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增
?
紀念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偉大的長征之六殘陽如血
—— 一九三五年春·赤水、婁山關
王樹增*
1935年1月20日,中央縱隊到達黔北重鎮(zhèn)桐梓,正式下達“中革軍委關于渡江的作戰(zhàn)計劃”。這一作戰(zhàn)計劃內(nèi)容極其完備,部署十分細致,再次明確了中央紅軍將沖出貴州進入四川,在川南的瀘州和宜賓之間北渡長江,然后跨越整個四川東部,與位于川、陜、甘邊界的紅四方面軍實現(xiàn)最終會合。
作戰(zhàn)計劃明確了中央紅軍的作戰(zhàn)方針和作戰(zhàn)任務:我野戰(zhàn)軍目前基本方針,由黔北地域經(jīng)過川南渡江后轉(zhuǎn)入新的地域,協(xié)同四方面軍,由四川西北方面實行總的反攻。而以二、六軍團在川、黔、湘、鄂之交活動,鉗制四川東南“會剿”之敵,配合此反攻,以粉碎敵人新的圍攻,并爭取四川赤化。
1月29日凌晨3時,朱德發(fā)布了中央紅軍西渡赤水河的命令——史稱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一渡赤水”的行動開始了。
中革軍委的渡河部署是:紅一、紅九軍團,中央縱隊第二、第三梯隊,干部團的“上干隊”為右縱隊,由林彪指揮,從猿猴場渡河;中央縱隊第一梯隊、干部團、紅三軍團五師為中央縱隊,從土城下游渡河;紅三、紅五軍團直屬隊和紅三軍團四師為左縱隊,由彭德懷指揮,從土城上游渡河。為了輕裝,中革軍委命令把打完了炮彈的炮統(tǒng)統(tǒng)扔進河里。
紅一軍團二師五團二營奉命搶占右縱隊的渡河地點:猿猴渡口。營長劉新金準備挑選30名水性好的戰(zhàn)士組成突擊隊,在一個機槍小組的掩護下泅水過去打開突破口。第一個報名參加突擊隊的是共產(chǎn)黨員溫長。突擊隊組成后,在機槍排排長陳國輝的率領下出發(fā)了。他們向老鄉(xiāng)借來殺豬用的大木盆,放進機槍,讓射手坐在里面,其他人下水推著木盆前進。木盆被推到河中間的時候,對岸防守的黔軍發(fā)現(xiàn)了。黔軍的槍一響,木盆里的紅軍機槍手立刻開始還擊。在激烈的對射中,突擊隊迅速登岸,并攻占兩個碉堡。渡口這邊的營主力也乘勢開始強攻,二營最終控制了猿猴渡口。
能否迅速在土城附近把供中央縱隊渡河的浮橋架設起來,是最讓周恩來擔心的。在土城戰(zhàn)斗進行時,周恩來就迅速召集各部隊的工兵,命令他們想法收集船只,同時向土城居民購買各種架橋物資。在那個萬分緊張的夜晚,土城方向槍聲依舊激烈。周恩來在架設現(xiàn)場親自指揮,工兵們也立下軍令狀,他們把收集到的販鹽用的十幾只木船在河中下錨固定,然后用竹竿將船連接起來,再在船上鋪上木板。天亮時,赤水河上的浮橋架設完畢。
紅軍撤離土城的那個夜晚是混亂的。在戰(zhàn)斗打響的時候,城內(nèi)所有的人都等著前邊的部隊把敵人趕跑,之后他們還要繼續(xù)趕路,準備晚上在赤水縣城里休息。但近傍晚時,戰(zhàn)斗失利的消息傳來,跟著就接到“立即向西轉(zhuǎn)移”的命令。
擺脫了川軍的追擊后,中午12時,中央紅軍從3個渡口全部渡過了赤水河。
向西撤退的中央紅軍分三路進入川南敘永縣境內(nèi)。
敘永是川南重鎮(zhèn),處在從貴州西進四川和云南的交通要道上。一條小河穿城而過,河上有兩座石橋。縣城的城墻十分堅固,敘永縣縣長強行把城外的1000多幢民房全部拆除,并沿著城墻挖了壕溝修了碉堡。在這里防守的是川軍教導師第一旅的1個團和第二旅的2個連,還有縣民團的5個“義勇”大隊。
如果從古藺北渡長江,就必須占領敘永。
2月1日,紅一軍團二師奉命攻擊敘永縣城。
攻擊敘永的戰(zhàn)斗進行得極其艱苦。紅軍官兵分成多個小組,在火力的掩護下架設云梯強行登城,守城的川軍和民團用猛烈的火力和馬刀、刺刀、鐮鉤槍、石灰罐拼死抵抗,紅軍的多次強攻都沒有成功。夜晚,一隊紅軍潛入城墻東北角大碉堡的地道里,與地道里的川軍扭打在一起。川軍在將紅軍擊退后,用亂石封閉了地道口。
川南“剿匪”總指揮潘文華判斷中央紅軍的目的依舊是從敘永北渡長江,便立即改變部署,命川軍的8個旅和1個警衛(wèi)大隊直撲敘永。同時,蔣介石也調(diào)整了戰(zhàn)斗序列,以黔軍、滇軍各部隊和中央軍薛岳部共同組成“剿匪軍”第二路軍,共13個師加4個旅,分為四路縱隊向川南地區(qū)急速推進。
2月4日,在敘永縣城久攻不下和川軍增援部隊不斷到達的情況下,中革軍委作出新的決定:放棄在敘永一帶北進的計劃,向云南東北部的威信和扎西轉(zhuǎn)移。
土城戰(zhàn)斗的失利和北渡長江的夭折,令紅軍官兵再度迷茫起來。
首先,中央紅軍長途征戰(zhàn)的目標再次模糊了。從中央蘇區(qū)出來的時候,目標是沿著紅六軍團走過的路線,去湖南西部與賀龍的紅二軍團會合,但是由于路線被國民黨軍嚴密封鎖而沒有實現(xiàn)。紅軍每一次試圖向長江靠近的戰(zhàn)斗都未能取得突破,現(xiàn)在中央紅軍又重新回到了“到底要走向哪里”的起點。
其次,接連失利的戰(zhàn)斗令中央紅軍損失嚴重,尤其是主力軍團損失更為巨大。紅三軍團四師十團在掩護師指揮所的戰(zhàn)斗中,一營和二營損失了1/3的兵力,其中七連全連活下來的只有連長一人。為了保持作戰(zhàn)能力,彭德懷對部隊進行整編。九連解散了,九連連長黃榮賢被降到班里任班長。到了班里,黃連長才發(fā)現(xiàn),這個班的9名戰(zhàn)士竟然都是各連連長。
從敘永往西,中央紅軍在四川、云南和貴州交界處的荒涼的山區(qū)中整整徘徊了12天。
這是中央紅軍面臨的又一個危機。
毛澤東走在茫茫的風雪里。他知道,土城戰(zhàn)斗的失利必然會引起部隊官兵的議論和不滿。這是他恢復軍事指揮權后的第一場戰(zhàn)斗,戰(zhàn)斗指揮確實存在問題:北渡長江的企圖沒有隱蔽性,打的是紅軍不擅長的陣地攻堅戰(zhàn)。而最重要的是,中央紅軍始終沒有擺脫被國民黨軍“追剿”的局面。
在中國西南部的荒山野嶺中,共產(chǎn)黨中央的領導人又一次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即扎西會議。
扎西會議實際上是遵義會議的延續(xù)。在這次會議上,博古徹底交出了共產(chǎn)黨總負責人的權力。扎西會議討論通過了遵義會議決議,并且決定“暫緩執(zhí)行北渡長江的計劃”,將中央紅軍的征戰(zhàn)目標改為:“以川、滇、黔邊境為發(fā)展地區(qū),以戰(zhàn)斗的勝利來開展局面,并爭取由黔西向東的有利發(fā)展?!睍h還決定對部隊進行整編。除干部團外,中央紅軍共編為16個團,其中紅一軍團2個師6個團,其他各軍團取消師,紅三軍團4個團,紅五、紅九軍團各3個團。同時,抽調(diào)100多名干部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并組建川南游擊縱隊。
2月11日,按照中革軍委的命令,中央紅軍各軍團和中央縱隊開始從扎西鎮(zhèn)向東進發(fā)。經(jīng)過連續(xù)4天的陰雨中行軍,中央紅軍到達川黔邊界的古藺縣境內(nèi)。
此時蔣介石的判斷是:中央紅軍依舊在扎西附近徘徊,而且還在尋找北渡長江的可能。
這是中央紅軍突然東進的行動尚未暴露之前的微妙時刻:此刻北面的川軍依舊向扎西逐漸靠近;西面的滇軍已經(jīng)接近扎西,正小心翼翼地試探前行;南面的國民黨中央軍不分晝夜向北開進;在中央紅軍行軍方向的東面,黔軍已經(jīng)在自己地盤里的各個要點駐扎了主力。
2月16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發(fā)布了《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與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告全體紅色指戰(zhàn)員書》。文件一開始就說明當初之所以放棄遵義決定北渡長江,是為了與紅四方面軍會合。但是由于“川滇軍閥集中全力利用長江天險”進行阻擋,“黨與中革軍委不愿因為地區(qū)問題犧牲我們紅軍的有生力量,所以決計停止向川北發(fā)展,而最后決定在云貴川三省地區(qū)中創(chuàng)立根據(jù)地”。文件沒有掩飾形勢的嚴峻:“或者是我們消滅敵人,創(chuàng)造新蘇區(qū),求得休息擴大的機會;或者是我們不能消滅敵人,長期地為敵人追擊堵?lián)襞c截擊,而東奔西走,逐漸消耗我們自己的力量?!蔽募嵝讶w紅軍官兵,無論哪一種結局“完全決定于我們自己”。那么,怎樣實現(xiàn)消滅敵人的目的呢?怎么獲得創(chuàng)建新蘇區(qū)的結果呢?文件接下來的文字可謂關于中國革命的經(jīng)典闡述:“我們必須尋求有利的時機與地區(qū)去消滅敵人,在不利的條件下,我們應該拒絕那種冒險的沒有勝利把握的戰(zhàn)斗。因此紅軍必須經(jīng)常地轉(zhuǎn)移作戰(zhàn)地區(qū),有時向東,有時向西,有時走大路,有時走小路,有時走老路,有時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為了在有利條件下,求得作戰(zhàn)的勝利?!睆木畬狡鹁鸵恢备S毛澤東作戰(zhàn)的紅軍官兵,對這樣的話語再熟悉不過了。
2月18日,中革軍委發(fā)布了“為東渡赤水對我軍十九日行動部署致各軍團”電,要求中央紅軍各部隊“須在明[十九]后兩天以最迅速堅決行動確實取得并控制渡河點,架好浮橋,最遲要二十夜及二十一上午全部渡河完畢”。
二渡赤水河的作戰(zhàn)行動依舊是兩個主力軍團擔任開路前鋒:紅一軍團為左路,占領太平渡附近渡口;紅三軍團為右路,占領二郎灘附近渡口;中央縱隊在后衛(wèi)紅五軍團的掩護下從中間通過。
紅一軍團先頭部隊二師迅速到達太平渡,控制了渡口和河岸邊的船只,并以一個團搶先渡過赤水河,占領了河東岸貴州境內(nèi)的高地。接著又派出另一支部隊在土城附近渡過赤水河,側(cè)擊土城、猿猴的黔軍,以掩護主力部隊渡河。在兩支紅軍部隊的攻擊下,黔軍只是朝天放了幾槍就跑得無影無蹤。紅軍的工兵部隊在相距10公里的太平渡和九溪口兩個渡口同時架起浮橋。
右縱隊紅三軍團的先頭部隊是十三團。18日晚,十三團抵達二郎灘渡口。
當晚,二郎灘渡口的浮橋架設完畢,紅三軍團的后續(xù)部隊陸續(xù)渡河。19日早晨,渡過河的紅三軍團主力部隊向當面的黔軍陣地發(fā)起了攻擊。防守這個陣地的是昨晚增援而來的黔軍的一個團,由副師長魏金榮率領,陣地修建在通往遵義的一個叫“把獅坳”的山口上。紅三軍團分兵幾路,正面進攻,左右迂回,一支小部隊甚至翻越大山,跑到黔軍陣地的后面。魏金榮發(fā)現(xiàn)后路已被截斷時,立即帶著幾名衛(wèi)兵率先逃離陣地,結果引發(fā)黔軍大潰逃。
左縱隊的紅一軍團一部在土城附近渡過赤水河后,立即向土城和猿猴發(fā)動進攻。駐守這兩個據(jù)點的黔軍象征性地抵抗了一陣后,就向北撤退到葫市等待增援。駐扎在土城附近的黔軍教導師第三旅五團借口沒有防守土城的任務,也即刻撤離。
攻打土城的紅一軍團官兵心情是復雜的。因為十幾天前,就是在這里,他們的許多戰(zhàn)友付出了生命。占領土城后,他們站在依然能夠聞到血腥味的戰(zhàn)場上,不禁百感交集。
紅一軍團打退了黔軍的阻擊后,向桐梓的北面直插過去。同時,紅三軍團也開始向桐梓的南面疾進。
就在中央紅軍大規(guī)模渡過赤水河的這一天,蔣介石下達了“在赤水河以西地區(qū)消滅紅軍的部署”。但是,僅僅過了兩天,中央紅軍就快速突破了黔軍的防守,從赤水河以西打到赤水河東岸。蔣介石的軍事部署隨即變成了一紙空文。
2月23日,紅一軍團到達習水縣新羅壩,紅三軍團到達桐梓以西的花秋,紅五軍團到達習水附近的良村,紅九軍團到達習水附近的碗水,中央縱隊到達吼灘。
當晚,中革軍委命令紅一、紅三軍團對桐梓縣城發(fā)起攻擊,并再次占領黔北重鎮(zhèn)桐梓。
毛澤東號召紅軍官兵一鼓作氣,消滅王家烈和周渾元的主力,打一個漂亮的大勝仗。毛澤東說:敵人就像5個手指,咱們要一個一個把他們割掉。怎么割這些指頭呢?現(xiàn)在的關鍵是一面“牽?!币幻妗霸棕i”?!盃颗!本褪桥梢恢б?guī)模不大的部隊往北,裝成紅軍的主力,用打了就跑的辦法去與川軍兜圈子,給敵人造成中央紅軍主力還要北渡長江的錯覺,至少要在桐梓以北把川軍牽制3天以上。同時,紅軍主力大軍南下去打遵義,大刀闊斧地去“宰”黔軍這頭“肥豬”。紅軍官兵們都被毛澤東的話逗樂了。
毛澤東奇異的作戰(zhàn)設想基于這樣的基本事實:中央紅軍突然向東二渡赤水,雖然出乎敵人預料,把敵人甩下了至少4天的路程,但處境依舊不能樂觀:南面,黔軍正向桐梓和婁山關方向增援,國民黨中央軍吳奇?zhèn)ゲ康谖迨拧⒌诰攀龓熣龔馁F陽地區(qū)向遵義開進;北面,國民黨中央軍上官云相部已從重慶南下,進至綦江、松坎一帶,再加上駐守在那里的川軍,中央紅軍很可能會處于敵人的南北夾擊中。此時的中央紅軍必須毫不猶豫地朝著一面的敵人沖上去。
蔣介石判斷:中央紅軍經(jīng)過突然機動后,必然會在撕開的縫隙之中,再次嘗試向西北方向北渡長江去與紅四方面軍會合,或者向東北方向去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這兩條路紅軍必選其一。
但是,中革軍委發(fā)布的命令卻是:向南,沖過婁山關,再占遵義。
敵我雙方的作戰(zhàn)命令幾乎是同時發(fā)布的。國民黨軍是向北推進,紅軍是向南進攻,兩軍塵土飛揚相對而來,相遇之處是遵義北面的雄關天塹——婁山關。
2月24日凌晨,紅三軍團攻打婁山關的突擊部隊十三團和十二團冒雨從桐梓出發(fā)。晚上,十三團團長彭雪楓給偵察連連長韋杰下達了搶占婁山關山口的任務。偵察連立即急行軍,一個晚上連換3個向?qū)?,?5日早晨到達距婁山關約2公里的紅花園。
尖刀班向韋杰連長報告說前面發(fā)現(xiàn)幾個敵人,韋杰立即命令手槍排化裝成國民黨軍上去把敵人圍住。被圍的黔軍里有個少校軍官,手槍排繳獲了他的槍和公文包。一看公文才知道,黔軍柏輝章、杜肇華部的4個團已先于中央紅軍到達婁山關。韋杰立即命令全連火速前進。偵察連很快就和黔軍的前衛(wèi)部隊遭遇了,在黔軍措手不及地向后退去時,偵察連馬上構設阻擊陣地。而在紅軍阻擊陣地南面的公路上,黔軍大部隊正密密麻麻地開來。
突破婁山關的先機已失,只有趁敵未穩(wěn)強行奪關。
紅三軍團的官兵在冷雨中草草吃過午飯,軍團長彭德懷下達了“奪取婁山關”的作戰(zhàn)命令。這是一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作戰(zhàn)命令,彭德懷一反作戰(zhàn)常規(guī),令紅三軍團僅有的4個團全部參加進攻,不留任何一支預備隊。以彭雪楓為團長、李干輝為政委的十三團和以謝嵩為團長、鐘赤兵為政委的十二團擔任正面進攻,以張宗遜為團長、黃克誠為政委的十團和以鄧國清為團長、張愛萍為政委的十一團左右迂回。下午4時,彭德懷親臨十三團的陣地,命令在天黑之前務必拿下婁山關關口。
婁山關海拔1440米,向北距桐梓縣城15公里,南接遵義縣境,一孔之道,險峻異常。川黔公路盤旋其中,兩側(cè)群峰并立,絕壁千仞。關口西側(cè)是主峰,陡峭不可攀登;東側(cè)山峰儼如巨錐,名叫“點金山”,是控制關口的制高點。
十三團決定由三營先把左側(cè)一個高地拿下來,然后由一營主攻制高點點金山。三營剛開始攻擊,就遭到黔軍第六團楊國舟營的火力攔截。黔軍居高臨下,用機槍封鎖了通向關口的公路,給進攻的紅軍造成嚴重殺傷。三營派出一個連迂回到黔軍陣地的側(cè)翼,突然發(fā)起攻擊。黔軍兩面遭襲,最終向點金山撤退。三營占領了左側(cè)高地,為攻擊點金山建立了一個有利的出擊點。隨后,一營的進攻開始。在點金山上阻擊的是黔軍第十團,他們憑借著險峻的地形和構筑好的堅固工事拼命抵抗,同時也得到身后強大的炮火支援。一營分為兩個梯隊向山頂輪番沖擊,但是都以失敗告終,最終與黔軍形成僵持局面。
眼看天就要黑了,團長彭雪楓焦急萬分。他命令一營組織突擊隊,不惜一切攻下婁山關。一營指派三連承擔突擊任務,三連紅軍官兵接令后即刻向敵發(fā)起最后的攻擊。他們冒著黔軍的彈雨在陡峭的山崖上往上攀登,前沿的黔軍被迫向后退縮,但隨后整整一個營的黔軍又反擊上來。為沖擊山頂付出巨大犧牲的三連再次迎著增援黔軍沖過去。這時候,一營一連、二連和重機槍連也翻上山頂,4個連的火力向黔軍開始猛烈射擊,最終將黔軍趕下山頂。黔軍第十團在團長督戰(zhàn)下,趁紅軍立足未穩(wěn),再次向山頂反撲。天已經(jīng)逐漸黑下來,雙方在山頂上展開殘酷搏斗。最后時刻,紅三軍團炮兵營把僅有的幾發(fā)炮彈用在這個方向,炮彈在黔軍中準確爆炸,黔軍出現(xiàn)撤退跡象。十三團的官兵乘勢發(fā)起沖擊,點金山主峰終于被紅軍占領。
點金山的后面就是婁山關關口。
血跡未干的十三團一營、三營和重機槍連的干部們組成臨時指揮部,決定由一營鞏固點金山陣地,阻擊黔軍反擊;三營在重機槍連的掩護下?lián)岅P,九連在前,七連、八連跟隨。
從關口阻擊陣地撤退到南部山腰的黔軍連續(xù)發(fā)動了4次反擊。后來,黔軍發(fā)現(xiàn)側(cè)翼出現(xiàn)了迂回的紅軍,便又從關口陣地全部撤退到南面的阻擊陣地上。
婁山關關口的夜晚冷雨霏霏。團長彭雪楓率領二營上來了。在查看了一營、三營的損失情況后,彭雪楓派出一支小分隊,命其點燃火把滿山移動,以震懾黔軍;同時在公路兩側(cè)的懸崖上堆積大量的石頭,準備應付黔軍的反撲。
25日晚23時,彭德懷決定由十二團代替剛剛結束苦戰(zhàn)的十三團擔任正面主攻,張宗遜和黃克誠率十團由左側(cè)迂回攻擊黑神廟,鄧國清和張愛萍率十一團迂回板橋斷敵退路,十三團休整后從點金山出發(fā)側(cè)擊黔軍右翼。
十二團前進到婁山關關口接替十三團,并命令三營把守關口陣地,一營為第二梯隊,二營在山腰作為預備隊。
26日拂曉8時,大霧,黔軍開始向婁山關關口反擊。十二團政委鐘赤兵和參謀長孔權都在即將迎接苦戰(zhàn)的三營。三營營長楊威直到敵人距自己槍口只有5米遠的地方才下令開火,黔軍的第一次沖擊很快就被壓下去了。
上午10時,黔軍發(fā)動更大規(guī)模的進攻,軍官全部用手槍督陣。紅軍三營官兵在黔軍沖擊最猛烈的時候,迎面而上發(fā)起反沖擊。
兩股力量瞬間撞擊在一起。
這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戰(zhàn)史上驚心動魄的一幕:軍號聲在瞬間嘹亮地響起,令整個婁山關群峰間繚繞著不絕于耳的號音,紅軍士兵跟在向前沖去的干部們的身后,端著刺刀或舉著馬刀吶喊著沖出掩體,英勇無畏的身軀向著黔軍潮水般地撲了過去!黔軍的沖鋒隊形霎時間混亂起來,開始順著公路向深谷中撤退。這時,作為預備隊的干部團在“上干隊”隊長蕭勁光的率領下,也沖到關口南面,在連續(xù)占領幾個山包后,協(xié)同三營把黔軍壓在山谷中。
沿著公路追擊黔軍的三營沖擊在紅三軍團所有部隊的最前面。黑神廟是黔軍指揮部所在地,當三營追擊到這里的時候,黔軍蔣德銘旅第四團突然從山坳里沖出來,三營瞬間被壓回幾十米,官兵大量傷亡。十二團團長謝嵩立即命令二營火速增援三營。二營越過三營繼續(xù)向黑神廟沖鋒,在接近一個山彎時,遇到黔軍嚴密的火力封鎖。營長鄧克明和教導員謝振華召集3個連長開會,決定由五連擔任突擊隊,團參謀長孔權挺身而出親自帶隊。
謝嵩團長率領一營開始火力掩護。二營五連在彎道中分成3個梯隊迎著黔軍的射擊前行,在突破幾道障礙距離黑神廟只剩不到100米時,遭到黔軍又一批增援部隊的反撲。被壓在公路兩側(cè)的五連利用黔軍修筑的掩體頑強抗擊,連長高書官帶領機槍班死守前沿。增援上來的四連和六連占領了公路左側(cè)的制高點,以阻擊增援的黔軍。兩軍在狹窄的山路上展開殊死對抗。五連傷亡越來越大,副指導員和二排長先后犧牲,團參謀長孔權的子彈打光,胯骨被敵彈打碎。
下午4時,紅三軍團各路迂回部隊均已到達指定位置,彭德懷隨即下達總攻的命令。十三團、十二團和干部團從正面向被壓在黑神廟谷地里的黔軍發(fā)動最后進攻,迂回的十團和十一團同時從背后開始攻擊。黔軍潰散,沿山間小路向遵義方向逃去。
婁山關一戰(zhàn),紅三軍團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28日傍晚時分,中央縱隊通過了云海蒼茫的婁山關。
1935年3月20日,已經(jīng)渡過赤水河并在西岸附近隱蔽休息的紅軍各部隊接到立即疾行的命令:“秘密、迅速、堅決出敵不備折而向東,限二十日夜由二郎灘至林灘地段渡過赤水河東岸?!敝懈镘娢赋?,再渡赤水是“野戰(zhàn)軍此后行動的嚴重緊急關頭”,“渡河遲緩或阻礙渡河的困難不能克服,都會給野戰(zhàn)軍最大危險”。最后,中革軍委命令紅一軍團派出1個團,繼續(xù)向西“逼近古藺方向之敵”,“偽裝我主力西進”,但“遂行此任務后”,“限于明晚渡過太平渡”。
中國革命史上最絕妙的一刻到了:剛剛西渡赤水的紅軍官兵現(xiàn)在又掉頭重新東渡赤水,并迎著包抄而來的國民黨大軍,從他們?nèi)烨白哌^的原路又折回去。這是國民黨軍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因此他們依舊向北晝夜行軍,幾乎與突然返回的中央紅軍主力部隊擦肩而過——沒有確鑿史料表明這個驚人的舉動是毛澤東策劃已久的,也沒有確鑿史料證明毛澤東這個異常冒險的想法產(chǎn)生于哪一時刻。也許在發(fā)布魯班場戰(zhàn)場命令時,毛澤東就已經(jīng)把紅軍三渡、四渡赤水的路線想清楚了——在撤離魯班場戰(zhàn)場開始西渡赤水時,毛澤東曾問劉伯承:“咱們第二次渡赤水河時,在太平渡和二郎灘的浮橋還在不在?”劉伯承立刻明白了毛澤東話里的玄機,他馬上派人去赤水河邊查看,并安排部隊把河上的浮橋看管起來。
紅一軍團偽裝成主力繼續(xù)西進的那個團行動極其成功。他們在快要到達古藺縣城的時候,遇到前來阻擊的川軍的一個團,紅軍官兵毫不猶豫地撲了上去,把川軍打得瘋狂逃竄,其士氣之兇猛頗有主力部隊橫掃一切的樣子。消息傳到蔣介石那里,他更加確信中央紅軍一定會北渡長江。于是,就在中央紅軍開始再渡赤水時,國民黨各路大軍依舊在晝夜兼程向川南前進。
至3月22日上午,中央紅軍各主力部隊連同中央縱隊在內(nèi),全部秘密而迅速地渡過赤水河,再次進入貴州境內(nèi)。這是自1月29日因土城戰(zhàn)斗失利中央紅軍第一次西渡赤水河之后,紅軍官兵第四次跨越這條縱貫黔北的大河。
兩天后,中革軍委命令紅九軍團偽裝成紅軍主力,一部分在長干山,一部分向楓香壩,沿途張貼標語,放火燒山,制造紅軍大軍北上的假象,以吸引敵人繼續(xù)北進。然后,中革軍委向中央紅軍各軍團發(fā)出“迅速南下”的命令。
在暴風驟雨中首先到達烏江北岸的,是黃永勝為團長、林龍發(fā)為政委的紅一軍團先遣三團。中央紅軍和中央縱隊前進至烏江邊,分別從烏江的大塘、江口和梯子巖渡口急促渡過烏江。
毛澤東來到紅一軍團二師,向師長陳光和政委劉亞樓詢問部隊的情況,然后拿出一張地圖。二師的指揮員們驚訝地看見毛澤東在地圖上畫出的那條巨大的弧線:從烏江邊向南,穿越貴陽和龍里之間狹窄的縫隙,然后慢慢地彎向西,最后徑直向西,從貴州的西南角進入云南。毛澤東對陳光和劉亞樓說:“把滇軍調(diào)出來就是勝利?!?/p>
按照毛澤東的部署,中央紅軍迅即向西挺進。然而,蔣介石還以為紅軍要重占貴陽,調(diào)集兵力堵截。中央紅軍卻并沒有進攻貴陽,而是迅速從貴陽郊區(qū)穿過去,繼續(xù)以每天60公里的速度向西疾進。
為了充實損失嚴重的部隊,在紅軍總政治部的號召下,各軍團不斷派出工作組努力招收貧苦農(nóng)民參加紅軍。紅軍宣傳員只要看見村莊,就跑進去宣傳和動員:“我們是紅軍,是窮人的隊伍,誰愿意參加紅軍?去跟我們打地主土豪!”紅三軍團的先頭部隊是張愛萍的十一團,在江邊的白層渡口,張愛萍和當?shù)氐拿駡F達成了一個協(xié)議:讓紅軍安全通過,紅軍只渡河不打仗。民團甚至給紅軍提供了渡船。
4月25日,中央紅軍進入一個叫“黃泥河”的小集鎮(zhèn)。至此,中央紅軍從黔北奔襲南下,已經(jīng)從黔西進入云南境內(nèi)。
如果將中央紅軍在貴州的轉(zhuǎn)戰(zhàn)路線一一畫出,必是件極其艱難的事,因為那些路線像是拆亂了的線團,難以理出頭緒。只是對于進入云南境內(nèi)的中央紅軍來講,生死僅在一瞬間的時刻已經(jīng)成為歷史。
(責任編輯:何荷)
*王樹增,著名軍旅作家,專業(yè)技術3級。著有長篇紀實文學《長征》《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朝鮮戰(zhàn)爭》等,曾獲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大獎、魯迅文學獎、曹禺戲劇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