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因為斷根
生命是一棵大樹,要想枝繁葉茂,就要讓它的根有生命力,這個根是我們的能量之源。根在哪里?相對于個體來講,是我們的從前;相對于家庭來講,是我們的祖先;相對于中華民族來講,就是我們的炎黃先祖,就是我們的圣哲。
連根養(yǎng)根,是一種讓我們回到安詳、回到根部的方式。
死亡是人的第一恐懼,這一恐懼帶來了人生的所有不安。為什么貪官要抓錢、抓權(quán)呢?因為恐懼。如果一個人在懸崖上,下面是萬丈深淵,他會本能地抓住身邊的東西,因為一松手就掉下去了。
貪官之所以會貪污,除了道德作風(fēng)問題,也可以從心理學(xué)上來解釋。貪官比起清官,一個重要的心理學(xué)背景就是貪官的心靈深處有恐懼,這個恐懼其實連貪官自身都不知道。貪官之所以貪污受賄,只是在消除他們的恐懼感。為什么恐懼?心不安。為什么不安?斷根了。其實每一個人都一樣,有一種隱藏很深的恐懼一生都在跟著我們。人為什么要抓錢、抓房子、抓名、抓利、抓地位?看上去是欲望在作主,其實根本原因是恐懼。那么這個恐懼的根是什么呢?我們忘記了我們的家,忘記了我們是從哪里出發(fā)的。
在出發(fā)地,一切都是本自具足的,什么東西都不缺少。
只是忘記了。因為忘記了,所以我們流浪。人之所以恐懼,因為你是流浪漢。如果哪一天結(jié)束了流浪,回到了快樂老家,你會發(fā)現(xiàn)平時我們孜孜以求的都在那里,無所不有……
斷根帶給人們的恐懼,太嚴(yán)重了。即便你特別成功,但如果斷根了,這個成功就是偽成功,它帶來的痛苦只會更嚴(yán)重。我們且不要說和本體層面的故鄉(xiāng)斷了聯(lián)系,只是和父母斷掉,問題都會非常嚴(yán)重。有一些家庭,孩子一生下來,父母就把他交給老人去帶,有的甚至三四年之內(nèi)都沒有見到過父母。人生第一站應(yīng)該享受到的溫暖,他沒享受到,從根部就開始缺水。折斷了的柳枝,沒有憑寄。恐懼感自然就到來。小時候靠哭喊,長大了則往往會做出一些讓人難以理解的瘋狂舉動,來掩飾他的恐懼。他們比常人更渴望被關(guān)注,得不到周圍人的關(guān)注,就會不安,就會制造一些事端,引起人們關(guān)注。
他們的根斷了,跟自己父母的連接斷掉了,那就意味著,跟祖輩的連接也斷掉了,為什么呢?因為父母是他跟祖先連接的第一個鏈條。跟父母斷掉了,就意味著跟所有祖先斷掉了,跟源頭斷掉了,那是生命的能量之源,是生命之河的源頭。如果一個人不連根養(yǎng)根,他的整個人生就不得不在恐懼和痛苦中苦苦掙扎。從著名心理學(xué)家智然先生的臨床案例中,我們看到了太多的實例。
有一位剛上幼兒園的孩子,一開始是媽媽送她上學(xué),過了一段時間,媽媽不見了,改爸爸送,又過了一段時間,爸爸也不見了,變成了爺爺奶奶送。不久,班主任就發(fā)現(xiàn)這位孩子可能患上了抑郁癥。經(jīng)專家一確認(rèn),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議,這么小的孩子為什么會患上抑郁癥呢?一次,班主任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午睡時,懷里好象摟著什么東西。班主任悄悄地揭過被子,原來是一件媽媽的睡衣,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位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
我曾把兩顆杏仁種在不同的地方,一顆種在老家的院子后面,一顆種在書房的花盆里。許多年后,院子后面的杏樹已經(jīng)長得像院墻一樣高了,而書房花盆里的杏樹只不過像桌子那樣高。是什么原因讓兩顆同樣的種子,形成如此不同的結(jié)果呢?當(dāng)然是根?;ㄅ枥锏男訕渲蚤L不高,是因為花盆局限了根的延伸。有多大的冠就需要多大的根作支持,根是生命能量的保證者。太多的人,變成了無根之木。
現(xiàn)在社會上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留守孩子,這個后果非常嚴(yán)重。如果父母僅僅因為掙錢,讓自己的孩子斷根,掙再多的錢,價值也是零。一代人毀掉了,掙再多的錢又有何意義?希特勒其實也是一個斷根的人。一個人在小的時候斷根,第一個反應(yīng)是恐懼,第二個反應(yīng)就是仇恨,而仇恨與恐懼帶來的必然結(jié)果則是報復(fù)。所以,他會發(fā)動世界性的災(zāi)難性的戰(zhàn)爭。在我看來,戰(zhàn)爭有時只是為了證明一種存在感,是心靈不安者的一種好動癥而已。從人類安全、民族安全、國家安全的角度去考慮,連根養(yǎng)根也是不可或缺的。
我在長篇小說《農(nóng)歷》中,用很長的篇幅寫了過大年的情景。對于古人來說,過大年其實是一場教育。一族人在祠堂里面過大年,就是搞總結(jié)會,哪一房的祖先給國家作的貢獻(xiàn)多,為民族作的貢獻(xiàn)多,他的后人就在那一刻享受到一種榮耀。犯了錯誤的人,死后牌位不允許進祠堂。如果誰走進祠堂去,找不到祖先的牌位,那將是一種無法忍受的心靈打擊。過大年的意義,絕不是簡單的吃吃喝喝,它是一年一度的教育,它的關(guān)鍵在于連根養(yǎng)根。給祖先的一炷香,一個頂禮,都是對根的維系。在后文中,我們會講到,潛意識是永恒的,既然潛意識是永恒的,那就說明祖先的潛意識永恒,如此,祭禮就不單單是一種形式。通過大年,我們給生命之樹澆水,這是華夏祖先們發(fā)明的一年一度給子孫們補給能量的特有方式。
沒有憑寄的人生,生命列車在飛速狀態(tài)中他才有安全感,列車一旦停下來,只會讓他們極度恐懼。千年古樹的根會飛速奔跑嗎?黃河的源頭會飛速奔跑嗎?根是原始點,是源頭,它不動。一如樹木,春天來了枝葉吐綠,夏天來了枝繁葉茂,秋天來了枝葉變黃,冬天來了枝葉掉落。而根,永遠(yuǎn)在一種恒常狀態(tài),從來不變。為什么根能保持這種能量?因為它在定中。正因為在定中,才會春有百花,夏有涼風(fēng),冬有豐雪。讓生命回到根狀態(tài),這是人生無比重要的學(xué)問。
要想回到根狀態(tài),我們就要重建根文化,而要重建根文化,我們就要重新走進傳統(tǒng)。如果重續(xù)親情是血脈意義上的連根養(yǎng)根,那么走進傳統(tǒng)就是精神意義上的連根養(yǎng)根。
傳統(tǒng)之所以為傳統(tǒng),是因為它在講關(guān)于根的常識,是一種根本學(xué)問,是生命根部本來就有的文化,是老祖先留給后人回家的路標(biāo)。它有一個基本的邏輯,就是教我們認(rèn)識生命、維護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
也許有人會說,在一個非常現(xiàn)代的社會里,我們還講傳統(tǒng)是不是有些落伍呢?持這種觀點的人顯然沒有了解傳統(tǒng)。人類自在這個地球上生存以來,就沐浴在陽光之下,難道因為陽光照耀過古人,我們就拒絕陽光嗎?難道因為大地承載過古人,我們就拒絕在大地上生存嗎?難道因為時代進步了,我們要重新創(chuàng)造出一種母愛嗎?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傳統(tǒng)恰恰是最時尚、最先鋒的。這就像有許多人在奔跑,但是有一個人站在原點,當(dāng)奔跑的人們跑了一圈回來,發(fā)現(xiàn)站在原點的人早就到達(dá)了。
不存在過時了的傳統(tǒng),只存在不懂傳統(tǒng)的人,不存在落伍的傳統(tǒng),只存在現(xiàn)在還沒有走進傳統(tǒng)實踐的人。
快樂和喜悅的區(qū)別
在本體這個無比美好的生命地帶里,到底有什么風(fēng)景呢?按照古圣先賢給我們的描述,只要到達(dá)這個本質(zhì)地帶,我們就擁有了生命的五種屬性。
第一,喜悅。它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悅,沒有痛苦,沒有煩惱。生命的本質(zhì)地帶只有喜悅這種構(gòu)材,沒有別的東西。這種喜悅是沒有條件的,跟我們平時所說的快樂不是一個層面,快樂需要條件,喜悅不需要條件。快樂是泡沫,會破滅,想打麻將了,坐在麻將桌上才快樂;想抽煙了,點上煙才快樂;想喝酒了,端上杯才快樂。這樣的快樂不在本質(zhì)層面上。
只要是生命,本身就是喜悅的。就像我們拿到一百塊錢,拿到它的正面意味著同時也拿到它的背面。正面是我們的生命,背面就是喜悅。所以,不存在尋找幸福,也不存在提高幸福指數(shù),只存在發(fā)現(xiàn)幸福。怎么去發(fā)現(xiàn)?打開堵住幸福目光的窗戶就行了,淘盡幸福之泉的泥沙就可以了。
如果我們現(xiàn)在感覺不到幸福,說明我們還沒有把生命調(diào)頻到本質(zhì)狀態(tài)。
人們通過發(fā)財可以得到快樂,通過提拔可以得到快樂,通過考級可以得到快樂,通過愛情也可以得到快樂。然而,這都是不究竟的、暫時的。只有找到了根,才能找到生命的另一面——根本快樂,那就是喜悅。就是那個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南矏?,像海平面那樣的喜悅?/p>
《論語》開篇講“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個人面對掌聲和鮮花時快樂,獨處時也快樂,才是根本快樂。
生命本身是一個根本快樂。幾乎所有的古圣先賢,都在引導(dǎo)人們認(rèn)識這個根本快樂。
第二,圓滿。它是一個圓滿。生命本身是按圓滿設(shè)計的,什么都不缺,要什么有什么。如果能到達(dá)本質(zhì)狀態(tài),就意味著圓滿,意味著不缺長壽、不缺富貴、不缺康寧、不缺好德、不缺善終,什么都不缺,坐在那里,就在五福當(dāng)中。
假如說在五福里面,我們?nèi)绷艘桓?,那就意味著我們離開了生命的本質(zhì)層面。生命本來具有的一切,在本質(zhì)層面上都是圓滿的,既然是圓滿,那就是要什么有什么。我們還在尋找、追逐,還不滿足,說明我們沒有在本質(zhì)層面。
第三,永恒。它是一個永恒。既沒有生,也沒有滅。如果說我們還有生命不永恒的焦慮,說明我們的生命離開了本質(zhì)屬性。就好像我們的衣服可以常常換新的,而穿衣服的人基本不換;常常換電話,電話號碼基本不換。
這個地帶既然是永恒狀態(tài),就不存在著不永恒?,F(xiàn)在人們相當(dāng)程度上的恐懼,來自于對生命的一種非永恒性的焦慮。他認(rèn)為生命這一個片段結(jié)束后,就灰飛煙滅。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是拼命地享受、拼命地掠奪、拼命地?fù)]霍,他認(rèn)為這個片段結(jié)束了就結(jié)束了,所以,他既不會傳家,也不會真正地奉獻(xiàn)。
第四,堅定。這個地帶沒有動搖,沒有誘惑,沒有恐懼,就像大樹的根一樣堅定。這種堅定無論什么都不可動搖。如果一個紅包就能讓我們動搖,如果一個贊美就能讓我們動搖,如果一個詛咒就能讓我們動搖,那我們就不在本質(zhì)狀態(tài)。本質(zhì)狀態(tài)的生命是堅定的,只有堅才有定。
有許多的不安全感,導(dǎo)致我們拼命囤積財富、占有物質(zhì)。但當(dāng)我們終有一天認(rèn)識到生命是堅定的、不可動搖的、不可侵犯的時候,這種由不安全焦慮帶來的瘋狂就會自動停止。
第五,全能。它本身具有心想事成的品質(zhì)。這個地帶是我們的本能地帶,想要什么就會有什么,想做什么就做成什么。
謙德是生命的春風(fēng)
怎樣才能保障我們改過、積善、立命的成功?答案是修謙德。
謙虛者不自我滿足、故步自封,能夠與人保持一種和諧、融洽的關(guān)系,為事業(yè)的成功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另外,如果沒有謙德,即使行善,也會驕傲,一驕傲,之前所作的努力就全報銷掉了。
《了凡四訓(xùn)》中講了讓一個人成功不敗的六想:“即命當(dāng)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dāng)順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xué)問頗優(yōu),常作淺陋想?!币簿褪钦f,越有錢越要謙虛,越有權(quán)越要謙虛,越有名氣越要謙虛,讓生命保持在一種“花未全開月未圓”的狀態(tài)。掌聲再熱烈,也不要得意;事業(yè)做得再大,也不要得意;名譽再高,也不要得意;活做得再好,也不要得意;學(xué)問再高,也不要得意,你就會成為常勝將軍。
《周易》有云:“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無論是天地鬼神還是人,對謙虛的人它都喜歡,對驕傲的人它都憎惡。積善、立命和改過讓我們成功,謙德讓我們不敗。即使事上花開,心上花也不能開?!兑捉?jīng)》六十四卦中,只有謙卦大吉??梢娭挥兄t,才能帶給我們福氣;只有謙,才能保持我們的生命力。大海之所以是大海,小河之所以是小河,因為大海比小河謙虛。一個謙到極致的人,往往能達(dá)到無我的境界。
沒有了“我”,也就不會產(chǎn)生煩惱、痛苦和恐懼,真正到達(dá)安詳?shù)木辰?。無我之人人人是我,當(dāng)所有的人變成我,我的幸福就翻了無數(shù)倍。所以圣人的喜悅,是海洋般的喜悅,是無量無邊的喜悅,因為一個“我”沒有了,“我”變成了“所有”。
就世俗成功來講,謙德也是巨大的生產(chǎn)力。子貢之所以能夠取得多方面的建樹與成就,是和他的深厚謙德不無關(guān)系的。《論語》記載,當(dāng)年孔子問子貢:“汝與回也孰愈?”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子貢對此是深知的,但孔子偏偏向子貢提這樣的問題。子貢相當(dāng)有涵養(yǎng),說:“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何其謙虛。但行動力卻超人。《史記》載孔子困陳、蔡,絕糧,情形十分危急,而當(dāng)時孔子門徒個個面面相覷,不知所措時,是“子貢使楚”,讓“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后得免”。
他在學(xué)問、政績、理財經(jīng)商等方面的卓越表現(xiàn)有目共睹,有耳共聞,故其名聲地位雀躍直上,甚至超過了他的老師孔子。當(dāng)時魯國的大夫?qū)O武就公開在朝廷說:“子貢賢于仲尼”。另一大臣把這話轉(zhuǎn)告子貢,但子貢卻謙遜地說:“譬諸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家室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手之云,不亦宜乎?”意思是說,自己的那點學(xué)問本領(lǐng)好比矮墻里面的房屋,誰都能看得見,但孔子的學(xué)問本領(lǐng)則好比數(shù)仞高墻里面的宗廟景觀,不得其門而入不得見,何況能尋得其門的又很少,正因如此,諸位才有這樣不正確的看法。面對別人的質(zhì)疑,他很坦然地說:“使臣譽仲尼,譬猶兩手捧土而附泰山,其無益于明矣。使臣不譽仲尼,譬猶兩手把泰山,無損亦明矣?!保ā俄n詩外傳》)就是說,孔子猶如泰山一般巍然存在,你說他好也罷,不說他好也罷,他都在那里。在諸多資料中,我們看到,子貢在彰顯孔子的道德學(xué)問方面,不遺余力,孔子思想之所以大興于天下,和子貢的努力不無關(guān)系。
孔子死后,學(xué)兄學(xué)弟們守墓三年,他又守墓六年,真是謙到極處。也因此,在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多人中,至今能近距離相伴孔子之墓,受后世無數(shù)人拜謁者,唯子貢一人。
謙德是生命的春風(fēng),所到之處,春意盎然?!读朔菜挠?xùn)》第四篇《謙德之效》中,為我們列舉了幾種謙德的類型和效驗,非常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借鑒: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笔枪手t之一卦,六爻皆吉?!稌吩唬骸皾M招損,謙受益”。予屢同諸公應(yīng)試,每見寒士將達(dá),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辛未計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虛。予告費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費曰:“何以見之?”予曰:“惟謙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猶將佑之,豈有不發(fā)者?”及開榜,丁果中式。
丁丑在京,與馮開之同處,見其虛己斂容,大變其幼年之習(xí)。李霽巖直諒益友,時面攻其非,但見其平懷順受,未嘗有一言相報。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禍有禍先,此心果謙,天必相之,兄今年決第矣!”已而果然。
趙裕峰光遠(yuǎn),山東冠縣人,童年舉于鄉(xiāng),久不第。其父為嘉善三尹,隨之任。慕錢明吾,而執(zhí)文見之,明吾悉抹其文,趙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壬辰歲,予入覲,晤夏建所,見其人氣虛意下,謙光逼人,歸而告友人曰:“凡天將發(fā)斯人也,未發(fā)其福,先發(fā)其慧。此慧一發(fā),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啟之矣?!奔伴_榜,果中式。
江陰張畏巖,積學(xué)工文,有聲藝林。甲午,南京鄉(xiāng)試,寓一寺中,揭曉無名,大罵試官,以為瞇目。時有一道者,在旁微笑,張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張益怒曰:“汝不見我文,烏知不佳?”道者曰:“聞作文,貴心氣和平,今聽公罵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須自己做個轉(zhuǎn)變?!睆堅唬骸凹仁敲绾无D(zhuǎn)變?”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張曰:“我貧士,何能為?”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jié),并不費錢,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
張由此折節(jié)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夢至一高房,得試錄一冊,中多缺行。問旁人,曰:“此今科試錄?!眴枺骸昂味嗳泵??”曰:“科第陰間三年一考校,須積德無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舊該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焙笾敢恍性疲骸叭耆陙?,持身頗慎,或當(dāng)補此,幸自愛?!笔强乒幸话傥迕?/p>
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兇,斷然由我。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yuǎn)器,縱發(fā),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yè)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古語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比酥兄?,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孟子曰:“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予于科名亦然。
惜緣是一道升級題
緣分是不可再來的時空點。一對夫妻,這該是一種怎樣的緣分。如果他生在唐朝,她生在宋朝,那就走不到一塊;即便生在同一個朝代,他長她二十歲,可能也走不到一塊;即便年齡差不多,他生在美國,她生在中國,有可能一輩子也不會遇見,也就不會走到一塊?,F(xiàn)在想一想,即便都生在同一個地方,相識、相知、相愛的可能性有多大?
你尋尋覓覓,在茫茫人海中終于找尋到了那個人??墒腔叵胍幌拢绻?dāng)時在人群中看到她的那一刻,有人咳嗽了一聲,自己轉(zhuǎn)眼一看咳嗽的人,就跟她錯過了。那一刻為什么沒有人咳嗽,你就看到她了呢?誰安排的?不是你的本事,也不是她的本事,這是老天的一個賞賜?;槎Y上講的“天作之合”,就是這個意思。
可見緣分是多么難得,又多么值得人珍惜。許多人不懂,結(jié)婚以后又輕易地離婚,這就是不珍惜緣分。地球上七十億人,兩個人能夠結(jié)合在一塊兒,概率實在太小了。怎么度過這一輩子呢?就要把夫妻做到極致。
當(dāng)我們把夫妻做到極致,我們就到達(dá)一個新的生命境界。
這種境界的差別,就如《莊子》中所說:“井蛙不可以語于?!保跋南x不可以語于冰”。與井底的蛙談?wù)摯蠛5膹V闊,它根本不相信世上還有比井水更廣闊的水源;與夏天的蟲子談?wù)摱斓谋?,它也不會相信世上還有冬天。高維度生命的幸福,低維度生命甚至都沒有辦法理解。
二維空間是一個平面,好比一張紙,在上面可以畫一個美人,掛在屋子里欣賞,但她不能動,也沒有活力。變成三維的話,她就是一個真正的人了。相對于紙上的那個人來講,現(xiàn)實中的人有溫度、有活力、有愛的能力。據(jù)此來想,更高維度的生命所擁有的幸福只會更多。我們認(rèn)為的一些所謂的重要事情,對于更高維度的生命來說,也許就像我們看一群螞蟻在那里爭一個死蒼蠅。
所以,我們要目光遠(yuǎn)大,生命的意義在于不斷地提高能量。這一輩子夫妻如果做得非常圓滿,對于人生的體驗也就提高了一個等級。世界變了,美的程度、美的感覺變了,幸福指數(shù)也就變了。我們用一個凹鏡把陽光聚焦,就能點燃東西,一定意義上講,做夫妻就是一次感情的聚焦,這就需要我們永結(jié)同心,一分心,生命就無法同頻,不能同頻就無法共振,不能共振生命就無法超越。所有的超越都是一次回家的進度,生命的根本意義是回到故鄉(xiāng)。夫妻恩愛,是上蒼讓游子回家的重要編程。假如我們在這次夫妻旅程中沒有體會到恩愛,我們肯定辜負(fù)了上蒼的良苦用心。我們還要留級,還有補課。要回到我們真正的故鄉(xiāng),無法繞過這座獨木橋。
夫妻的緣分是最大的緣分,家庭和睦了,子女也能潛移默化地從中得到影響,也能與人進行良性的相處,這個家就傳下去了。如果夫妻雙方整天爆發(fā)“戰(zhàn)爭”,子女也會受到負(fù)能量的影響,很可能最后就家不像家了。一個從戰(zhàn)爭家庭中走出來的孩子,他的性格也是殘缺的,扭曲的;一個從沒有溫度的家庭中走出來的孩子,不可能給他人溫暖;一個從愛情的低頻家庭中走出來的孩子,很難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當(dāng)一個人有惜緣的姿態(tài)的時候,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會做到極致。日本茶道用語“一期一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兩個人坐在一起喝茶的機會,或許一生只有一次,所以喝每一杯茶時都要抱著感激的心,格外珍惜。因為下一次與你面對面喝茶的,就不再是原來的那個人了,而你所喝到的茶,也不會再是原來那一杯。這就叫惜緣,理解了這一點,對生命的理解就不一樣了。
緣分是不可再來的時空點,錯過了這一刻可能就永遠(yuǎn)錯過。理解了這個道理,再思考問題時,你會更大限度地想到如何提高利他的可能性,一切都會想著利他。而自我也會活得更加輕松,因為把自我看得不重要,而把他人看得重要時,自我的痛苦就沒有了。
緣分事實上是天地的一個心意和恩情,珍惜緣分,也會自然對天地生出感恩之心。七十億分之二的恩情實在太大了?;氐郊以倏醋趯γ娴奶珪r,也會覺得跟以前看到的不一樣了。她從唐朝的時候就出發(fā)了,直到現(xiàn)在才找到你。如此,傷人的話、傷人的事就不會做了。有句很流行的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說的就是沒有緣分的兩個人不能做夫妻的遺憾??梢姺蚱拗g的緣分之深,是老天寶貴的恩賜。兩個人面對面走過,如果沒有緣分,也只能擦肩而過。“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這句話也深刻道出了緣分的難得,由不得人不珍惜。
而我們所說的惜緣,惜的更是對上蒼的一份感恩。輕言分手、隨意處理婚姻關(guān)系的人,上蒼恐怕很難再給他這樣的好機會。不僅對于婚姻關(guān)系如此,對于我們手下的工作也一樣。世界上有這么多工作,為什么自己選擇干了這一份工作?客觀的原因很多,也正是這些原因,表明了一切都是緣分所限。既然選擇了,就應(yīng)該把這個工作干到極致。干不到極致,下一個生命片段就需要把欠缺的補回來。
惜緣的道理看起來很深,做起來其實沒有那么難。在工作崗位上,動了一個盡善盡美的念頭,動了一個敬業(yè)的念頭,也就動了一個惜緣的念頭。有了這個念頭,就會指示自己做到真正的盡善盡美。這跟一個偉人在他的崗位上,動了一個敬業(yè)的念頭,惜緣的念頭,從心的收獲上來說其實是一樣的。
最重要的播種原理
常識告訴我們,要給自己生命的面缸里裝面粉,就要找一塊肥沃的土地去播種,這個土地就是我們的心。古人有個對聯(lián):“心田存一點子種孫耕,世事讓三分天闊地寬”,就是說心就是田。那種子呢?就是我們的念頭。哪一個念頭產(chǎn)量最高?《了凡四訓(xùn)》里面講:“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后者,德至薄也?!比绻覀儼选鞍偈雷訉O保之”、“十世子孫保之”、“三世二世子孫保之”、“斬焉無后”視為產(chǎn)量,其對應(yīng)的種子就是 “百世之德”“十世之德”、“三世二世之德”、“德至薄也”。而這四個層面的德,追究到最后,其實是一個個念頭組合。念頭的境界決定了德行的深淺。按照古人的說法,救人之靈性最有功德,其次為救人之靈魂,救人之身體,救人之環(huán)境。
有一些職業(yè),不但不能往心田播種莊稼,還在播種雜草。比如污染環(huán)境的職業(yè)、污染人類心靈的職業(yè)、損害人們健康的職業(yè)不但沒有播種,而是在反播種。
比如有些人專門賣死豬、病豬,都腐爛到?jīng)]辦法搬運的程度,等肉販子來了,以極低的成本價賣出。腐臭的肉無法直接銷售,只能做成香腸,運送到全國各地銷售。有一些人專門賣死雞,甚至把因為雞瘟而掩埋掉的雞挖出來再賣,那雞都爛到無法提起來了,他們就把爪子和脖子弄下來,用硝酸處理,賣給一些飯店,做鳳爪鳳脖。這些從業(yè)者,不用說,是屬于“德至薄也”那一類。他們不但給消費者帶來災(zāi)難,也會給自己家族帶來災(zāi)難。
孔子講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自己不愿意吃壞掉的豬肉,就不要賣給別人;自己不愿意被硝酸中毒,就不要用它加工肉制品;自己不愿意吃重金屬中毒的海鮮,那讓海洋產(chǎn)品污染的這些人就要負(fù)責(zé)任。這種給人帶來災(zāi)難的職業(yè),一定是“德至薄也”,而“德至薄也”對應(yīng)的則是“斬焉無后”。
孔子創(chuàng)下的業(yè)績是真正的百世之業(yè),甚至可以說千世之業(yè),他的家譜已經(jīng)記到八十三代了。當(dāng)年臺灣的考試院院長、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孫孔德成先生到美國去訪問,返程時在機場享受到國王級的禮遇,就是因為他的祖先播下了“百世之德”,傳了那么多代,還有那么大的能量蔭及子孫。孔子選的職業(yè)是替老天在大地上建立一套心靈秩序,為歷史弘正氣,為世人存美德,讓人間有正道,有正能量。換句話說,他辦的這個企業(yè)是生產(chǎn)能量、生產(chǎn)福氣的,而且這個能量是跟天地同志、同源、同頻的。他教給人們一個字,仁義的“仁”。可見,凡是播種“仁”的職業(yè)都是“百世之德”,凡是能持續(xù)產(chǎn)生正能量的智慧系統(tǒng)、生命工程就是“百世之德”。
《了凡四訓(xùn)》中,為我們詳盡地介紹了高能量職業(yè)的種類:
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何謂與人為善?昔舜在雷澤,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于急流淺灘之中,惻然哀之,往而漁焉;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zhuǎn)之,此良工苦心也。
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且為艷稱而廣述之。凡日用間,發(fā)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
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跡觀,常易相混,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本铀嬷?,只是愛人敬人之心。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dāng)敬愛者?愛敬眾人,即是愛敬圣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圣賢之志。何者?圣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圣賢而安之也。
何謂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jǐn)S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驗橹劷瑁驗橹S持;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wù)使之成立而后已。
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xiāng)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且豪杰錚錚,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
何謂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dāng)方便提撕,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為惠最溥。韓愈云:“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陛^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跡,然對證發(fā)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失言失人,當(dāng)反吾智。
何謂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dāng)如痌瘝之在身,速為解救?;蛞砸谎陨炱淝?;或以多方濟其顛連。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鄙w仁人之言哉。
何謂興建大利?小而一鄉(xiāng)之內(nèi),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或開渠導(dǎo)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橋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隨緣勸導(dǎo),協(xié)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何謂舍財作福?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所謂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達(dá)者內(nèi)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有,無不舍者。茍非能然,先從財上布施。世人以衣食為命,故財為最重。吾從而舍之,內(nèi)以破吾之慳,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蕩滌私情,祛除執(zhí)吝。
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jīng)世出世?故凡見圣賢廟貌,經(jīng)書典籍,皆當(dāng)敬重而修飭之。至于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dāng)勉勵。
何謂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dāng)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xí)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guān)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yuǎn)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周禮》:“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泵献又^:“君子遠(yuǎn)庖廚?!彼匀釔烹[之心也。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yǎng)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學(xué)者未能斷肉,且當(dāng)從此戒之。
漸漸增進,慈心愈長。不特殺生當(dāng)戒,蠢動含靈,皆為物命。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當(dāng)于殺生等。至于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dāng)委曲防之。古詩云:“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焙纹淙室??善行無窮,不能殫述;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責(zé)任編輯 高 鵬
郭文斌:著有暢銷書《尋找安詳》等十余部;長篇《農(nóng)歷》獲“茅盾文學(xué)獎”提名,短篇《吉祥如意》獲“魯迅文學(xué)獎”; 現(xiàn)任寧夏作協(xié)主席,銀川市文聯(lián)主席,《黃河文學(xué)》主編,為中國作協(xié)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