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糖尿病腎病(DN)與糖尿病無腎損傷患者代謝指標的不同,以指導臨床工作。方法 回顧88例尿蛋白陰性、肌酐(CR)、尿素氮(BUN)均在正常范圍的2型糖尿?。═2DM)患者之UMA、甘油三酯(TG)、膽固醇(TC)、高/低密度脂蛋白(HDL-C/LDL-C)、尿酸(UA)、糖化血紅蛋白(HbA1c)及入院時的年齡、病程與體重指數(BMI)、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壓差(PP),最后根據UMA水平分成兩組(≤30μg/ml為正常組,30μg/ml~300μg/ml為DN組),分析兩組內代謝指標間的差別。結果 兩組的BMI、SBP、PP、HDL-C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他指標間無明顯差異。結論 積極控制患者體重、SBP、PP及HDL-C,有可能延緩早期腎損傷出現、進展。
關鍵詞:2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糖尿病腎病
本文以2013年11月~2015年3月于我院內分泌科診治的T2DM患者的臨床資料為數據,根據UMA水平將患者分為正常組及DN組,比較兩組主要代謝指標有無統(tǒng)計學差異,以求得到可能對臨床工作有指導意義的結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11月~2015年3月在我院內分泌科診治的88例尿蛋白陰性,肌酐、尿素氮在正常范圍的T2DM患者,其中男45例,女43例,年齡24~80歲,病程15d~30年。均符合1999年WHO T2DM診斷標準,并除外感染、酮癥、糖尿病非酮癥性高滲性昏迷、急性心腦血管病、發(fā)熱、原發(fā)性腎小球及腎小管疾病、梗阻性腎病、尿路結石、感染及結締組織疾病等。
1.2方法 如前所述。
1.3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計數資料以例表示,比較用χ2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以M(P25,P75)表示,正態(tài)資料做方差齊性檢驗,滿足方差齊者,進行兩獨立樣本t檢驗,否則進行WILCOXON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的BMI、SBP、PP及HDL-C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正常組BMI為(24.83±3.52)kg/m2,DN組為(27.30±3.70)kg/m2,P=0.007。正常組的SBP為(133.88±18.89)mmHg,DN組為(143.81±22.00)mmHg,P=0.046。正常組PP為50(40,60)mmHg,DN組為60(45,70)mmHg,P=0.033。正常組HDL-C為1.15(1.00,1.47)mmol/L,DN組為1.04(0.83,1.32)mmol/L,P=0.046。其他指標間無明顯差異。
3 討論
糖尿病腎病分五期,三期之前多無臨床癥狀,普通指標常為陰性,UMA為評價早期腎損傷較靈敏的指標,其升高受多種因素影響;Tapp等研究發(fā)現與BMI、血壓(特別是SBP水平)、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水平,尤其是HBA1c、血脂及吸煙有關;杜錦、潘長玉等相關研究也曾得出類似結論[1]。
本次研究中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HbA1c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大于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中UMA異常率高達23.9%,與報道相似。兩組BMI、SBP、PP及HDL-C存在顯著差異(P值均小于0.05),前三者在DN組較高,而HDL-C較低。以下是對UMA與上述四個指標關系的討論。
3.1血壓 尤其是SBP是UMA的影響因素;也有研究認為SBP是早期DN微量蛋白增加的危險因素[2];其機制為高血壓引起腎小球毛細血管靜水壓增大;Na+/K+反轉移活性增高,造成腎小球高灌注狀態(tài),導致濾過膜電荷下降;本次研究發(fā)現DN組SBP較正常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其均數值高于正常血壓值;結果還顯示兩組PP的差別也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許多研究表明高血壓患者PP是心臟事件和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子,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在預示冠心病的危險性方面優(yōu)于SBP和DBP,王瑞英[3]等通過實驗觀察到PP與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量呈顯著正相關,相關程度較SBP與腎損傷的關系更緊密。
3.2肥胖 近年來有研究顯示:肥胖可能參與了DN的發(fā)生[4],與T2DM患者UMA的發(fā)生密切相關[5]。其可能機制如下:①通過增加胰島素抵抗,激活己糖通路;②引起腎小球血漿流量和濾過率增加,導致腎臟高灌注和高濾過;③直接作用于腎固有細胞引起細胞肥大;④增加腎小管對尿素的重吸收,引起高尿酸血癥;BMI作為衡量肥胖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測量方便,計算簡單,適用于臨床,本次研究中兩組的BMI統(tǒng)計學差異顯著(P<0.05),超重者較理想體重者UMA明顯升高。兩組UA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DN組均數值確實比正常組高,推測在肥胖影響UMA的機制中確有高尿酸血癥參與。
3.3 HDL-C HDL-C可將外周組織包括動脈壁在內的膽固醇轉運至肝臟代謝,在體內水平,可能導致過多膽固醇集聚于外周組織,包括血管內,導致血管硬化,本研究結果顯示DN組的HDL-C水平較正常組低,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推測與HDL-C水平低導致了腎小球毛細血管硬化、基底膜增厚有關。
TG、TC、LDL-C及UA等指標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DN組上述四指標的均數值較正常組高。
總之,尿蛋白、CR、BUN等在正常范圍的患者,竟有23.9%存在早期腎損傷,提示UMA在評價早期腎損傷時確實較常規(guī)尿蛋白、CR、BUN更有優(yōu)勢,值得廣泛用于臨床,今后應提供其檢測率,以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該研究還提示我們將體重、血壓和血脂控制在理想范圍,尤其是SBP、PP及HDL-C,可能能有效預防和延緩早期腎損傷出現及進展,從而延緩顯性腎病的發(fā)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高血壓與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篩查干預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07,46:184-188.
[2]袁移安,陳智龍.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高敏C反應蛋白與微量白蛋白尿相關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1,51(41):77-78.
[3]王瑞英,任軍梅,黃淑田,等.原發(fā)性高血壓并2型糖尿病患者脈壓與蛋白尿的相關性探討[J].中國心血管雜志,2005,10(1),26-28.
[4]Kutyrina IM,Save1 eva SA,Kriachkova AA,et a1.Contribution of obesity to renal les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Ter Arkh,2010,82(6):21-25.
[5]孫小東,趙曉娟,于學滿,等.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與尿蛋白排泄率的關系[J].中國現代醫(yī)學雜志,2006,16(14):2154-2156.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