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法國大革命,人們可能不一定會想起羅伯斯庇爾、丹東、馬拉或是《人權(quán)宣言》,但很可能會下意識聯(lián)想到斷頭臺——在人山人海的巴黎協(xié)和廣場上,高高聳立著斷頭臺,“咔”的一聲,刀斧下落,一顆頭顱滾入斷頭臺的頭顱袋中,劊子手抓起人頭向革命熱情高漲的群眾展示,臺下歡呼雀躍……
斷頭臺已經(jīng)被符號化了,儼然成為了法國大革命的象征。在這機器被發(fā)明、被作為正式刑具使用直至被廢除的兩百余年間,它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其中有罪犯、平民、貴族、革命領(lǐng)袖,甚至包括一些國家的君主。
斷頭臺出現(xiàn)的年代,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極端的年代。
斷頭臺原型機的發(fā)明
雖然斷頭臺是在法國大革命中“揚名”,然而其最初的原型卻不是法國人的首創(chuàng)。
在斷頭臺和類似斷頭臺的機器出現(xiàn)以前,歐洲常見的死刑方式是砍刑、絞刑、火刑甚至五馬分尸等等。由于砍刑是個技術(shù)活兒,很多死刑犯以及他的家人常常會在行刑前賄賂劊子手,以求做的干凈利落一點,不要給受刑人增加痛苦。要知道若是碰上一個“二把刀”的劊子手,連著對犯人的脖頸砍上三四下,受刑之人卻還沒有斷氣,那么他們?nèi)淌艿膶⑹窃鯓拥目謶峙c痛苦——被伊麗莎白女王下令處死的蘇格蘭瑪麗女王就經(jīng)歷了一個拙劣的劊子手的三板斧。為了減輕受刑人的痛苦,斷頭臺的原型機器就發(fā)明出來了。
類似斷頭臺的殺人機器,最早出現(xiàn)于13世紀的意大利。16世紀,一種被稱作“蘇格蘭女仆”的斬首機器被發(fā)明出來,在愛爾蘭和愛丁堡地區(qū)開始使用。這是一種帶有下落刀片的巨型機器。18世紀晚期,英格蘭的“哈利法克斯刑架”革新,這種木質(zhì)斷頭臺約五米高,刀片是一個斧頭。這些早期的斷頭臺都有類似的問題——由于是木質(zhì)結(jié)構(gòu),懸掛刀斧的木質(zhì)橫梁和兩側(cè)立柱之間的摩擦力會使得刀斧下落速度變慢,甚至卡在斷頭臺中,這無疑是對犯人的雙重折磨。
吉約坦醫(yī)生與斷頭臺
一般認為,一位名叫約瑟夫·伊利亞斯·吉約坦(Joseph Guillotin)的法國醫(yī)師是斷頭臺的發(fā)明者。1789年10月,吉約坦當選法國制憲會議議員,并慷慨陳詞“死刑平等”,提議“改良刑具”。相傳1790年,吉約坦同夫人在巴黎觀看了一出木偶劇,木偶被舞臺上的刑具飛快地切去腦袋,他深受啟發(fā)。第二年,他請來德國工匠改造了斷頭臺,在試驗性地切下幾只活羊的腦袋后便被投入了使用,從此成為有名的“吉約坦醫(yī)生”。
另一個流傳下來的故事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親自參與了斷頭臺刀片的改良設計。由于斷頭臺斬首刀片很容易卷刃,路易十六將其改良為三角形。未料,自己最后竟也被推上了親手設計的斷頭臺。
也許是路易十六平時喜愛擺弄機械和鎖具的愛好,給了他人聯(lián)想和附會的機會,但實際上,并沒證據(jù)能證明路易十六親自改良了斷頭臺這種刑具,就連“斷頭臺卷刃”這個話題似乎也很難傳到身在宮廷的路易十六耳中。
需要澄清的是,吉約坦醫(yī)生也并不是發(fā)明斷頭臺的人,這位人道主義的醫(yī)生不過是提出了“改良刑具使犯人免受痛苦”的議案。斷頭臺的設計,其實是一位叫做安德瓦·路易的醫(yī)生將意大利的刑具改良而來的,甚至有一陣子,這種刑具就叫“路易刀”。也許正是基于此,人們才謠傳路易十六參與了斷頭臺的設計。
1792年4月25日,在法國,斷頭臺的“業(yè)務”開張了。首位受刑人是一個攔路搶劫的強盜。改良的斷頭臺被設置在一個高臺上,斜刃刀片被施以重力,通過繩索與滑輪控制,木質(zhì)支架兩側(cè)被抹上潤滑油脂防止刀刃卡住。 “咔嚓”一聲,這名強盜一命嗚呼。
吉約坦醫(yī)生對于后來的雅各賓派 “恐怖統(tǒng)治”感到震驚,然而卻無法阻止斷頭臺以他的名字命名。斷頭臺(Guillotine)與吉約坦醫(yī)生的名字(Guillotin)如出一轍。維克多·雨果曾經(jīng)寫道:“有些人真是不幸,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卻無法以其名命之;吉約坦卻又無法阻止(斷頭臺)這種裝置以他的名字命名。”1814年,人道主義者吉約坦醫(yī)生去世后,他的后代將家族易名,以避免與斷頭臺扯上任何關(guān)系。
無論如何,被改良后的斷頭臺成為正式刑具之后,接下來就是屬于它的波瀾壯闊卻又血腥恐怖的法國大革命時代。
斷頭臺與法國大革命
“愛國剃刀”“吉約坦夫人”“寡婦”“愛國之刀”“國家縮寫者”……這些都是斷頭臺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積攢下來的綽號。在斷頭臺成為正式刑具的第二年,它迎來了自己生涯的“高峰”。
1793年1月21日,在巴黎市民的歡呼聲中,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在革命廣場(協(xié)和廣場)被斷頭臺處決。一百多年前,當英國議會處死查理一世時,英國民眾受到的驚嚇多于鼓舞。然而,對路易十六的處決卻令大多數(shù)法國人民歡呼雀躍。斷頭臺由此開始一發(fā)不可收拾,如歐洲中世紀從未熄滅的用于燒死“異端”的火刑柱一樣,大革命時代,斷頭臺從未停止工作。
1793年10月,路易十六的夫人、王后瑪麗被革命領(lǐng)袖們判以“勾結(jié)外敵(奧地利)、鎮(zhèn)壓革命、與其子路易十七不倫”等罪名推上斷頭臺。在一年內(nèi),斷頭臺處死了法國的國王與王后。這一年9月,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雅各賓派取得政權(quán),開始將近一年的“恐怖統(tǒng)治”,將所有反革命者及嫌疑犯推上斷頭臺,至少數(shù)千人在斷頭臺刀刃下落的“咔嚓”聲中殞命,被推上斷頭臺的不限于法國貴族,而是針對所有“有反革命傾向的人”。斷頭臺處死的人中,大致比率是四個平民對一個貴族。雖然雅各賓派的專政在一定時期內(nèi)維護了法國內(nèi)部的相對安定,但其消極意義也十分顯著。 “恐怖統(tǒng)治”下的法國一度變成了偏執(zhí)狂的裁判所。
關(guān)于斷頭臺,雨果看得很清楚。他在小說《九三年》中寫道:
初看上去,這個東西給人的印象是一件無用之物。它聳立在開花的歐石南叢中。你會暗自納悶兒,不知道那玩意兒是干什么用的。等再仔細一看,你就禁不住打一個寒噤?!@個怪物被漆成紅色,全部都用木頭造成,只有那個三角形東西是鐵的。它那么難看,那么鄙俗,那么平庸,使人覺得它是由人造出來的;可它的樣子又那么龐大,使人覺得應該是由神靈搬到這兒來的。
一座建筑代表一種教義,一架機器代表一種觀念……斷頭臺就是大革命。
顯然,自維克多·雨果時代開始,斷頭臺就被符號化了,是與大革命如影隨形的一個名詞。
1794年春,法軍擊退反法同盟軍隊,主和的雅各賓派領(lǐng)袖丹東認為目的已經(jīng)達到,應當結(jié)束 “恐怖統(tǒng)治”,不料雅各賓派中的狂熱派借機控告丹東與其追隨者,將丹東與德穆蘭(法國記者、政治家)夫婦等人推上斷頭臺。羅伯斯庇爾將丹東推上斷頭臺后,未曾料想自己只是大革命的“過渡者”,其黨派所主張的方案無法滿足法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要求,也不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最終被國民公會拋棄,逮捕羅伯斯庇爾的法令于1794年7月27日通過并立即執(zhí)行(熱月政變),斷頭臺又斬下了羅伯斯庇爾的頭顱。
處死拉瓦錫
被斷頭臺處死的人,包括王室、貴族、革命領(lǐng)袖、貧民,也包括科學家?,F(xiàn)代化學之父拉瓦錫就是在1794年在 “恐怖統(tǒng)治”中被處死的。拉瓦錫用實驗的方法發(fā)現(xiàn)了氫氣和氧氣并為其命名,出版的《化學基本原理》推翻了過去被普遍接受的“燃素說”(一種解釋燃燒現(xiàn)象的學說,形成于17世紀末、18世紀初)。當然,處死拉瓦錫并不是因為他的化學發(fā)現(xiàn),而是因為拉瓦錫是貴族。
除了是個化學家,拉瓦錫正式的工作是 “包稅官”(收取皇家關(guān)稅——煙草,鹽等),除此以外,他還是國王的財政委員。拉瓦錫在稅務官的工作上做得很好,為國王辦了不少事情,解決了很多稅務問題,還曾計劃在巴黎修建壁壘以打擊走私,這些都使得拉瓦錫成為“被革命”的對象。1794年5月8日,拉瓦錫在巴黎圣母院的斷頭臺被公開處死,一同殞命的還有27人,都是拉瓦錫在稅收業(yè)的同行。厚重的刀刃落下,人群一陣歡呼,法國著名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拉格朗日對此痛心疾首:“他們可以一眨眼就把他的頭砍下來,但他那樣的頭腦一百年也再長不出一個來了?!?/p>
還有傳說是講,拉瓦錫想用斷頭臺做最后的實驗——他和劊子手行刑前約定好了,頭被砍下后會盡可能多眨眼,以此來確定頭被砍下的瞬間,人是否還有意識。相傳,拉瓦錫被砍頭后一共眨眼11次。這當然只是個傳說故事,不過這個傳說也說明了人們長期以來有的困惑——斷頭臺真的人道么?受刑之后,頭顱還會有感應嗎?
“少女刺客”夏洛蒂·科黛之死
在拉瓦錫被推上斷頭臺的前一年,1793年7月,25歲的少女夏洛蒂·科黛被斷頭臺處死??器斓淖镄惺菤⑺懒烁锩I(lǐng)袖馬拉。是的,就是名畫《馬拉之死》中死在浴缸里的馬拉。1793年7月9日,科黛獨自一人拜訪馬拉,聲稱自己知道吉倫特派的造反陰謀。馬拉當時身患嚴重的皮膚病,經(jīng)常泡在浴缸里辦公。獲悉了科黛的來因后,他允許科黛進入浴室向他匯報情況。進入浴室后,科黛趁馬拉不防,用小刀刺入馬拉胸口,馬拉當場死亡,科黛則平靜地等待警察逮捕。審判時,科黛聲稱自己之所以刺殺馬拉是因為:馬拉在讓國家發(fā)瘋——“我殺死他一個,可以拯救法國十萬人?!?/p>
國民公會對馬拉進行了國葬并將馬拉的遺體安葬于“先賢祠”(爾后又遷出),科黛則被押到人山人海的革命廣場(巴黎協(xié)和廣場)行刑。
據(jù)說,斜刀落下之后,一名崇拜馬拉的行刑人員,十分痛恨科黛,便抓起科黛的頭扇了她幾個耳光,人們看到科黛的臉漲紅了,嘴角甚至因為憤怒而卷了起來。
那一刻,科黛還活著么?
科黛被處死引發(fā)了兩大討論:其一,這樣一樁刺殺案是個人的單獨的行動還是一樁精心策劃的政治陰謀?其二,被斷頭臺砍下的腦袋還有知覺嗎?
關(guān)于第一個問題,科黛在審判中否認有同謀。這樣的政治暗殺出自一個婦女之手,這使得革命當局非常憤怒。報紙甚至宣揚科黛已經(jīng)懷孕并虛構(gòu)了一個情人,說其情人設計了刺殺行動而由科黛實施。革命當局將處死后的科黛進行了尸檢,卻只能宣布科黛仍是處女,情人之說不攻自破。
關(guān)于另一個問題的討論卻很久沒有結(jié)果。
“斷頭能否保存知覺”的討論引起了歐洲科學家的興趣,以至于流傳出拉瓦錫實驗的故事傳說。
此后的兩百年,討論從學理層面進入到實驗層次。經(jīng)過多年的實驗和論證,1956年,有科學家宣布:斷頭臺雖然可以導致犯人快速死亡,但死亡并不是立即完成的,斷頭臺是殘忍的活體解剖。
在雅各賓派“恐怖統(tǒng)治”時期,僅在巴黎就有1000余人被推上斷頭臺,其中包括國王、王后,當時法國的貴族階層幾乎都沒能逃出厄運。此外,法國大革命期間,上至90歲的老婦,下到年僅14歲的兒童都曾經(jīng)被推上斷頭臺。
歷史上一些臭名遠揚的大屠殺制造者也鐘情于斷頭臺,其中就包括戰(zhàn)爭狂人希特勒在內(nèi)。20世紀30年代,德國納粹從法國訂購了20個斷頭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前,納粹使用斷頭臺處決的人數(shù)不低于1.7萬人。
斷頭臺最后一次出現(xiàn)在法國的刑場,是1977年,一位名叫德吉安杜比的謀殺犯成為了斷頭臺最后一個刀下亡魂。1981年,法國總統(tǒng)密特朗宣布廢除所有斷頭臺死刑,危害國家安全將被處以槍決,至此,斷頭臺退出歷史舞臺。
此后,斷頭臺被送進了法國的歷史博物館,成為了那個風云激蕩的時代的歷史印記、那個極端年代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