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邃
黃岐半島元宵節(jié)游海神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海神又是海峽兩岸漁民共同的信仰之一。因其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從而得到民俗專家和新聞媒體的高度關(guān)注,聞名遐邇。
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四,漁家稱“開彩”,漁民們就忙于選購各種色紙,劈竹筒、削竹簽、剪色紙,細(xì)心扎糊各種彩燈。農(nóng)歷正月初九日,漁家稱“天辰日”,大人們就著手扎糊海神燈,一般先用直徑0.13米左右的毛竹,均劈八瓣,用竹圈套其中以固定,竹子、木條連接成骨架,扎成海神頭像燈。海神像燈高約3米,寬近1米。海神頭戴皇冠,臉部用白紙裱褙,線條用毛筆勾勒,飾以剪紙,眉目清秀,胡須似乎隨風(fēng)而飄。中空內(nèi)裝有燈泡,以電池為電源。頭像在柔和的燭光、燈光的映襯下,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如今,工匠們更是與時俱進(jìn),在工藝制作上以LED作為裝飾,使海神燈裝飾更富有時代感。
正月十一日晚,是“海神”上岸入境之夜,漁家稱“上紙夜”,黃岐半島家家戶戶都備葷素盤菜,焚香點燭放鞭炮,以示恭迎。接下來的六天,即是游海神的日子。
晚19時左右,海神燈在涼傘的引路下,愈顯尊貴和威嚴(yán)。出境牌、高照燈、樂隊、高蹺隊、腰鼓隊、各色花燈隊等一路隨行,沿著村主干道巡游。隊伍中30面矩形的“骨排燈”,一面繪有《西游記》等古典小說的人物畫像,一面寫有“風(fēng)調(diào)雨順”、“年年有余”等祝福詞。特別引人注目的是24盞花籃燈,花籃燈中空部分用竹、紙等材料做成立體造型,以傳統(tǒng)故事中的二十四孝為內(nèi)容,形象生動,燈光閃爍。村民們穿上各式各樣的傳統(tǒng)服裝,扮演各種角色,穿行在游神隊伍中??笩舻墓ぷ魅藛T統(tǒng)一著古典服裝,整支隊伍像一條燈火長龍,浩浩蕩蕩,徐徐向前。海神燈所到之處,村民夾道迎接,家家戶戶焚香點炮,備葷素菜恭迎,盛況空前。有的還邊游邊舞邊唱“海神到你厝,明年就造厝”,希望海神能帶來好運氣,庇護漁民們出海平安、海上養(yǎng)殖大豐收。栩栩如生的海神頭像、繽紛璀璨的花燈彩燈、浩浩蕩蕩的巡游隊伍、夾道狂歡的漁村百姓,構(gòu)成一幅黃岐半島漁民狂歡的熱鬧畫面。
民俗活動大多伴隨著神奇的傳說,海神的故事在黃岐半島代代相傳。明朝時,黃岐灣的胡氏家族的一位漁民在海上捕魚時,茫茫大海中漂來一個木制人頭像,頭戴黑色紗帽,五官端正,眉清目秀,栩栩如生。漁民甚感奇異,遂帶回家中。當(dāng)夜夢見一貴胄模樣的公子,神采奕奕,自稱“吾乃玉皇三太子,因觸犯天條被天帝腰斬三段,腳丟閩安,身置閩南,頭投貴地。爾等如能尊吾敬吾、塑吾頭像游境內(nèi)各社,必佑爾等丁財兩旺”。夢醒,胡姓漁民嚇出冷汗。心想“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于是,據(jù)夢中所見,用竹制其頭像,裝扮一新,黃傘遮蓋,擇族中耆宿敬捧頭像、香案,由12人護衛(wèi)抬著游遍境內(nèi),配以高照燈、鑼鼓、嗩吶等,熱鬧非凡。是年,善良勤勞的胡氏家族果然一帆風(fēng)順、添丁發(fā)財。從此,每年舉辦游神活動(俗稱“游胡頭”,也叫“游海神”)。后來,信仰的漁民越來越多,游神活動逐漸擴展到黃岐半島苔菉、北茭以及馬祖島等地。
游海神的風(fēng)俗始于明朝,至今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黃岐半島漁民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四、初五就開始制作海神頭像,正月十一凌晨安置在媽祖廟內(nèi),經(jīng)“開眼”后抬出游街,有時還配合舞龍、舞獅、踩高蹺等表演,正月十五達(dá)到高潮。直到正月十七日早晨,在笙歌鼓樂中點焚彩燈,神像在海邊火化“升天”,游神活動才告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