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詞話》中賦的社會文化價值
·雷勇蘇騰·
摘要
《金瓶梅詞話》文本中夾雜了近百篇賦,不僅數(shù)量大,形式多樣,內(nèi)容也極為豐富。這些賦藝術地再現(xiàn)了明代的宗教活動、節(jié)慶習俗、飲食起居等生活百態(tài),隱藏在字里行間的民俗風情、市井百態(tài)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化用,不僅提升了小說的藝術性,更為讀者打開了一扇了解明代社會的窗戶,具有不可低估的社會文化價值。關鍵詞
《金瓶梅詞話》賦宗教民俗文化中國古代小說在文體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就是“文備眾體”,主要表現(xiàn)為在小說敘事中常常會嵌入一些韻文,明代“四大奇書”無一例外。就《金瓶梅詞話》而言,除在散體敘事中夾雜了大量的詩詞曲外,還嵌入了數(shù)量驚人的賦,這已引起一些學者注意。但《金瓶梅詞話》中究竟有多少賦?它們在小說中的作用如何?有什么樣的意義?這些問題至今仍很少有專門研究。在敘事文本中嵌入賦,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渲染場面、營造氣氛、刻畫人物等作用,但這些“附體”文字的嵌入往往也會沖淡主題、影響故事情節(jié)的連貫性,因此常被視為小說中的贅疣,研究者多把它們當做是文人逞才炫學的表現(xiàn),從而忽視了對這些“附體”文字本身價值和意義的研究。筆者在《〈金瓶梅詞話〉中的插入賦及其意義》一文中對作品中的賦做了統(tǒng)計,并對這些賦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文學意義做了初步探索,本文擬在此基礎上對這些賦的社會文化價值做進一步探討。
一、宗教文化的全方位展示
據(jù)筆者統(tǒng)計,《金瓶梅詞話》中的賦共有91篇,比較全面地展示了明代社會的文化風貌。作者對宗教問題頗為關注,作品中與宗教有關的賦就有18篇,分別從寺廟建筑、僧道人物、法事場面、祝禱經(jīng)文四個方面反映出明代社會的宗教情況。
小說中有4篇建筑類賦,通過對玉皇廟(第39回)、岱岳廟(第84回)、晏公廟(第93回)和永福禪林(第89回)的展示,勾畫出了明代宗教建筑的格局特征。如玉皇廟:
青松郁郁,翠柏森森。金釘朱戶,玉橋低影軒宮;……朝天閣上,天風吹下步虛聲;演法壇中,夜月常聞仙珮響。只此便為真紫府,更于何處覓蓬萊。(第39回)
這段賦由遠及近,由外及里,從宏觀到細節(jié)多角度透視了玉皇廟的格局。遙觀圣殿,青松翠柏掩宮闕。殿前俯仰,廊閣巍峨,直插霄漢。步入殿中,天帝位列,將相守衛(wèi),神獸拱首,仙娥環(huán)侍。近瞻玉皇,冕旒冠、袞龍袍,龍床危坐,威儀煊赫;藍田帶、白玉圭,聽稟宣旨,神顏肅穆。身入其中,耳聞鐘磬時鳴,目觀瑞靄浮靡。目隨筆走,讀者仿佛置身其中,虔敬之心油然而生。而文中如流星門、郁羅臺、離婁、師曠、白虎、青龍等稱謂,又在無形中普及了宗教知識。
《金瓶梅詞話》中的賦不乏對僧道形象的刻畫。人物有長老(第89回)、神仙(第29回)、真人(第66回)、道士(第62回)、黃巾力士(第62回)、行腳僧(第88回)、淫僧(第8回)等多類身份。長老的黃衫青履,道士的褐袍麻鞋,黃巾力士抹額紫氅等衣著服飾,反映出人物鮮明的類群特征。而心理狀態(tài)的具體刻畫,則凸顯出人物豐富的個體性格。如第8回中對淫僧的刻畫,打破了正統(tǒng)文學中僧道寡欲拒色的正面形象,塑造出一群言行失態(tài)的色徒,顯示了明末佛教世俗化的特點。
賦中對法事場面的鋪排渲染,為研究佛教、道教在民間流傳的狀態(tài)提供了詳細、具體的資料。第39回的齋壇賦以“風清三界步虛聲,月冷九天乘沆瀣”為界,分別展示了齋壇布設和儀式過程。第一部分從“位按五方,壇分八級”到“兩邊執(zhí)盂捧劍,重重密布幢旛”,宏觀描述齋壇的方位和格局。然后詳列上層、中層和下層供奉的神位,分別對應天庭、人間和冥府三界。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和上清靈寶天尊為上三清;以玉皇大帝為首,包括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祇在內(nèi)的四御忝列三清之下。中層的山川岳瀆、社會隍司、福地洞天則是諸神統(tǒng)轄的居址,代指人間諸態(tài)。下層供奉地府江海等鬼神,位較中層又次之。齋位兩側(cè),燃燭焚燈,花香四溢,祥靄氤氳;又有神將守衛(wèi),打旛揚旗,執(zhí)盂捧劍。賦的描寫極為詳贍,精確地勾畫出了齋壇的布局擺飾。第二部分從“金鐘撞處”到“按法劍踏罡布斗”,描繪了道眾宣懺、真人演法的場面。整篇賦逼真的再現(xiàn)了為子祈福的道場儀式,為后人還原和仿擬明代宗教法事提供了借鑒的依據(jù)。
賦中保留的祝禱文可以看做是對宗教教義的注解。小說第51回薛姑子講經(jīng)和第53回直接插入的凈壇咒,有助于我們了解民間對經(jīng)文的闡釋。第51回吳月娘因要聽薛姑子演頌《金剛科儀》,便在明間內(nèi)設桌焚香,引來一家婦人陪坐??梢妼Ψ鸱ǖ亩Y頌學習在明代社會乃平常之事,其形式也較隨意,類似閨閣小聚。因文化程度受限,女眷的禮佛方式以聽講佛經(jīng)故事為主。賦于此插入:“落花無返樹之期,逝水絕歸源之路。畫堂繡閣,命盡有若長空;極品高官,祿絕猶如做夢。黃金白玉,空為禍患之資;紅粉輕衣,總是勞塵之費……青春未半,而白發(fā)來侵;賀者才聞,而吊者隨至?!睙o一字寫佛,卻句句釋佛,四大皆空,人世無常的佛理在數(shù)重比喻下被解析得十分透徹。而這種說唱結(jié)合的手法,用淺俗的故事敷衍深奧晦澀的經(jīng)文義理,既易于接受,又饒有趣味,能激發(fā)信眾研習佛法的興味。
二、節(jié)慶習俗與市井百態(tài)
《金瓶梅詞話》是一部“人物輻輳、場景開闊、布局繁雜的巨幅寫真”,作者在宏闊的敘事中真實再現(xiàn)了明代社會的民俗風情。作者對節(jié)慶活動、百戲雜耍等有比較濃厚的興趣,常常會用賦的形式大肆鋪敘,比較形象地展示了當時的市井百態(tài),為后人了解明代民俗狀況提供了鮮活的素材。
元宵和端午是《金瓶梅詞話》中賦集中展示的兩大節(jié)慶場景。有關元宵的記載較早見于司馬遷的“太初歷”,至唐觀燈習俗開始興盛,鄭處誨的《明皇雜錄》第50條“逸文”類里就有“上在東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陽宮,大陳燈影”的文字。宋代觀燈習俗由貴族奢游而及民間,并形成規(guī)模。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了正月十五開封府街景:“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游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可見,宋代除賞燈外,又新增了雜耍百戲等娛樂形式,但具體景象如何,文獻未做詳細記錄?;舻氖綐?,至宋也由唐代的“仿龍虎獸”擴至“數(shù)千百種,極其新巧,怪怪奇奇,無所不有”。有明一代,《萬歷野獲編》《帝京景物略》等野史筆記中對元夕放燈亦有提及,但仍比較簡略?!督鹌棵吩~話》中的賦則對賞燈游樂的具體場景做了詳實的摹繪,彌補了史家記述的單薄和刻板,生動地再現(xiàn)了明代世人佳節(jié)同樂的情形。其中尤以第15回的鋪敘最為全面細膩。小說借吳月娘等人之眼,用賦的形式將元宵節(jié)“花燈社火、百戲雜耍、鬻歌售藝、唱曲宣卷”的市民仕女相攜嬉游的熱鬧場景通過賦的鋪排渲染出來:
山石穿雙龍戲水,云霞映獨鶴朝天?!瓏廉嬍缰\帳,珠簾彩梅月之雙清。雖然覽不盡鰲山景,也應豐登快活年。
該賦自“琉璃瓶光單美女奇花,云母障并瀛洲閬苑”一句分前后兩節(jié)。上節(jié)摹寫“金蓮燈”“玉樓燈”“荷花燈”“芙蓉燈”“繡球燈”“雪花燈”“秀才燈”“媳婦燈”“和尚燈”“通判燈”“師婆燈”“劉海燈”“駱駝燈”“青獅燈”“猿猴燈”“白象燈”“螃蟹燈”“鲇魚燈”等18種燈式。后節(jié)窮舉雜耍百戲和營市買賣:床具家飾、古董玩器琳瑯炫目;打卦相面、演說講唱各領精彩。包括粘梅花、剪春娥、賣元宵等各類上元節(jié)特有民俗在賦文中都或有展示。短短數(shù)百字包羅萬象,異彩紛呈。
燃放煙火是上元節(jié)的另一特色。西湖老人《繁盛錄》已有“后生于霍山側(cè)放煙火”的記載。周密《武林舊事》里也有賞燈和燈品的記錄,卷二“元夕”載:“從去歲九月賞菊燈”“迤邐試燈”到次年新正,“燈火日盛……金爐腦麝香,如祥云五色,熒煌炫轉(zhuǎn),照耀天地”。蘇燈之煥彩,閩燈之冰清,豫燈之新巧等“怪怪奇奇,無所不有”。后文“燈品”條中又對“無骨燈”“魫燈”“珠子燈”“羊皮燈”等燈飾的材質(zhì)和制作工藝做了介紹。明清時期煙火種類日繁,潘榮陛的《帝京歲時記勝》和沈榜的《宛署雜記》中提及的就有“三級浪”“地老鼠”“沙堝兒”“花筒”“花盆”“霸王鞭”“竹節(jié)花”“泥筒花”“金盆撈月”“疊落金錢”等數(shù)十種名目,但大都因文獻史料特征而有“實”無味。蘭陵笑笑生則展賦體鋪寫之長,對煙火的種類、色彩和燃放場面展開了具體、生動的摹繪。第42回煙火賦對“仙鶴炮”“西瓜炮”“彩蓮舫”“紫葡萄”“霸王鞭”“地老鼠”“八仙捧壽”“七圣降妖”“一丈菊”“煙蘭”“火梨花”“落地桃”“五鬼鬧判”“十面埋伏”等十幾種煙花品類都有特征化的描述:仙鶴噴火,西瓜崩開,“霸王鞭,到處響亮;地老鼠,串繞人衣”,“黃煙兒,綠煙兒,氤氳籠罩萬堆霞;緊吐蓮,慢吐蓮,燦爛爭開十緞錦。一丈菊與煙蘭相對,火梨花共落地桃爭春”。這段文字向我們提供了明代煙火制作技藝的實景,在佐證文獻的同時,又使讀者對煙火燃放的瑰麗景致有深刻的感官認知。
端午是繼元宵之后的又一傳統(tǒng)節(jié)日。《金瓶梅詞話》第6回和第97回的賦都對端午習俗做了專門記述。第6回寫端午將近:“綠楊裊裊垂絲碧,海榴點點胭脂赤。微微風動幔,颯颯涼侵扇。處處遇端陽,家家共舉觴。”五七言詩賦烘托出初夏暑氣微蒸、節(jié)至興起的融暖氛圍。第97回則借對春梅、陳經(jīng)濟“解粽歡娛”的席面渲染,細致展示出端午吃粽子、插艾葉、系絨繩、飲雄黃酒等多樣傳統(tǒng)。
《金瓶梅詞話》中的賦對明代市井生活狀態(tài)也做了多方面的描述,這大多以名詞的形式散嵌在對其他事件、現(xiàn)象的描繪中。據(jù)筆者粗略統(tǒng)計,賦中涉及的各類民間活動有十數(shù)種,包括了蹴鞠(第15回元宵賞燈賦,“王孫爭看,小欄下蹴鞠齊云”)、走馬(第65回李瓶兒出殯賦,“賣解猶如鷹鷂,走馬好似猴猿”)、賣解(第65回李瓶兒出殯賦,“賣解猶如鷹鷂,走馬好似猴猿”)、祭賽(第93回晏公廟建筑賦,“四通八達,春秋社禮享依時;雨順風調(diào),河道民間皆祭賽”)、打筋斗(第65回李瓶兒出殯賦,“豎肩椿,打斤斗,隔肚穿線,金雞獨立,仙人打過橋,鐙里藏身”)、豎肩椿(同上)、鐙里藏身(同上)、隔肚穿線(同上)、仙人過橋(同上)、洗三朝(第30回蔡老娘人物賦,“活時來洗三朝,死了走的偏快”)、剪春娥(第15回元宵賞燈賦,“剪春娥,鬢邊斜插鬧東風”)、結(jié)同心(第4回西門慶與潘金蓮交歡賦,“喜孜孜連理枝生,美甘甘同心帶結(jié)”)、打響嘴(第88回行腳僧人物賦,“有時門首磕光頭,餓了街前打響嘴”)、擔貨郎(第42回煙火賦,“貨郎擔兒,上下光焰齊明;鮑風車兒,首尾迸得粉碎”)、賣杖搖鈴(第88回行腳僧人物賦,“白日里賣杖搖鈴,黑夜間舞槍弄棒”)、占卜相面(第15回元宵賞燈賦,“卦肆云集,相幕星羅”)、傀儡排場(第70回太尉人物賦,“象板銀箏,磈磊排場熱鬧”)等市井百態(tài)。
《金瓶梅詞話》第65回有一篇集中描寫明代殯葬儀式的賦。這篇賦以數(shù)百字的篇幅詳細展示了李瓶兒出殯的整個過程,并描繪出了出殯期間與送殯隊伍相伴的雜耍百藝,具有很強的可觀性。賦中寫道:
三、衣食住行與社會風氣
人物賦、筵席場面賦和建筑賦是《金瓶梅詞話》中賦的主要類型,這些賦比較詳細地描述了明代衣飾、宴飲和居室陳設等方面的狀況,從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社會風氣變化的信息。
《金瓶梅詞話》賦中保留了不少有關明代飲食的記錄。其中以西門慶和陳經(jīng)濟所設家宴最出色。第10回西門慶芙蓉亭設宴,席面上滿布時鮮異品:
香焚寶鼎,花插金瓶。器列象州之古玩,簾開合浦之明珠。水晶盤內(nèi),高堆火棗交梨;碧玉杯中,滿泛瓊漿玉液。烹龍肝、炮鳳腑……畢竟壓賽孟嘗君,只此敢欺石崇富。
龍肝、鳳腑是虛構(gòu)夸張,但“火棗焦梨”“黑熊掌”“紫駝蹄”“紅蓮香稻”“通印子魚”“伊魴洛鯉”“龍眼荔枝”等則確為世間難得佳味。作者在渲染筵席豪侈鋪張的同時,于無形中展示了明代富家大室的飲食品類,是十分寶貴的史料。無獨有偶,第30回西門慶聚景堂夏宴和第43回中陳經(jīng)濟前廳擺宴中亦有麟脯、冰桃、猩唇、豹胎等多種菜品果蔬?!芭杞摇钡拿鑼懻鎸嵉脑佻F(xiàn)了尚處在農(nóng)耕時代的古人夏日消暑取涼的方式。賦中還有對飲食器具的描寫,杯具如紫霞觴、碧玉斝、紫金壺、碧玉杯、白玉甌等,盤具如白玉碟、水晶盤等,都是精巧貴重之物。
小說中有多篇關于建筑的賦,除4篇關于廟宇的賦外,有一處描寫太尉府第,一處描寫謝家酒樓,真實地再現(xiàn)了明代的居室陳設和建筑格局。另有3篇花園景致賦(1篇寫劉太監(jiān)后宅花園,2篇寫西門慶府第后花園),生動地反映了明代園林的構(gòu)造。如第19回西門慶宅內(nèi)新花園:入園首見門樓,假山曲徑通幽,細水環(huán)繞,蒼松翠竹掩映其間。尋徑杳至,則燕游堂、臨溪館、疊翠樓、藏春閣四處主景花妍柳媚,各具巧姿。轉(zhuǎn)而登橋跨野,臥云亭浮于碧水之上。湖側(cè)假山怪石嶙峋,岸畔木架卷棚,松墻竹徑,花繁樹茂。沿墻一帶又有小池數(shù)方,池內(nèi)綠藻紅鯉,悠游自在。不僅建筑格局曲盡虛實之妙,而且色彩搭配頗有畫卷之風,其臺榭亭閣的命名亦頗具審美情趣,反映出明代園林建筑技藝的高超。
第59回有一段專門描寫鄭愛香閨房的賦:
瑤窗用素紗罩,淡月半浸;繡幕以夜明懸,伴光高燦。正面黑漆鏤金床,床上帳懸繡錦,褥隱華裀;旁設禔紅小幾,幾上博山小篆,香靄沉檀。樓鼻壁上,文錦囊、象窯瓶,插紫筍其中;窗前設兩張繡甸矮椅,旁邊放對鮫綃錦帨。云母屏,模寫淡濃之筆;鴛鴦榻,高閣古今之書。
鏤金床、錦繡被、禔紅小幾、繡甸矮椅,寢坐之俱一應俱全;又有沉檀香、博山篆、文錦囊、象窯瓶之類熏飾物件琳瑯滿目,真是享不盡的富貴榮華,道不完的溫柔繾綣。這為我們展現(xiàn)出了明代下層煙花女子的生存狀態(tài)。
要之,《金瓶梅詞話》中的賦蘊含著豐富深厚的社會、文化資源。隱藏在字里行間的民俗風情、市井百態(tài)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化用,不僅提升了小說的藝術性,更為讀者打開了一扇了解明代社會的窗戶,透過這扇窗戶,文化、社會的氣息撲面而來,為小說這座繽紛輝煌的藝術殿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使她在文化積淀的浸潤下散發(fā)出持久醇美的芳香。
注:
① 孟昭連《金瓶梅詩詞解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最早對《金瓶梅》中的詩詞曲做了研究,但對賦則涉及很少。
② 蘇騰《〈金瓶梅詞話〉中的插入賦及其意義》,《昆明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③ 本文《金瓶梅詞話》原文皆引自(明)蘭陵笑笑生著,陶慕寧校注《金瓶梅詞話》,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引文皆隨文注明回目,不再一一注出。
④ 鄭處誨《明皇雜錄》,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55頁。
⑤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108頁。
⑥⑧⑨⑩ 周密《武林舊事》,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30、49-50、50、59-60頁。
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學院文學院
責任編輯:徐永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