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超 陸國君
(南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基于語料庫“外殼—內容”構式的認知研究
宋 超 陸國君
(南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外殼—內容”構式作為外部包裝、內含延伸的形義配對,具有將抽象復雜的言語命題臨時整合并具象展開的句式優(yōu)點,其常實現于英語語篇中的四種構式形態(tài)在語義、語用和銜接層面獨具特點。本文基于COBUILD語料庫為數據來源,從構式觀角度整體考察外殼與內容之間的互動行為,探究不同類別的外殼名詞在多樣構式中的語義實現與語用特征,進一步闡釋認知功能是“外殼—內容”構式高頻使用的根本動因,為在語篇中更好地理解與使用該構式提供幫助。
構式語法 外殼名詞 認知體驗
英語語篇中,case,fact,idea,purpose等一類具有高度概括性與抽象含義的名詞,在學術英語寫作、學位論文寫作及日??谡Z會話中被言說者們高頻使用。這一類名詞通過相關從句展開,如同位語從句、定語從句、表語從句等,也可依照其詞典用法通過to-不定式闡釋語義。
外殼名詞如同一個包裝盒將零碎的語義條塊進行濃縮整合,其周圍所連接的相關語篇便如同盒子中展現給接收方的“內容”,因而外殼名詞與內容之間有著緊密的互動聯系。從構式觀的角度考察“外殼—內容”的“包裝”行為,是在將高頻外殼名詞統(tǒng)計分類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廣至論元構式層面的宏觀探究,用以揭示習得者在處理復雜而抽象的信息時所顯露的概念整合方式與空間隱喻特征。
本研究著眼于包含具體生動命題的整體構式,而非單純脫離語境的外殼名詞,外殼所包容的content需表達出飽和且完整的命題意義,因而符合以上檢驗框架的名詞并非都具有填補構式NP槽位的語用功能??疾焱鈿っ~是否開發(fā)其應有的外殼潛能,筆者需進一步關注名詞后所連接的內容語義,是否與外殼名詞實現了恰當且對應的互動行為。
本文的語料來源于柯林斯伯明翰大學國際語言數據庫,簡稱COBUILD。該數據庫的語料來源充足,美國及澳大利亞文本的可流動文本總計3.2億余詞量,英國語料達2.3億億余詞量。涵蓋口語、廣播、專著、報刊、學術論文等多種樣本,非正式與正式文體均衡分布,甚至包括一些宣傳手冊的內容。因此,語料量大且真實地道,能全景式地展現外殼名詞在不同領域的使用喜好,展現外殼名詞的分布頻率。
以Schmid提出的六大語義分類標準為指導,筆者將語料庫中的高頻抽象名詞細致分類,統(tǒng)計為accident,advantage,aspect等131個高頻敘事類外殼名詞,acceptance,acknowledge,advice,affirmation等128個高頻言說類外殼名詞,agreement,aim,amazement,ambition,analysis等228個高頻心理類外殼名詞,ability,approach,capability等94個高頻情感類外殼名詞,achievement,act,choice等54個高頻事件類外殼名詞,age, area,circumstance,condition等33個高頻環(huán)境類外殼名詞。以上分類得出的外殼名詞在各自類別中出現頻率均超過28%。
同時,從構式觀角度考察語料時,筆者基于上文給出的檢驗框架,在按照六大類別外殼名詞的同時,分別將檢索條件進一步控制為如下構式:N-cl,N-be-cl,th-N,th-be-N,N-be-cl還可細分為N-be-that,N-be-to,N-be-wh三種句式變體,旨在盡可能地窮盡語料庫中的存儲實例來發(fā)掘似fact如此高頻的外殼名詞,為定量定性地分析構式特征提供基礎。
外殼名詞作為其內容命題的標簽或符號,同樣映射出內容命題的濃縮性主旨。在口語或書面表達過程中,借助外殼名詞將復雜的語塊或語義打包壓縮,依據大腦中現有的對于描述內容的認知基礎,常以敘事類、言說類、心理類的外殼名詞作為先鋒,將主要信息傳遞給言語接收方。因此,認知功能是外殼名詞與內容構式存在并得以高頻使用的根本原因。
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空間隱喻理論(container metaphor theory),指皮膚包裹人體,則皮膚好似軀殼或外殼,將人體與外界隔開,從而方便社會人作為一個獨立個體體驗外界環(huán)境。那么同樣的,每一個社會人的外表都具有特異性,若經過一定量的信息存儲,人與人之間便可以準確地識別出皮膚這一外殼。同樣的,透過外殼名詞的整合功能,語言接收方可以有效地理解文本所需要傳遞的核心命題。如:
①th-be-N:...when John was a naive child,his legs were as thin as his arms then his parents boarded him to school. With all the physiotherapy and self-management he gradually built himself and sharped his mind.That is an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beyond our expectation.(MAGS)
在閱讀此例過程中,通過指示代詞that的提醒,讀者的注意力便自然集中于achievement一詞上,由此識別出上文所描述的內容取向。
在語料庫檢索過程中,筆者發(fā)現大量的外殼名詞周圍出現了前置修飾語,并一定程度上幫助外殼名詞更好地傳達了命題所暗含的態(tài)度、觀點。
②The very advantage of this session is that we can make
acquaintance with numerous elites from various fields.(SPOKEN)
③N-cl:A well-known fact that the earth is the only home to human has recently been questioned.(PAPER)
④th-N:But what does it all mean?Anyone who claims to know the full answer to that question is either bragging or lying.(TODAY)
經過考察符合檢驗框架的語料實例后,基本符合:(1)th-be-N式中的NP前置修飾語多對內容語義進行評價,可褒可貶;(2)th-N式中NP前幾乎不存在修飾詞,而多出現this如此的指示代詞,用以上下文的語篇銜接;(3)N-be-cl式中,當NP位于句首時極具描繪潛勢,明確指向其將要展開的內容命題,其前置修飾詞多采用限制性形容詞,如my,Eric’s等表明內容的說話人,main,only,crucial,first,very等映射出內容在語篇中的位置,whole,overall等總結性的詞;(4)N-cl式作為最常見且最典型的外殼—內容構式,NP的前置修飾詞多為描述性形容詞,同時需要兼顧與核心外殼名詞的語義搭配。
4.1 語義刻畫功能
外殼名詞包含復雜語塊的核心信息,鑒于其語義抽象且籠統(tǒng),言說者可借助外殼名詞對大塊語篇進行打包,即籠統(tǒng)描述,而相關細節(jié)可由上下文闡釋。言說者還可借助前置修飾語對外殼名詞加以描述、評價、限定,以表達出更深一層的情感態(tài)度。筆者在語料庫BBC類目中發(fā)現,有關政治的新聞語篇中,觀點稱述者常持有如下外殼名詞:fact,truths,important point,central issues等,而刻畫他人觀點時則選用hypothsis,question,problem,danger等一類,不難看出外殼名詞所傳達出的穩(wěn)定的指示語義。
N-cl一式中外殼名詞決定了內容的概念形態(tài),由空間構建者即言說者為抽象名詞開啟了更廣闊的視窗,只有將外殼名詞與that-cl或to-inf組合考察,內容語塊的概念傳達才是有效的。正是外殼名詞參與了與命題話語內容的互動,話語接收方的注意力才更多地轉向言說者所表達的原始內容。
在th-N一式中,外殼名詞的刻畫功能有所降低,外殼名詞與相關內容在語篇中更多地受言說者的影響。語料實例中大量出現如question,point,problem等敘事、言說類外殼名詞(如句④),在一定程度上表達出言說者對事件命題的態(tài)度。
4.2 語用聚焦功能
在N-be-cl一式中,內容部分承載了語義的核心,而外殼名詞則作為話題概念呈現在語篇中。如句③中fact被描述為一個為多人所知、可獲得的命題信息,為其后表語從句生發(fā)出的內容提供指向標記。外殼名詞在此構式中最顯著的功能便是將言語受眾的注意力導向至that小句,進而在大多數語境下可以忽略“余贅”的外殼名詞。試比較:
⑤...the most striking matter is that he’s an orphan.(BBC)
⑥...“He is an orphan.”
就命題信息傳達效果而言,⑤⑥兩句幾乎可相互等同,交流“他是個孤兒”這一原始語塊內容的目的已經達到。外殼名詞在此構式中存在的意義,便在于前置修飾性形容詞增強了整體語境的效果,允許言說者利用外殼名詞內部的詞義空缺與前置修飾的修飾優(yōu)勢,進一步將受眾的認知注意集中于內容命題上。因此,在此構式中,心理類外殼名詞如feeling,impression,intuition,tragedy等廣泛出現。正是由于言說者希冀借助于外殼名詞有效地吸引受眾、傳達內容,因此信息核心存在于從句后端而相對余贅的話題指令凸顯,同時語言接收方在內容槽位達到認知高潮。
4.3 文本銜接功能
抽象名詞在語篇連接方面異于飽和名詞在于其呈現出逆向照應,即下文的詞反指或替代上文內容,同時基于th-N,th-be-N兩式的語料分析不可脫離語境或至少參照語境信息。諸如loot at that dog的飽和語塊在部分脫離語境的情況下是基本可以達意的,而諸如look at the issue or idea等抽象語塊卻顯得模糊。
語篇中經常會出現下文行文需要基于上文的內容信息,此時外殼名詞的加入可以清晰明確地回指上一節(jié)或一段的內容。諸如this remark,this move,this point等既提供所指方向,又以外殼名詞高度涵蓋內容的銜接語,在語篇連貫層面被廣泛使用。
th-be-N一式施行著最明顯的刻畫潛勢,突出句末顯著的評價元素,可以直接表達出言說者對于陳述事件和抽象關系的觀點及態(tài)度,尤其是在會話中。
⑦“Determination in my son’s deep mind drives him into second-round therapy.”Mary said:“That is the best result among my families.”(SPOKEN)
本文基于COBUILD語料庫,將外殼名詞的局限分析視閾推廣至“外殼—內容”構式?;赟chmid提出的四類構式,結合語料實例,運用概念整合、經驗統(tǒng)一性及空間隱喻理論闡釋了各小類構式的認知特征,以及外殼名詞在不同構式中與內容之間的照應互動關系,進一步驗證了認知功能是語言習得者廣泛使用外殼名詞的根本動因。
[1]Fauconnier,G.1994.Mental Space: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Halliday,M.A.K.&R.Hasan.1976/2001.Cohesion in English[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Heyvaert,L.2003.Review of“English abstract nouns as conceptual shells:From corpus to cognition”by Schmid,H.S. Functions of Language,[J].10(2),pp.244-253.
[4]何安平.語料庫語言學與英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5]梁茂成.學習者書面語語篇連貫性的研究[J].現代外語,2006(8):284-292.
[6]張高遠,楊曉軍.英語抽象名詞研究新視角——《作為概念外殼的英語抽象名詞:從語料庫到認知系統(tǒng)》評述[J].外語研究,36(6):467-473.
本課題系2014年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基于語料庫‘外殼—內容構式’的認知研究—以‘NP+(BE)+ that小句/非謂語’為例”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