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比南宋早,甚至西夏可以說是耗盡北宋國力的重要原因。
在歸納西夏帝王之死之前,先說一下他們的國號——大夏。中原后來的國家稱之為“西夏”。他們的帝王稱為“夏XX”。
另外,為了讓大家對年代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把三個開國皇帝的前后列一下,您就清楚遼宋大夏之間的年代關系了。
遼開國皇帝阿保機是872年出生,926年去世。
他死后一年,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出生;宋太祖976年去世。
過了27年,到了1003年,西夏的開國君主李元昊出生。
夏太祖李繼遷,963年出生
銀州(今陜西米脂縣)人,黨項族,大宋銀州防御使李光儼之子,982年,得知族兄李繼捧迫于族內(nèi)壓力入朝,并交出夏、綏、銀、宥、靜五州地后,與弟李繼沖、親信張浦等人組織黨項各部叛宋。
后來李繼遷派張浦帶著重幣到遼,向遼圣宗表示愿意歸附,取得遼的支持。
河西素來為北宋重地,遼圣宗為了削弱北宋在河西的控制力,授李繼遷為定難軍節(jié)度使、夏銀綏宥靜五州觀察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
依遼的支持,李繼遷實力日強,不僅收復了故地,還奪取了西北重鎮(zhèn)靈州。
李繼遷對宋作戰(zhàn)勝利,又把攻掠的目標轉向西部的回鶻和吐蕃部落。回鶻和吐蕃部落依附宋朝以對抗黨項。咸平四年(1001)四月,吐蕃六谷部長潘羅支接受宋朝的封授,統(tǒng)治西涼,出兵助宋攻繼遷。次年,李繼遷遷居靈州,宋朝又加授潘羅支為朔方節(jié)度使。潘羅支出兵攻靈州。李繼遷出兵攻西涼府。十一月,李繼遷攻下西涼府,潘羅支偽降。當繼遷出行時,潘羅支聚集六谷部和者龍族在途中邀擊。李繼遷大敗,中箭逃回。
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二日,李繼遷因傷去世,時年四十二歲,死后其子李德明嗣位。葬于裕陵(寧夏賀蘭山平羌堡西北5里處)。其孫李元昊稱帝后,被追尊為太祖。
西夏太宗李德明,981年出生
李繼遷長子,李元昊的父親。為人深沉有器度,多權謀。其管治最大特色是“依遼和宋”,同時向遼、宋稱臣,接受兩國封號,并伺機向西發(fā)展。是西夏的實際奠基人。
天圣九年(1031年)十月,李德明去世,時年五十一歲,追謚為光圣皇帝,廟號太宗,陵號嘉陵。
夏景宗李元昊,1003年出生
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定都興慶(寧夏銀川),修建宮殿,設立文武兩班官員,創(chuàng)造西夏文,并頒布禿發(fā)令。
晚年的李元昊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導致西夏內(nèi)部日益腐朽,眾叛親離。據(jù)說他下令民夫每日建一座陵墓,足足建了三百六十座,作為他的疑冢,其后竟把那批民夫統(tǒng)統(tǒng)殺掉。
本來是給自己的太子李寧林格娶媳婦,結果看到未來的兒媳婦實在漂亮,竟然廢掉皇后野利氏,以及太子寧林格。
立這個已經(jīng)與太子訂親的“沒藏氏”為新皇后了。
這下把太子寧林格給逼急了。結果招致殺身之禍。
寧林格(也有的書翻譯成寧令哥)難以忍受自己被剝奪太子地位的現(xiàn)實,而且還是因為搶了自己的未婚妻,再加上野心家“沒藏訛龐”挑唆,于是他持戈進宮刺傷李元昊。
李元昊被削去了鼻子,受了驚嚇,又急惱不過,鼻創(chuàng)發(fā)作,于1048年正月初二死去。享年46歲。
夏國的開國皇帝黨項族的一代英主,就這樣中道而殂了。最終李寧令哥被殺,李元昊小兒子李諒祚即帝位。
李元昊廟號景宗,謚號武烈皇帝,葬泰陵。
夏毅宗李諒祚,1047年出生
李諒祚即位時才一歲,由其母沒藏氏掌握朝政。毅宗在大將漫咩等的支持下誅殺舅父沒藏訛龐及其家族,結束了沒藏氏專權的局面。
拱化四年(1066年),李諒祚派兵大舉攻大順城,親自上陣作戰(zhàn),不小心中箭,逃回保得一命。
拱化五年(1067年),李諒祚誘殺保安軍(陜西志丹)的宋將。又企圖征服河湟吐蕃,乘唃廝羅與遼失和,率兵直攻青唐城(青海西寧)。先后收降了吐蕃首領禹臧花麻及木征等,鞏固了西夏的南疆。他親附遼朝,向遼進貢。正當諒祚周旋于宋、遼、吐蕃部族之間,在內(nèi)政外交上頗有作為時,拱化五年十二月,卻因病去世,時年二十一歲,謚號昭英皇帝,廟號毅宗,葬于安陵。
夏惠宗李秉常,1061年出生
李秉常繼位時,由于是21歲年輕的父親突然去世,他才7歲。
由其母梁太后執(zhí)政,梁乙埋為國相。
大安二年(1076年),李秉常16歲,成年了,必須開始親政。但是母親和舅舅不愿意放棄權力。
大安六年(1080年),梁太后和梁乙埋將李秉常囚禁于離故宮五里左右的興州(寧夏銀川)的木寨里。
梁太后囚禁李秉常以來,因與宋朝連年的戰(zhàn)爭,宋朝給夏的歲賜和兩國貿(mào)易都已斷絕,財政困乏,物價暴漲,官民怨恨,民不聊生。朝中對梁氏母黨專權的不滿情緒日趨激烈,要求李秉常復位的呼聲也不可遏止。
大安九年(1083)閏六月,梁太后與梁乙埋等在眾議紛紛中,讓李秉常復位,以緩和矛盾。李秉常復位后,朝政大權仍然緊握在梁太后與梁乙埋手中,他們以李秉常的名義遣使到宋朝上表請稱臣納貢,以求重新得到宋朝的“歲賜”。另一方面又以索回夏舊有疆土為理由,繼續(xù)對宋朝邊境進行騷擾、攻掠。
大安十一年(1085)二月,國相梁乙埋死,在梁太后的一手操縱下,立梁乙埋之子梁乙逋為國相,梁氏姑侄繼續(xù)把持朝政,李秉常仍然擺脫不掉梁太后的控制。這年十月間,專橫一世的梁太后也壽終正寢,梁乙逋失去了靠山,地位開始動搖。其時分掌左右?guī)慕y(tǒng)帥、皇族仁多保忠公開與梁乙逋抗衡,夏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皇族與后族的斗爭更加尖銳激烈起來。軟弱無能的李秉常在這場激烈的爭權奪利斗爭中,自感無所作為,終日憂憤,難以自拔。
天安禮定元年(1086)七月十日李秉常死去,終年26歲。謚康靖皇帝,廟號惠宗。廟號惠宗,謚號康靖皇帝,葬獻陵(賀蘭山西北)。
夏崇宗李乾順,1083年出生
1086年,他父親去世,李乾順即位,年僅三歲,由外戚專政。梁氏統(tǒng)治期間,西夏政治腐敗,軍隊衰弱,北宋趁機來攻,夏軍屢戰(zhàn)屢敗,自幼雄才大略的李乾順看到了這一點,于永安二年(1099年)16歲時滅梁氏而親政。
他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前十強。是西夏自景宗以來最有作為的君主、政治家、外交家。
親政后整頓吏治,確定君主集權的體制,結束了累朝出現(xiàn)的外戚貴族專政的局面。并且減少賦稅,注重農(nóng)桑,興修水利,西夏國勢強盛,政治清明,經(jīng)濟發(fā)展。
他愛好漢族文化,傳授漢學,培養(yǎng)官員。外交政策巧妙。趁遼宋日益衰落,李乾順先聯(lián)遼侵宋,奪大片土地;又在遼天祚帝向西夏求救時斷然拒絕,聯(lián)合金朝滅遼、宋,趁機取河西千余里之地。
大德五年農(nóng)歷六月四日(1139年7月1日)去世,在位54年,享年五十六歲。廟號崇宗,謚號圣文皇帝,葬于顯陵。
夏仁宗李仁孝,1124年出生
李仁孝時期是夏國疆域最為廣闊的時期。
西夏立國189年,他跟他父親兩人在位108年。
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九月二十日,李仁孝去世。在位五十五年,享年七十歲,他在西夏皇帝中在位最久,壽命最長。謚圣德皇帝,廟號仁宗。
夏桓宗李純佑,1177出生
夏仁宗長子,西夏第六位皇帝。其母親羅太后和祖母曹賢妃都為漢族。1193年即位,在位13年。桓宗是一位很不錯的守成之主,遵其父附金和宋的外交方針。
皇族子弟“李安全”之父越王李仁友系夏崇宗李乾順之子,仁宗李仁孝之弟。除了地位顯赫外,這位王爺在仁宗朝平定任得敬分國一事中立有大功。1196年他死后,其子李安全上書桓宗,請求繼承父親的爵位。但遭到桓宗的拒絕。于是他懷恨在心,開始韜光養(yǎng)晦,并與桓宗的母親羅太后通奸,試圖借助太后的勢力一手遮天。
公元1206年,李安全在羅太后的支持下發(fā)動政變,廢掉了桓宗,自己登基做了皇帝?;缸诒卉浗蟛痪糜谠撃?月28日暴卒,年僅三十,謚號昭簡皇帝,葬于莊陵。(位于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西約三十公里的賀蘭山腳下)。
夏襄宗李安全,1170年出生
李乾順之孫,越王李仁友之子。
1206年,李安全弒君篡位。李安全在位時期,改變了與依附金的政策,開始依附此時不斷強大起來的蒙古族。他發(fā)動了與金長達十多年的戰(zhàn)爭,使兩個國家被削弱,而且,他統(tǒng)治時期,西夏百姓十分貧困,軍隊非常衰弱,政治腐敗到極點,而李安全自己更加腐敗,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四處怨聲載道。李安全在位6年,被齊王李遵頊廢,同年去世,時年42歲。葬于康陵。
西夏王陵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西約30千米的賀蘭山東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寢,在方圓53平方千米的陵區(qū)內(nèi),分布著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世人譽為“神秘的奇跡”“東方金字塔”。
西夏王陵內(nèi)現(xiàn)存9座帝陵,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獻陵、顯陵、壽陵、莊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左為昭,右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東西兩行。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處三進院落建筑遺址,為陵邑(或宗廟)。東部邊緣有磚瓦窯、石灰窯遺址,為陵區(qū)窯坊。
夏神宗李遵頊,1163年出生
天慶十年(1203年),參加西夏癸亥科科舉考試,被點為狀元?;式ǘ辏?211年),發(fā)動宮廷政變,廢黜襄宗李安全,自立為帝,改元光定。李遵頊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狀元皇帝。李遵頊在位時期,與蒙古、南宋戰(zhàn)爭屢敗。
公元1223年12月,李遵頊在蒙古的威逼下,又在朝內(nèi)反對聲中不得不宣告退位,傳帝位給次子德旺,自稱太上皇。也是西夏唯一的太上皇。
公元1226年5月,正當蒙古軍攻陷西夏河西諸城之際,李遵頊病死,終年64歲,謚號英文皇帝,廟號神宗,葬于今寧夏賀蘭山平羌堡西北。
夏獻宗李德旺,1181年出生
即位時,西夏已是千瘡百孔;獻宗力挽面臨滅亡的西夏,他改變國策為聯(lián)金抗蒙,但為時已晚。蒙古軍大舉進攻西夏,一路陷城克邑,西夏損失慘重。
乾定三年(1225年),成吉思汗從西域返回蒙古,決意徹底消滅西夏。次年(1226年),成即思汗遣使責西夏不派隨從西征并出言不遜之罪。此時,西夏朝廷抗蒙派得勢,駁回蒙使的恐嚇,宣布準備迎戰(zhàn)。遂后,成吉思汗率大軍攻西夏黑水城,駐兵肅州之北,四處抄掠。接著,攻破兀剌海諸城,進兵賀蘭山,另一路蒙古軍自畏兀兒境東進,攻取沙、肅、甘諸州,直逼西涼府(甘肅武威),西夏西涼守軍宋將力屈投降。蒙軍進兵河曲,攻取應理(寧夏中衛(wèi))等縣。
1226年李德旺憂懼而死,時年四十六歲,廟號獻宗,無謚號。
夏末帝李睍(xian)
西夏神宗李遵頊之孫,西夏獻宗李德旺之侄,清平郡王之子。
寶義二年(1227)二月,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大軍,南下渡黃河攻入金積石州,隨后攻破臨洮府及洮、河、西寧三州。其時西夏正處于“春寒,馬饑人瘦,兵不堪戰(zhàn)”境地。李睍忽聽說蒙古軍士有數(shù)萬人患疫病,欲乘機偷襲。后又得報蒙古將耶律楚材用攻破靈州時繳獲的大黃治病,使蒙古軍無恙,夏兵遂不敢出。三月,蒙古軍再次進攻沙州,成吉思汗遣大將忽都鐵木兒先招降州將,州將偽降,宰牛置酒犒勞蒙古軍,暗中設伏兵以待。忽都鐵木兒險些被俘,脫險后率蒙古軍反攻,沙州陷落。
五月,成吉思汗回師隆德(寧夏西吉境),因天氣炎熱,到六盤山避暑。他見西夏已孤立無援,還不出降,就派御帳前首千戶察罕赴中興府向李睍諭降,又一次遭到拒絕。六月,西夏發(fā)生強烈地震,宮室房舍塌毀,瘟疫流行。被困已堅守半年之久的中興府,已是糧盡援絕;軍民因患病無治,已完全喪失抵御和作戰(zhàn)能力。李睍處于山窮水盡,只好攜同夏國的大臣李仲諤、嵬名令公等文官武將們,奉“圖籍”向蒙古軍請降,但提出寬限一個月的請求,“以備貢物,遷民戶”而后親“自來朝謁”。
成吉思汗答應李睍的請求。此時成吉思汗已患重病,駐蹕在清水縣(甘肅清水)西江養(yǎng)病。成吉思汗聞知西夏將獻城投降,于是立下遺囑:他死后暫時秘不發(fā)喪,以等待李睍獻城投降。以免西夏反悔。
寶義二年(1227)七月,成吉思汗死于清水縣行宮,李睍獻城出降,皇室舉族隨蒙古軍晉謁,行至薩里川時都被殺害。
蒙古軍進入中興府后,西夏滅亡。
——《中國歷史·鐵血社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