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氣管炎是呼吸科較為常見的疾病,其發(fā)病原因較為復雜,是由多種病因造成氣管或支氣管粘膜與周圍組織的慢性炎癥。2012年9月~2014年9月,筆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慢性支氣管炎62例,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62例,男52例,女10例;年齡在65~78歲。其中單純型46例,喘息型16例;急性發(fā)作期者34例,慢性遷延期者28例。全部病例均排除其他疾病如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等,并未服用其他有關藥物。
1.2診斷標準 參照《內(nèi)科學》(第七版)[1]慢性支氣管炎診斷標準,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復發(fā)作,肺部出現(xiàn)干濕性羅音等體征,發(fā)病通常連續(xù)2年以上,每年持續(xù)3個月以上。
1.3方法 中醫(yī)療法的藥物組成:當歸10g,熟地黃15g,陳皮10g,制半夏10g,茯苓15g,紫苑10g,桔梗10g,杏仁10g,炙甘草6g,生姜3片。脘痞納呆加炒萊菔子,焦三仙;大便溏薄加炒薏苡仁,炒白術;咳喘甚者加炒蘇子,厚樸;咳黃痰者加黃芩,魚腥草。清水煎煮,過濾3次,取汁300ml,100ml/次,3次/d,于飯前30min服用。西醫(yī)予頭孢菌素類及氨溴索止咳祛痰,氨茶堿,B受體激動劑解痙平喘等對癥治療。連續(xù)7d為1療程。
1.4療效標準 按照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診斷及療效標準[2]。①顯效:咳,痰,喘等癥狀及X線檢查恢復到急性發(fā)作前;②有效:咳,痰,喘等癥狀及X線檢查有好轉,但未恢復到急性發(fā)作前;③無效:各項指標無改善或有所惡化。
2 結果
其中顯效22例,有效3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0.3%。
3 討論
慢性支氣管炎是臨床常見病,以冬春季多發(fā)。該病的發(fā)生和上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防御能力減弱、過敏因素與理化因素以及機體免疫功能減退等有關。長期使用抗生素會導致人體菌群調(diào),免疫功能低下,從而出現(xiàn)復雜性并發(fā)癥,造成病情反復發(fā)作。為了達到標本兼顧的目的,將抗生素的毒副作用降到最低,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時,增加中醫(yī)的治療。一些具有宣肺止咳、平喘、化痰、健脾等有益于減輕病癥的中藥,可以恢復人體的免疫平衡。慢性支氣管炎屬中醫(yī)“咳嗽”、“痰飲”、“喘癥”等范疇。臨床上,咳嗽喘息者,并非少見,病情單純者,易于處理,用藥亦較少顧忌,療效亦佳。然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咳嗽日久,反復發(fā)作,漸至肺病及腎,肺腎虛寒,根本不固,水泛為痰,出現(xiàn)咳嗽,短氣,動則喘甚,咳痰清稀量多,常伴形疲、自汗、畏風、腰酸肢冷等癥,舌淡或紫,苔白,脈多沉細。其病情虛實錯雜,遷延不愈。筆者認為,虛實并存是慢性支氣管炎的一對主要矛盾,尤其是老年患者則更為突出。故治療時應標本兼顧。補虛不離肺腎,健運脾氣,切忌壅滯滋膩,使扶正而不留邪;祛邪用藥宜輕和平淡,用熟地黃,當歸以滋陰補腎,金水相生,以治其本;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燥濕化痰,理氣和胃;用生姜以辛通理肺。有二陳之辛通溫燥,可使歸,地滋陰而不膩滯;有歸,地滋陰補血,又可使二陳化痰而不傷陰,相輔相成。況當歸味辛甘而性溫,補血活血,補中有通,對慢性支氣管炎虛實并存尤為適宜。加杏仁以平喘,紫苑以止咳,桔梗以宣肺祛痰。配合西藥常規(guī)治療以治其標,實行標本同治,即可迅速控制癥狀,又可發(fā)揮中藥遠期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陸再英,鐘南山.內(nèi)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60-62.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56.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