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瓔
(上海大學(xué)文學(xué)院 上海 200444)
《辭?!肥且宰謳г~,集字典、語文詞典和百科詞典主要功能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辭書,歷經(jīng)近一個世紀若干次修訂,知識性和權(quán)威性極高,已成為我國廣大讀者重要的知識工具書?,F(xiàn)今第六版雖然訂正了以前各版本中業(yè)已發(fā)現(xiàn)的一些錯誤,但仍有未盡之處。如在“倓”字注音為tàn 時,其釋義為“我國古代南方少數(shù)民族用以贖罪的財物”,所舉例證為《后漢書·南蠻傳》:“殺人者得以倓錢贖死”,并指出其參同劉宋以后才從它改創(chuàng)出來[1]、意為以財贖罪的新字“賧”。筆者查閱相關(guān)資料后發(fā)現(xiàn),該釋義似不確,有待進一步辨正。
錢大昕(2011:295)《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十五《晉率善倓印》中講到:
海監(jiān)黃錫蕃椒升得古銅印,駝紐,文曰“晉率善倓伯長”。訪諸摹印家,莫知“倓”為何義。昨訪予吳門,以此印出示。予謂倓必南蠻蠻部族之稱。考后漢書板楯蠻傳“殺人者得以倓錢贖之”。章懷注引何承天纂文云:“倓,蠻夷贖罪貨也?!庇柚^錢已是貨,何必更言倓?據(jù)下文云“七姓,不輸租賦,余戶歲入賨錢,口四十”,則賨與倓皆蠻部落之號,征賨錢以代租賦,征倓錢以贖罪,其義一也。章懷以倓為贖貨之名,蓋失其旨,得此印證之,益明白矣。
錢大昕的上述辨析甚為清楚。他認為“錢”本已屬財物,沒有必要與“倓”連用而徒增贅余。他還結(jié)合《后漢書·南蠻傳》上下文指出:“倓錢”與“賨錢”的用法用意在結(jié)構(gòu)上如出一轍;唐朝章懷太子李賢(655—684)所引何承天對“倓”字做蠻夷贖罪之財物的注解,是錯誤的。因此,“倓”應(yīng)同“賨”一樣,是指西南地區(qū)某一部族的稱號。
事實上,“賨”指族名,可獲得廣泛的證據(jù)。比如揚雄《蜀都賦》說:“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渟皋彌望,郁乎青蔥,沃野千里。上稽干度,則井絡(luò)儲精;下案地紀,則坤宮奠位。東有巴賨,綿亙百濮?!?嚴可均1985:405)《風(fēng)俗通義校注》講到:“巴有賨人,剽勇。高帝為漢王時,閬中人范目說高祖募取賨人,定三秦,封目為閬中慈鳧鄉(xiāng)侯,并復(fù)除目所發(fā)賨人盧、樸、沓、鄂、度、夕、襲七姓,不供租賦。”(應(yīng)劭2010:490—491)《華陽國志》卷一《巴志》在介紹巴國時,說到該地“俗素樸,無造次辨麗之氣。其屬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蠻”(常璩2010:3)。今天,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城東還有“賨人谷”遺址。顯然,錢大昕據(jù)“賨”字斷定“倓”為某一部落的名稱,洵非妄言。
《說文解字》有“倓”字,但沒有其為贖貨之名的解釋?!掇o源》(2009)在解析“倓錢”中的“倓”字之義時,謂:
古代南方少數(shù)民族用來贖罪的錢?!逗鬂h書》八六《南蠻傳》:“板楯蠻夷者,……殺人者得以倓錢贖死。”清錢大昕謂倓為部落名。見《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十五《晉率善倓印》。
《辭源》對“倓”字的釋義基本上與《辭?!芬恢?,但是同時對錢大昕所言也較重視。
由羅福頤(1987:262)主編的《秦漢南北朝官印征存》一書中輯錄有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中央王朝頒給兄弟民族的413 方官印,其中兩漢66 方,新莽9 方,三國曹魏105 方,兩晉235 方。這些官印涉及的民族包括匈奴、賨、倓、胡、羌、叜、氐、烏桓、烏丸、鮮卑等。如果我們仔細比較官印上的文字,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大多數(shù)采取“國名+封號+族名+稱號或官名”或“國名+族名+封號+稱號或官名”的式樣,比如“漢歸義賨邑矦”印、“晉匈奴率善邑長”印。這里的國名一般指頒印的中央朝廷;族名指接受中央朝廷頒印的某少數(shù)民族;族名前或族名后多冠以“歸義”“率善”“保塞”等不同的封號以表示一定的含義;而稱號一般是針對王、侯等頭面人物;官名則包括邑長、佰長、仟長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書就錄有四方含有“倓”字的官印圖章,即“魏率善倓邑長”印、“晉率善倓邑長”印、“晉率善倓仟長”印、“晉率善倓佰長”印。作者在“晉率善倓邑長”印旁附以釋文:“《后漢書·南蠻傳》:蜀之板楯蠻用倓錢贖罪,可證倓族居巴蜀?!壁w平安(2012:189)的《秦西漢印章研究》一書指出:“漢、魏、晉時期,中央朝廷頒發(fā)給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的印章,風(fēng)格都比較整飭。族名倭奴、滇、越、匈奴、鮮卑、羌、青羌、胡、盧水、屠各、夷、氐、蠻、丁零、烏桓、賨、倓、夫余、高句驪等,寫法雷同,極少結(jié)構(gòu)上的差異。”可見,趙平安同羅福頤一樣明確認為“倓”為某一少數(shù)民族的名稱。
與錢大昕當年所見“晉率善倓伯長”印結(jié)構(gòu)式樣相同的印章絕非少數(shù),今天我們通過網(wǎng)絡(luò)搜索便可看到文物市場上有大量關(guān)于“晉烏桓率善邑長”印、“晉率善氐仟長”印、“晉率善羌伯長”印等鑒定、估價、拍賣的資訊。在錢大昕生活的時代,親見一方倓印已是意外的驚喜,而其僅以此一枚印章即能從中指正長期以來人們對“倓”字的錯誤解釋,著實令人感嘆乾嘉考據(jù)功夫的爐火純青。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辭海》第六版僅以《后漢書·南蠻傳》“殺人者得以倓錢贖死”這一書證,就釋“倓”字為“我國古代南方少數(shù)民族用以贖罪的財物”有失妥當,“倓”應(yīng)有指我國古代南方一種少數(shù)民族族名之義。
附 注
[1]參看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與古代的巴人.∥潘乃穆,潘乃和編. 潘光旦文集:第七卷.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1.常璩(晉)著. 華陽國志. 濟南:齊魯書社,2010.
2.辭海編輯委員會編. 辭海(第六版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1834.
3.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wù)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修訂本).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9.
4.羅福頤主編,故宮研究室璽印組編. 秦漢南北朝官印征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5.錢大昕(清)著,楊勇軍整理. 十駕齋養(yǎng)新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6.嚴可均(清)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85.
7.應(yīng)劭(漢)撰,王利器校注.風(fēng)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8.趙平安.秦西漢印章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