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還沒有紙張的秦代和漢初,人們也有閱讀的需求,尤其是統治階層,他們渴望充實自己的見識,理清自己的思緒,以獲得更好的判斷力。在此之前的戰(zhàn)國,是個諸子百家爭相出書的時代,寫書、抄書,數量很多,流傳也廣,考古發(fā)現的戰(zhàn)國簡牘證明了這一點。秦始皇焚書坑儒,很多書都毀于一旦,馬王堆帛書中的許多書也算禁書,能幸存下來實在難得,并且,它們是寫在珍貴的絲帛之上,比簡牘書籍顯得更加珍貴。
說來也怪, 迄今為止,中國的考古發(fā)掘已經出土了無數古代簡牘,但卻只出土了兩次帛書,而這兩批帛書的出土地,都是位于南楚之地的長沙。
上世紀70年代,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出土震動世人。馬王堆漢墓的有名,不僅是因為馬王堆一號漢墓中的辛追夫人引人注目,更是因古墓中出土了一整套反映西漢官僚貴族生活的物品,這其中,便包括三號墓出土的一批供墓主人生前閱讀的、寫在細絹上的珍貴古書,俗稱“馬王堆帛書”。
馬王堆帛書不是一部書,也不是一套書,而是50余部性質不同的書堆放在一起。它們的寬度有48厘米、24厘米兩種,長度不等,有的甚至長達192厘米。它們被折疊起來,統一放在一個精致的長方形漆盒內。這其中有實用的醫(yī)書、養(yǎng)生書籍、軍事書籍、占卜書籍,也有講道的儒家書籍、道家書籍,可謂豐富多樣。打開漆盒,如今的帛書已經浸水發(fā)黃,相互黏連在了一起,有的帛絲斷裂,殘損嚴重,已經面目模糊。細心的研究者將其小心揭取,謹慎研究,對于各類帛書的性質和內容已有許多了解。
帛書的書寫年代大致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左右)至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之間。帛書上的字是用毛筆蘸墨手寫上去的,字體有篆書、隸書,還有介于篆書和隸書之間的古隸。秦漢之交,正是中國漢字轉型的一個關鍵時段。秦始皇統一文字,規(guī)定廢除戰(zhàn)國時期其它各國的不同文字,統一使用規(guī)整的篆書。然而,由于篆書字體的曲線較多,極不便于快速書寫,便很快被歷史淘汰,自然而然地演變成了化曲線為直線的隸書。馬王堆帛書上的字體,便是篆轉隸階段漢字面貌最鮮活的反映。
帛書的主人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轪侯利蒼的兒子。他所閱讀的書籍,必然是他所需的,他所喜的。
厚厚的一疊帛書中,《周易》占了相當的分量。《周易》,也叫《易》,本是西周的占筮書籍??鬃油砟晔窒矏邸兑住罚30阉鼛г谏磉叿磸烷喿x揣摩,覺得里面蘊含著很深刻的人生道理。于是他對《易》進行闡發(fā),使《易》這部本是占筮的書,與社會人事聯系起來。馬王堆帛書中的《易》,帶有明顯的儒家布道色彩,但卻也是以占卜的卦象為中心。那時候,帶有迷信色彩的、探討天地規(guī)律、行程運氣的數術占卜之書十分流行,不管是圣人孔子還是達官貴族,不管是儒家、墨家還是道家,都與這種世界觀脫不了干系。馬王堆帛書中,除了《周易》本身,還有許多與之相配套的解讀《周易》的書,如《二三子問》《易之義》《要》《繆和》《昭力》等。它們大多是以孔子問答的形式解義,有點類似于《論語》。也有一小部分以歷史故事的形式解義,就是先敘述一個歷史故事,再引《易》為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帛書版本的《周易》與流傳至今的周易不盡相同,可見許多流傳至今的古代經典,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在不斷經歷著蛻變。
如果說馬王堆《周易》帶有明顯的儒家色彩,那么帛書中的道家書籍也為數不少。除了《老子》有兩個不同的版本外,在《老子》卷前,還書寫有《經法》《經》《稱》《道原》等道家方面的書籍。
不論是從馬王堆三號墓的出土物品檔次,還是從出土帛書內容來看,馬王堆三號墓的主人一定是手握重權、身份高貴之人。除了治國之道,墓主人還十分關心軍事。馬王堆帛書中,與軍事有關的內容也是相當多的,并且,許多都是非常實用的軍事占卜。什么叫“軍事占卜”呢?簡而言之,就是利用古老的方法占卜軍事的吉兇,向上天尋問軍事規(guī)律與生殺大事。如《天文氣象雜占》一書,記載著云、氣、星、彗星等天象的形態(tài)和運動規(guī)律等,用來占驗各國命運的好壞、戰(zhàn)爭的興起與勝敗等,內容十分豐富,不僅有文,還有各種云、蜃氣、日暈月暈、虹、星、彗星的圖幾百個,似乎是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無數占星者觀測所得到的經驗結果。
馬王堆帛書,看起來玄妙無比,其實大多都是接地氣的實用性書籍。讀來饒有趣味的是帛書《春秋事語》。這是一部記載春秋時期史事片段的書。但它并不是純粹的史書,而是以一些典型的歷史事件為基礎,來議論為人處世、治國安邦的道理。此書作于楚漢之交,里面的春秋故事有些與《左傳》《國語》中的相一致,但它敘事簡短,重在故事后面的議論,這些議論是《左傳》《國語》中沒有的。
比如,它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魯國國君魯桓公與姬妾文姜去拜會齊侯。文姜與齊侯私通,桓公知道了以后,責怪文姜,文姜將此事告訴了齊侯。齊侯知道了以后,派了一個名叫“彭生”的手下,在車里把魯桓公給殺死了。魯人知道了此事后來齊國興師問罪:“我國君本是來修兩國舊好,一切都是按照禮數來的,結果卻一去不返,這口怨氣我們怎么咽得下去?”齊侯沒有辦法,只好殺了彭生來謝罪。之后的評論是這么說的:賢者死于忠義以救事,因而百姓有所托。智者究理而長慮,由此自己的生命得以保全。這個彭生啊,身在君側,不因事理盡忠盡言,而放縱國君的行為,一味阿諛奉承,還幫助國君鑄成了大錯,使兩國交惡,他能免于一死嗎?他的災禍都是自找的。魯國要興師問罪,彭生肯定會成為擋箭牌和炮灰呀。故事言辭簡潔,議論洋洋灑灑,鮮明地表示了身處兩國國君私人恩怨之中的臣子該如何立身處事,不忘大局。
除馬王堆帛書以外,迄今發(fā)現的存世的帛書還有“楚帛書”?!俺瘯钡臅r代為戰(zhàn)國中晚期,也出土于湖南長沙。楚帛書的尺寸大約為48×40厘米,其上四邊畫有十二神像和青、赤、白、黑四木,中間有兩段文字,書寫的順序相互顛倒,頗帶神秘色彩,它的內容應該與古代天文、月令、神學、占卜等方面有關。只可惜由于歷史的變故,“楚帛書”被盜掘之后輾轉流傳至海外,現存美國賽克勒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