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
一、信息技術的現(xiàn)狀
第一、教學內容不符合學生的實際。
由于學生的具體情況不同,雖然半數(shù)以上的學生家里都已經配置了電腦,但多數(shù)學生對電腦的認知還僅滿足于電腦是一個高級游戲機或聊天工具,對掌握電腦知識的動力不足,而信息技術課教師一般都是根據(jù)教材的設定,去組織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有些脫節(jié),提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太抽象的知識,學生不容易懂,就不愿意學習;太簡單的知識,學生已經掌握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是“一刀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則不會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學校、家庭、學生不夠重視,教師上課“照本宣科”。
信息技術課程做為傳統(tǒng)意義的“副課”,社會、學校、學生都不重視,學生對這門課也是抱著“好玩”的態(tài)度,來到機房大多數(shù)學生想著怎么上網、玩游戲,沒有把心思放到正常的教學任務上,造成許多教師對教學的熱情度不高,在講授信息技術時只是照本宣科,不折不扣的對課本內容進行復敘。
二、改變教學思維,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要想改變信息技術教學的現(xiàn)狀,教師應該改變教學思維,改進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提高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效率。
第一,通過體驗性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如在文本處理這一章節(jié)中,我把一張電子小報分割成若干模塊,設計教學任務讓學生每節(jié)課都能完成一到二個模塊,這樣一張圖文并茂、精美的電子小板在學生的手中逐步完成,學生有一種成就感, 再選擇優(yōu)秀作品展示,促使每個學生都能更好完成教學任務。
第二,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倡導小組合作、協(xié)作學習。
教學是一種信息交流的過程,是一種人際交往。教師上課過程不能一味地向學生演示教學內容,而應讓學生自主探究,多進行師生之間互動。教師可用多種手段與學生個體進行一對一的指導,我在上課過程中有時會通過QQ向學生展示優(yōu)秀作品,有時會用極域對某位學生的演示過程進行輔導,有時讓學生互相之間進行交流指導。在上機任務上也注意讓學生之間多進行互動,如IP地址這一節(jié)時,我就讓學生相互之間查詢對方的IP地址,同學之間相互判斷對錯,一下子就讓學生興趣高漲,達到教學效果。
新課改下的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嶄新的課程,課程地位逐步得到了加強,信息技術老師也更加專業(yè)化,課堂教學低效的現(xiàn)狀也逐步改變,教師都必須沉下心,不斷地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探索,對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歸納總結,提升教學效果,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培養(yǎng)出合格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