以轉喻為切入點,論證了概念轉喻理論與英語學習詞典對接的可行性,書中提出的詞典文本改善方案具有一定的理論創(chuàng)新意義和應用價值,對雙語學習詞典以轉喻作為專題的延伸研究有啟發(fā)作用。
1.陳偉,張柏然. 教學功能突顯與詞典范式演變. 外語界,2007(6):35—44.
2.陳玉珍. 認知視野下多義詞的詞典表征方式.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10):19—23.
3.楊蔚. 試析原型及相關認知理論的詞典效應. 外語教學,2011(1):29—32.
4.章宜華. 多義性形成的認知機制與詞典義項的處理——兼談多義詞的語義理據(jù)及詞典義項的解讀.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5(16):13—18.
5.Wojciechowska S. Conceptual Metonymy and Lexicographic Representation. Frankfurt am Main:Peter Lang,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