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進化論的觀點
同性戀男性作為達爾文矛盾論被進化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所關注。很多研究認為同性戀者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較好的經(jīng)濟收入,在此環(huán)境下會更好的繁殖后代。根據(jù)聯(lián)盟-社交假設,同性性行為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因為它引起甚至強化了男-男結盟,并使低社會地位的男子有機會改變原等級制度里的地位,從而更成功的孕育后代,因此這種行為有助于生存和發(fā)展Adriaens PR[1]在文章中寫到,同性戀是18世紀的產物,但不排除有一個很長的發(fā)展歷史。大約1700年的社會歷史狀況,可能有同性性行為的增多,文化對此現(xiàn)象的反映引起對同性戀的較多關注,同時產生了同性戀身份,隨之又出現(xiàn)排斥同性戀風氣。Adriaens PR等人認為,把同性戀作為社會建構更易被接受。值得關注的是:隨著雌性轉化為更優(yōu)秀的性別,展示競爭的能力,積極求愛的能力,而雄性更偏重于照料后代,并想方設法保護他們的伴侶關系,人類也就展示出性別角色的轉化。
2 兄弟出生順序-免疫力
目前很多研究認為兄弟出生順序與同性戀有明確聯(lián)系。在同性戀家族中,同性戀在兄弟中出生較晚。在有3個或以上兄長的男同性戀組尤為突出,有2.5個兄弟時則與其他因素相當,因此都認為兄弟出生順序與性特征有關,能影響男性性方向。Green R[2]通過研究性角色轉化者發(fā)現(xiàn),他們不但出生晚且每增加一個兄長,男性性角色轉化為女性的可能性增加40%。Purcell DW,Zucker KJ[3,4]還指出男同性戀多兄長,少姐姐或弟妹。但同性戀女性出生順序與異性戀女性無差異。以上作者都認為這種現(xiàn)象可能與母親的免疫變化有關。Rahman Q是這樣分析,隨著母親對男嬰出生時體內產生組織相關性抗原的免疫力的提高,及組織相溶性抗體對男嬰腦內性方向影響的增強,出現(xiàn)同性戀的機會就會增加。若先出生的是女孩,則對后出生男孩的性取向沒有影響,從側面證實了上述結論。GreenR分析說,不僅是組織相關性抗原的影響,連續(xù)的男嬰出生會改變男胎兒體內雄性激素水平,這種變化會削弱男性心理性別的發(fā)展。
3 非右利手與同性戀
研究發(fā)現(xiàn)非右利手男同性戀家族中,每100個女孩中有83個男孩,而右利手男同性戀家族100個女孩中有125個男孩,前者低于標準人口性別比率104,后者則明顯高出。作者認為男同性戀中兄長增加提高了右利手男同性戀的可能,降低了非右利手男同性戀。但作者提出假設,如果多兄長的因素與生物學因素相結合是有害的,使非右利手男嬰受到諸如精神發(fā)育遲滯等疾病傷害時不能出現(xiàn)在調查樣本中,研究結果就會受影響。
4 同性戀-異性戀出生體重比較
Blanchard R等人調查了3229人發(fā)現(xiàn),有兄長的男同性戀比男異性戀體重輕170克。但同性戀男性之間無明顯差別,作者認為,可能與母體的免疫反應有關,當母體免疫反應適中時,引起輕微的體重減輕,隨男嬰出生的增多,免疫反應漸增強,體重減輕逐漸明顯,同時增加了發(fā)展為同性戀的可能性。
5 物質濫用
Purcell DW[5]等人檢測1168名HIV(+)的男同性戀和雙性戀,發(fā)現(xiàn)性行為之前或當中使用性物質相當普遍。所謂\"俱樂部藥物\",如甲基苯丙胺,硝酸鹽,氫氧化丁酸鹽等,HIV感染與使用這些物質密切相關,研究還發(fā)現(xiàn)與血清不明的性伴發(fā)生性行為感染HIV的機會較高,作者建議HIV(+)者應向性伴公開血清化驗結果,以減少性傳播。
6 人格和性興趣
目前并沒有實際的同性戀人口統(tǒng)計,只有研究報告或抽樣的調查供作參考。同性戀所占的人口比例根據(jù)不同的估計有不同的結果,而按照世界公認的數(shù)據(jù),即同性戀人口占人口總數(shù)的4%~6%的比例,中國大陸的同性戀總人數(shù)超過4000萬人。從官方到民間,對同性戀人群由當初的漠視到今天的正視,體現(xiàn)出一種科學和民主的態(tài)度。但我們注意到一個明顯的問題是,中國社會對同性戀態(tài)度的轉變是在艾滋病疫情蔓延的語境下完成的,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艾滋病疫情迅速發(fā)展,目前已經(jīng)進入快速增長期。在一些邊緣/脆弱群體中,尤其是男男性行為人群(male have sex withmale, MSM)中,艾滋病的流行更呈現(xiàn)出迅猛上升之勢。2007年11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shù)據(jù)表明,已有超過417萬男男性行為者感染HIV,占全國總感染者人數(shù)的71.3%。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已經(jīng)成立各類面向男男性行為群體艾滋病防治小組117個,核心志愿者4100多人,防艾宣傳網(wǎng)站近50個。這些個人和組織,在提高MSM人群對艾滋病的認識以及動員個人參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起了積極作用。然而,艾滋病在MSM人群中蔓延發(fā)展的趨勢,并未隨之出現(xiàn)減緩的跡象。關注同性戀群體,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活動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Adriaens PR,De Block A The evolution of a social construetion:of a social construction[J].Perspect Biol Med,2007,49(4):570-585.
[2]Green R.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Imperial College, School of Medieine,Charing Cross HosPital, London. Birth order and ratio of brothers to sisters in transsexuals[J].Psychol Med, 2011,31(4):753.
[3]Purcell DW, Blanehard R, Zueker KJ.Birth order in a contemporary sample of gay men [J].Arch Sex Behav,2010,29(4):349-356.
[4]Blanehard R,Zueker KJ,Siegelman M,et al. The relation of birth order to sexual orientation in men and women[J].J BiosoeSci,2008,30(4):511-519.
[5]Purcell DW,Moss S,Remien RH,et al. sexual risk, and HIV-Positive gay and bisexual men:differences by serostatus of easual partners[J].AIDS,2011,19(Suppll):S37-47.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