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6世紀末,明朝的萬歷年間,利瑪竇為實現他在中國傳教的夙愿,來到了這片陌生的土地。在此之前他花費數年學習漢語并且研讀儒家思想,到中國的第一個愿望就是參見中國的皇帝。一位江南赴京的大臣也看中了利氏價值,于是帶其來京欲“獻寶請功”。但這位大臣錯打了算盤,當時的京城正展開一場權力黨派的紛爭,別說接待引薦這樣一個外國人,避之都恐不及。利氏在京城一待就是半年,送光了帶來的禮,花光了身上的錢,除了打道回府別無選擇。
然而,一年后他又來到京城,并且想出了一套中國式的辦事方法。他并沒有急著要見皇帝,而是托人把一套精美的自鳴鐘和西洋琴獻進了宮中,皇上愛不釋手,玩賞整日。上弦的鐘自有停的一天,就在利氏嚷著要走的時候,圣上下詔帶其入宮。從此利氏有了出入皇宮的“特權”。又因有了皇家的背景,士大夫爭相會之。利氏確也不辱使命,以其淵博的知識贏得了眾人的敬仰,當時的士大夫形容其頗通儒術,可以交之。
-2-
有了皇帝的信任,利氏布道的理想終于得以實現。1605年明朝皇帝賜給利瑪竇神父土地和銀兩在宣武門內建起一座小教堂(今宣武南堂的雛形),真正具有規(guī)模的南堂是德那穌會神父湯若望于1650年建造的。
南堂是一座巴洛克式建筑,這種建筑風格盛行于文藝復興后期的羅馬等地,當時的教會雖已喪失了很多權力。但由于土地等原因教會仍積累了相當多為財富。于是他們把教堂建得更加富麗堂皇,將古希臘、古羅馬甚至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些建筑成就都融合了進去,再加上大量貴重石料堆砌、雕琢,使建筑華麗得幾近狂奢。從造型上看文藝復興時期文化的影響相當明顯,那種向高向上的沖動減緩了很多,更多的是平靜安詳,那些雕琢細致的植物,恬美和平的姿態(tài)是從前宗教建筑所沒有的。
歐洲的教堂一般都面對廣場,許多盛大的儀式在那里舉行,在更早一些時期那里是人們交往的重要場所。而中國的教堂就難以接近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國的教堂與世隔絕呢?
-3-
教堂在許多中國人的心目中是西方的象征,因此每當殖民地矛盾激化的時候,教堂也首當其沖成為犧牲品,南堂在乾隆和光緒年間兩度被燒就證明這點。因而建起高大的院墻,里面安排上齊備的生活設施,這樣布道才稍有安全感。1995年修葺一新的北京西什庫府天主教堂(既北堂)與南堂則風格迥異。這是一座典型的展示西方宗教理念的建筑。如果觀賞者體會到一種向上升華的感覺可能就對上了原創(chuàng)者意圖。哥特式有別于其他風格建筑最典型的地方就是那窗門上尖拱的造型既不是古羅馬建筑的圓弧,也不是其他一些建筑尖角,它是哥特式建筑所獨有的那種向上而又不是鋒利的那種尖,它代表了一種精神,大概是榮耀與向往。
教堂的內飾,特別是用彩色玻璃鑲成的門窗也是一大特色。當夕陽透過這些紅黃色為基調,紅、藍相雜色塊時,一種迷蒙幻覺就產生了。神秘、安詳,當然還有崇高。這不正是宗教。
初建北堂得到了朝廷的特許,后來清政府恐其異端而予沒收,英法聯軍打入北京后,清政府才不得已歸還。
-4-
北堂建筑面積約2200平方米,若算上塔尖約有十層樓高,相當壯觀。因建在中國,難免有土洋結合的色彩。教堂正面上方是鑲刻著那穌善牧的圣像,而兩側卻各建一中式石碑,上面分別刻有教堂的建造諭旨和滿漢天主教圣經。從建筑結構和配置上來講,北堂是很完整的天主教建筑群。它內設正祭臺、配祭臺、唱經樓。除大堂外還有苦難堂、主教府,印刷廠、圖書館、醫(yī)院、孤兒院甚至女子中學,規(guī)模頂得上一座大學。
坐落于王府井大街的東堂是一座羅馬式天主教堂又名圣約瑟堂。它僅比北堂晚五年建成,大概是為了創(chuàng)造獨特的風格,它選用了最傳統的羅馬式宗教建筑,它的穹頂和拱形柱廊是建筑標志。它給人的感覺不是上升而是威嚴,這種比哥特式風格形成的更早的建筑風格也許跟當時教會的權力有關。
一座座教堂凝固了不同時代人們對宗教的理解,其實也就是對世界的理解。而利瑪竇千辛萬苦跑到中國也就是為了傳播他的一些理解罷了。
——《古都風清·墻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