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爭摧毀了一切,而依然屹立于文士心目中的不倒山峰,是信念,這個世道終將清平的信念。他們時?;貞浕蛳蛲恍┟篮玫纳?,然后留在他們的筆下,在這些特殊時代的文人看來,天堂雖然破滅,但只要堅持信念,便會在不久的將來,重新建起一個新的天堂。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fù)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qū)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王粲《七哀詩》三首(其一)
后人對于《七哀詩》的解釋多種多樣,大多數(shù)人認為所謂哀,便是痛而哀,與人的七情六欲有關(guān)。但也有人認為哀主要圍繞的主題是音樂,和韻律有關(guān)??傊h論紛紛,眾說紛紜。這是《七哀詩》其中的第一首,王粲寫于公元192年,那時長安剛剛經(jīng)歷過一場動亂。
廝殺擄掠,百姓困苦不堪,王粲幸免于難,他逃到了荊州,是年十六歲,還是一個孩子,卻親眼目睹了戰(zhàn)爭所帶來的那一系列的痛苦和死亡。王粲寫下了這一首詩,為了紀念這段悲痛的歲月,也為后人留下了那段凄惶年月的證明。
在詩歌中,王粲交代了他遠離長安的理由,也在詩歌中道出了長安已經(jīng)變成了何等模樣。在詩人離開長安前往目的地的路途中,他見到了最為殘酷的景象,累累的白骨和荒蕪的田野。這些悲哀一言難盡。
王粲幾經(jīng)苦難,支撐他在亂世中存活下來的便是心中不滅的信念,在他的詩中,蕭條凌亂的景象并不可怕,那些凋敝都會過去,最終將有新的國度出現(xiàn)。
這是王粲的信心,也是他的理想。所以,他追隨曹操,很大的因素便是為了早日看到凋敝過去、繁華盛開吧。
然而歷史卻并不會因為這些悲苦的記憶而停下腳步,在它還沒有進入到下一個軌道的時候,所有的混亂依然繼續(xù)。因為戰(zhàn)事不斷,古人想出來修長城這個主意。雖然長城可以抵擋得住一時的外敵入侵,但在修建過程中,所耗費的人力和物力,卻是一點也不比戰(zhàn)爭消耗的少。
同為“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便假托秦代修筑長城之事寫下了這樣的一首詩,從飲馬長城窟開始點題,醒目直接地進入了主題。一個征夫無法忍受地對監(jiān)管修筑長城的官吏訴苦道:“我已經(jīng)到了服刑期滿的日子了,千萬不要延遲我的歸期。”全篇以對話的形式寫成,描寫出了繁重的徭役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
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舉筑諧汝聲?!薄澳袃簩幃?dāng)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長城!”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內(nèi)舍多寡婦。
作書與內(nèi)舍:“便嫁莫留住。善侍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p>
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
“結(jié)發(fā)行事君,慊慊心意關(guān)。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 陳琳《飲馬長城窟行》
陳琳的這一首詩歌,是通過描寫修筑長城所帶給人們苦難,來影射那個時代的哀風(fēng)悲鳴,故事在逐漸地延伸,讓人看到了不幸還在無止境地蔓延。
征夫提醒之后,官吏卻并不放行,只是打著官腔的說官府自有定奪,這讓歸期已到的征夫十分不滿,他認為大丈夫如果要死,最好就戰(zhàn)死沙場,轟轟烈烈。好過在這里窩窩囊囊地做苦工。但他的怨言又有何用呢?戰(zhàn)事一日不停,長城就不能停止修建。
如果要怨,也只能怨這無休止的戰(zhàn)爭。長城綿延萬里,何時才能修筑完,可是生命有限,如果將全部的精力都耗費在修筑長城上面,那幾時才能為自己打算和考慮。不論征夫作何打算,他都無法違抗官府的命令。
陳琳在這首詩歌中,用征夫絕望的心情來意寓當(dāng)時的紛亂時代。與建安七子其他人相比,陳琳相對年長,所以,他對漢末魏初的那段動蕩不安的歲月有著切身刻骨的體會。
同王粲一樣,這個男人同樣因為心中堅挺的信念,在混沌之中,依然目清如許,他看得見硝煙散盡后的清平世界。所以,陳琳的為人,始終耿直不阿,因此周旋于官場糾葛中的他幾度險些遇害。
陳琳在追隨曹操之前,曾效力于袁紹,多次寫文章辱罵曹操,歷數(shù)他的罪行。后來陳琳被曹操俘虜,曹操惜才,便安撫陳琳,沒有將他斬殺,反而收為部下。
改旗易幟的滋味大概不是很好受,尤其像陳琳這樣氣節(jié)高尚的文人來說,心情更是難以平復(fù)。如果不是曹操真心待他,想必他也不會追隨曹操后半生,直到最后染病身亡。正如同他在詩歌中所講到的,丈夫與妻子之間惺惺相惜的感情,雖然有著許多的阻隔,但卻是不能被改變的。正是因為曹操和陳琳同樣有著拯救這個時代的信念,陳琳才能最后安心輔佐曹氏,這其間的關(guān)系,便如同魚和水的關(guān)系,只有惺惺相惜,才能做到目標(biāo)一致。
誠如詩中所講,雖然明知道丈夫生死難料,但妻子甘愿以自己的一生作為賭注,等待丈夫最終的歸來。征夫與妻子之間的這份情感在那個紛亂的時局中尤為可貴。正因為知道艱難,所以才越加珍惜。
陳琳的這一首詩歌,給那個黑暗的年代增添了少許的光亮。可以說,這是陳琳飽覽民間疾苦,然后與自身所受之苦相融合,迸發(fā)出的情感匯總。
高會時不娛,覊客難為心。
殷懷從中發(fā),悲感激清音。
投觴罷歡坐,逍遙步長林。
蕭蕭山谷風(fēng),黯黯天路陰。
惆悵忘旋反,歔欷涕沾襟。
——陳琳《無題》
"這位才子在歷經(jīng)世事苦難的同時,不忘記將戰(zhàn)爭所帶來的硝煙和征伐所引起的離別留在文字中。他和王粲之所以可以成為戰(zhàn)友,也便是他們心中共同堅守著一個對未來和平的憧憬。
他們行走于荒蕪的田埂之上,筆端寫下那些目觸所及的悲哀?;蛟S他們那個時候就知道,有朝一日,人們會從他們的文字中,再次復(fù)原千年前的那些場景,為之嘆息,為之哀傷。又從他們的文字中,看到不屈的背影,迎風(fēng)而立。
——《魏晉風(fēng)骨化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