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新輔助放化療治療局部晚期直腸癌預后危險因素。方法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采取新輔助放化療治療局部晚期直腸癌的40例患者進行研究,采集患者的腫瘤樣本、記錄患者的直腸系膜切除效果、神經和血管侵犯、腫瘤的芽殖以及鈣化情況,統計分析患者的總生存期和無病生存率,并對其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結果 經過3~6個月的隨訪并統計患者5年內的總生存期以及無病生存率,其中總生存期為95%(38/40),無病生存率為65%(26/40)。在隨訪中發(fā)現,有3例患者出現局部復發(fā),占總比例的7.5%,有12例患者出現遠端復發(fā)轉移,占總比例的30%。經過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神經和血管侵犯以及腫瘤芽殖等因素與局部復發(fā)有明顯的相關性,在多變量因素分析中,結果顯示,腫瘤神經侵犯和腫瘤芽殖因素是無病生存率的兩個獨立的預后因素。結論 神經和血管侵犯以及腫瘤芽殖均為患者預后危險因素,可以通過評價患者的神經和血管侵犯以及腫瘤芽殖情況,分析患者預后效果。
關鍵詞:新輔助放化療;局部晚期直腸癌;危險因素
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是臨床上治療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手段,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新輔助放化療技術在不斷的完善和成熟,已經成為治療直腸癌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之一[1]。相關研究報道顯示,采取新輔助放化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縮小腫瘤,降低腫瘤的臨床分期,治療效果明顯[2]。采取新輔助放化療治療直腸癌對導致一部分腫瘤的形態(tài)學發(fā)生變化,而對于采取新輔助放化療治療直腸癌后的腫瘤分化等級、腫瘤芽殖、神經侵犯等相關報道較少[3]。本次研究旨在探究新輔助放化療治療局部晚期直腸癌預后危險因素,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采取新輔助放化療治療局部晚期直腸癌的40例患者進行研究,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在30~62歲,平均年齡在(54.2±2.8)歲,40例直腸癌患者中,腫瘤部位在中位直腸的有29例,占總比例的72.5%,在低位直腸的的有11例,占總比例的27.5%,所有患者在手術前經過MRI檢查診斷ypT病理分期:T2期8例,T3期16,T4期16例,經過組織切片診斷均為直腸腺癌,所有患者均行新輔助放化療治療,在治療結束后的6~8w行全直腸系膜切除術進行手術治療。
1.2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腫瘤樣本、直腸系膜切除的效果等,為便于識別手術的邊際,可以在樣本的外表面涂上顏色,用10%的多聚甲醛固定,并制成連續(xù)切片,將暴露的淋巴結用同樣的方法制成切片并進行HE染色。
1.3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神經和血管侵犯、腫瘤芽殖、鈣化情況(超過20%表示為陽性)、患者的總生存期以及無病生存率等。
1.4評價標準 腫瘤神經和血管的判斷[4]:腫瘤神經和血管侵犯陽性:是指腫瘤細胞浸潤神經鞘;腫瘤神經進而血管侵犯陰性:是指未出現腫瘤細胞浸潤神經鞘。
1.5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統計處理,相關性行單因素直線分析,多因素采取Logistic回歸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患者的病理學特征 經過3~6個月的隨訪并統計患者5年內的總生存期以及無病生存率,其中總生存期為95%(38/40),無病生存率為65%(26/40)。在隨訪中發(fā)現,有3例患者出現局部復發(fā),占總比例的7.5%,有12例患者出現遠端復發(fā)轉移,占總比例的30%。
2.2分析病理學特征與患者的無病生存率之間的關系 經過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神經和血管侵犯以及腫瘤芽殖等因素與局部復發(fā)有明顯的相關性,在多變量因素分析中,結果顯示,腫瘤神經侵犯和腫瘤芽殖因素是無病生存率的兩個獨立的預后因素,見表1。
3 討論
病理檢查在新輔助放化療中治療局部晚期直腸癌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病理檢查直接決定患者的繼續(xù)治療以及組織學的預后因素,直腸腺癌新輔助治療后腫瘤神經和血管侵犯最早發(fā)現的位置為頭頸癌,但是在直腸癌中尚未有相關研究[5]。本次研究中發(fā)現,腫瘤神經和血管侵犯是采取新輔助放化療中治療局部晚期直腸癌中獨立的預后因素,與無病生存率有相關性。相關研究報道顯示,新輔助放化療可以降低腫瘤芽殖作用,因此,即使少量的腫瘤芽殖對患者的預后均存在不良的影響。
本次研究中結果表明,患者總生存期為95%(38/40),無病生存率為65%(26/40)。在隨訪中發(fā)現,有3例患者出現局部復發(fā),占總比例的7.5%,有12例患者出現遠端復發(fā)轉移,占總比例的30%。經過單因素分析,神經和血管侵犯、腫瘤芽殖與新輔助放化療中治療局部晚期直腸癌有相關性,多變量因素分析,腫瘤神經侵犯和腫瘤芽殖因素是無病生存率的兩個獨立的預后因素。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神經和血管侵犯以及腫瘤芽殖均為患者預后危險因素,可以通過評價患者的神經和血管侵犯以及腫瘤芽殖情況,分析患者預后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昭暉,蘇國強.新輔助放化療治療局部晚期直腸癌預后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20(03):653-655.
[2]王耀輝,賈海艷,秦英.新輔助同步放化療治療局部晚期低位直腸癌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1,10(36):57-58.
[3]陳敏,周航,楊姝,等.局部晚期直腸癌新輔助同步放化療療效初步觀察[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4,13(02):171-172.
[4]潘秀花,畢曉霞,白力,等.局部晚期直腸癌新輔助放化療術后病理分期對預后的影響[J].白求恩醫(yī)學雜志,2014,20(03):268-269.
[5]俞靜,曹邦偉,林清,等.局部晚期直腸癌術前同步放化療臨床意義的初步探討[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2,18(15):1173-1176.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