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靜
畚箕山,這是一座普通卻不尋常的山,甚至還帶有幾分神秘。
山名畚箕,自然是山形如一簸箕倒覆海邊。說它普通,只因無高山之峻拔,無怪石之嶙峋,亦無木魚聲聲之古寺,更無翹角飛檐之亭閣;說它不尋常且?guī)в袔追稚衩?,只因這里曾彌漫過戰(zhàn)火硝煙和隆隆的炮聲。
山位于福建連江黃岐東南方近海岸。黃岐,這個祖國大陸離馬祖最近的南國重鎮(zhèn),與馬祖雞犬之聲可以相聞,漁歌互答。歷史上,兩岸民眾唇齒相依,當?shù)貪O民稱黃岐為“里山”、馬祖為“外山”,漁民常駕駛各自的漁船出海,在海上進行簡單而熱絡的經(jīng)貿(mào)往來。風平浪靜時,從黃岐搖櫓4000下,就可劃到近在咫尺的北竿島,留下了“心間一暴躁,馬祖走一套(趟)”的人間佳話。然50多年來,兩地漁民的往來并非搖櫓般那么容易。
在那特殊年代,整個福建沿海成了東海前線,黃岐半島就是這條前線上的海防重鎮(zhèn),畚箕山則成為戰(zhàn)略高地。1954年,山上始修海軍軍事基地,分南北兩個區(qū)域。北邊為營區(qū),有六棟營房和八十多間房屋;南邊即觀察哨,有四處炮臺和兩個瞭望臺。當年民兵常協(xié)助駐軍執(zhí)勤放哨。夜色中依稀可見馬祖港燈光搖曳不斷,總是輪番值勤堅守至天亮。
1958年8月23日,福建前沿陣地萬炮齊發(fā),金門、馬祖頓時煙霧彌漫、彈片橫飛,“金馬炮戰(zhàn)”揭開序幕。此后的炮擊,成為兩岸每天的功課。在黃岐半島一帶,我方每周二、四、六逢雙日向馬祖列島炮擊,而對方則逢單日向黃岐半島炮擊。剎那間,炮聲隆隆,硝煙繚繞于盈盈一水間。1979年,中央軍委撥巨款建造了對臺廣播站,將聲音運用空氣壓縮原理傳至馬祖對岸,讓臺胞正面了解大陸方面的信息。
從對抗到對峙,從緩和到交流,黃岐和馬祖歷來是兩岸關系的風向標。1979年元旦,《告臺灣同胞書》發(fā)表,馬祖守軍也接到了“原地待命”的指令,馬祖澳上空曾經(jīng)的隆隆炮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探親、旅游、交流。1997年,隨著兩岸關系的緩和,“海峽之聲”廣播站陸續(xù)撤銷,駐軍也隨之撤出。
當新世紀的曙光掠過海峽,蓊郁的花草樹木覆蓋了畚箕山。隨著兩岸關系的變化,黃岐被辟為對臺小額貿(mào)易點、臺輪停泊點、對臺漁工輸出點,兩岸民間交流交往的氣息漸濃。當年的“軍事禁區(qū)”,終于撩開了神秘面紗,游客紛至沓來。許多掩體坑道、炮臺、瞭望臺、廣播站等產(chǎn)物也得以面世,這些遺址無不展示了那段歷史。
對于當年曾經(jīng)歷過兩岸戰(zhàn)火對峙的人們來說,猶如海岸邊飄零的落葉,讓本已平復的心海再次泛起漣漪,層波般地映出那段崢嶸歲月。五十多年過去了,戰(zhàn)爭的陰霾漸散,曾經(jīng)的慘痛夢魘化作相逢一笑。再次回望那段歷史,誰又真能把它付諸笑談?多少的恩怨情愁、悲歡離合,記憶猶新。
再次來畚箕山,早已不見了駐軍蹤影,也聽不到炮聲,盡是相思樹和木麻黃,夾竹桃在初夏開得熱烈。眺望黃岐漁港,如林的漁船靜泊其中,享受陽光。馬祖澳浪飛鷗翔,云淡風輕,呈現(xiàn)一片寧靜與安詳。往來于“兩馬”航線的汽笛聲,不時劃過藍色的??铡?/p>
佇立山巔,馬祖島一脈如帶,一水的相隔卻隔不開兩岸同胞的心。難忘2010年的那個不眠之夜:那晚,在黃岐東區(qū)碼頭與馬祖北竿白沙港碼頭,兩岸民眾首次相約,以共同燃放焰火的方式,一起迎接2011年元旦的到來。在寥廓的馬祖澳上空,原先是飛來飛去的炮彈,如今是美麗的焰火盈天,兩地同放焰火成了海峽兩岸一道亮麗的風景。
畚箕山戰(zhàn)地遺址終將成為一段歷史,惟愿畚箕山的炮聲一直老去,成為一個遠古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