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討論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護理管理。方法 選取2014年12月~2015年2月我科收治的神經源性膀胱的患者18例為研究對象,采用有效的臨床管理方法,包括心理干預,膀胱安全容量及壓力的測定,制定飲水計劃、間歇性導尿計劃以及膀胱功能訓練計劃,觀察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 18例患者經過制定有效的臨床護理管理,膀胱功能恢復明顯。結論 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的患者,通過規(guī)范的臨床護理管理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患者的生活指數得到了提升,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臨床護理管理
神經源性膀胱是指由神經系統(tǒng)損傷或疾病導致神經功能異常后,引起膀胱儲存和排空尿液的功能障礙,患者可表現(xiàn)為排尿和/或儲尿功能障礙。給患者的生活的心理上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隨著脊髓損傷的患者的逐年增長,而且患者的年齡相對年輕化,對疾病康復的渴求度也越來越高,那么對神經源性膀胱進行正確的早期的臨床管理就越來越重要?,F(xiàn)將我科室收治的神經源性膀胱的患者的護理管理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12月~2015年2月我科收治的神經源性膀胱的患者18例為研究對象,均為男性患者,年齡12~45歲,平均年齡為34.5歲,胸腰椎損傷為8例,馬尾神經損傷為10例,均為意識清楚患者,能夠配合,語言表達能力正常,沒有泌尿系疾病,尿常規(guī)正常,B超顯示膀胱內殘余尿量大于200ml。
2 護理管理
2.1心理干預 神經源性膀胱的的患者,大多數都存在著焦慮,抑郁情緒,患者往往覺得難于啟齒,此時護士的鼓勵和安慰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我們要讓患者正確面對疾病,向患者講解疾病的原因和我們要為患者所制定的管理方案,使患者了解疾病的愈后還是很樂觀的,鼓勵患者進行主動的參與,進行自我管理。
2.2膀胱安全容量及壓力測定 通過測定,初步評估患者儲尿期與排尿期,膀胱逼尿肌和括約肌的功能和膀胱感覺功能,了解逼尿肌活動性和順應性,以及膀胱內壓力的變化,安全容量的信息情況,以便進行膀胱功能的訓練和指導。
2.3制定飲水計劃 根據患者基礎疾病的情況為患者制定有針對性的飲水計劃,患者的液體量小于500ml/d,飲水量控制在1500~2000ml/d左右,6:00~20:00平均分布。飲水時間可以與三餐同時,飲水400~500ml/次包括所有的湯、粥、果汁等,上午10:00,下午15:00可以飲水200ml左右。三餐飲食不宜過咸,避免濃茶,咖啡等刺激性強的飲品。每晚20:00以后原則上不喝水。導尿時間一般安排在飲水后3~4h,當導尿量少于200ml不限水量。如患者為青少年或心肺功能較差者,飲水量可適當的減少。
2.4間歇性導尿計劃 根據患者的膀胱容量情況,殘余尿量的情況,制定導尿的時間。首次進行操作時可有責任護士進行,再次進行操作時由護士進行床旁指導,鼓勵患者進行自我患者可取仰臥、側臥位、半坐臥位。選用12~16號一次性無菌尿管,常規(guī)進行手消毒,按導尿操作常規(guī)進行導尿,盡量選擇小號的導尿管進行間歇性導尿,以減少對尿道黏膜的刺激和損傷,如患者的尿液渾濁或有絮狀物時,應選用大一號的尿管,以便徹底引流尿液,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幾率。操作過程中一定要向患者講解手衛(wèi)生及皮膚消毒的重要性,觀察患者在導尿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疼痛、血尿、下腹痛、有燒灼感等不適,及時處理。
間隔時間:根據簡易膀胱容量壓力測定評估,每次導尿量不超過患者的最大安全容量,一般導尿不超過6次, 每4~6h 1次,隨殘余尿量減少可逐步延長導尿間隔時間。當殘余尿大于300ml導尿6次/d,大于200ml導尿4次/d,小于200ml導尿2~3次/d,100ml導尿1次/d,當殘余尿小于100ml,可停止間歇導尿。
2.5膀胱功能訓練 ①根據患者的排尿習慣,定時安排患者如廁,訓練患者的排尿意識;②根據脊髓損傷平面的不同,在導尿前30min通過尋找扳機點,如刺激會陰區(qū)、手指牽張肛門誘發(fā)膀胱反射性收縮、輕叩大腿內側上1/3或恥骨上區(qū)誘發(fā)反射性排尿的沖動;③代償性排尿訓練,對于膀胱順應性較好的患者可Grede按壓法,在臍下3cm處深壓,并向恥骨方向滾動,同時囑患者屏氣以增加腹壓,幫助排尿;④盆底肌的訓練,指導患者有意識的反復進行盆底肌的收縮鍛煉,增強患者盆底肌肉的力量,增加控制排尿的能力。
2.6物理療法 中醫(yī)穴位針灸30min,1次/d配合下肢肌肉的力量訓練,30min/次,2次/d,促進肌肉功能的恢復。
3 效果評價
18例患者均經過5~8w的治療后,再次評估,患者或家屬能夠掌握間歇性導尿的操作方法,膀胱儲尿和/或排尿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殘余尿量減少,患者無泌尿系感染的發(fā)生。
4 討論
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是一種神經系統(tǒng)受損而導致患者排尿系統(tǒng)障礙的臨床癥狀,患者可表現(xiàn)為儲尿和/或排尿功能障礙,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對患者的心理疏導,以及對疾病知識的宣教,提高患者的自信度。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水計劃,實施間歇性導尿,訓練膀胱功能的定時充盈及排空,促進患者膀胱容量的恢復,減少殘余尿量,降低尿路感染的機會。所以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護理管理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能夠收到良好的恢復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指數,提升患者的自信心,讓患者能夠更好的融入到家庭和社會,可以廣泛應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勵建安,徐光旭.實用脊髓損傷康復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3:291-198.
[2]鄭彩娥,李秀云.實用康復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2:230-238.
[3]李世平.護理干預對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功能的影響[J].中外醫(yī)療,2013,32(6):18-20.
[4]吳文娜,歐志梅,邱桂花.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康復中的應用[J].護理理論與實踐,2014,11(4):150-151.
[5]馬澤萍,巫惠珍,王友梅.間歇性清潔導尿術在脊髓損傷患者中的臨床應用[J].護理研究,2014,2(28):454-455.
[6]周波,張威,李璇.綜合康復護理在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的應用[J].中國康復,2014,4(29):133-134.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