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亮峰
【摘要】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開展探究性學習的主渠道。然而要將探究性學習真正落到實處,就要求教師精心策劃課堂教學過程。英語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主動地學習去發(fā)現問題或選擇專題,并進行深入探究和推理,從而尋求答案、解決疑問的學習活動,以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為目的。英語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開放的、和諧的、有利于學生個性發(fā)展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與氛圍。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深切體會到按照“通過問題解決來學習”的課堂教學方法安排教學活動,有利于探究性學習的展開。
【關鍵詞】探究性 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120-02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確立目標和方向
課堂是學生接受知識、提高能力、增強素質的主要陣地。課堂上,學生不僅要學會,更要會學。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經常地誘導和啟發(fā)學生改造、重組和重新解釋他們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并且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問,不斷發(fā)現尚未解決的問題。正如袁振國博士指出的那樣,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這就是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它是以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究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注重“存疑”,把問號裝進學生的腦子里,進而讓思想在學生腦袋中產生出來,這樣可以促使學生經常表現出疑惑、驚奇和探究的欲望,使學生處于興奮狀態(tài)和積極的思維中。例如,教師在講授“Wheres the Post Office?”一課時,授課前把一幅圖掛在墻上,并就畫面所涉及的asking the way 和offering help 等知識點對學生加以引導,使學生對所要解決的問題有充分的感知,并在此基礎上明確教學、探究的目標和方向,讓學生對確定的問題進行思索,大膽猜想、假設、預測,思考自己準備用何種方法去進行探究,去設計自己探究的方法、步驟和這樣做的理由。然后,請學生就How? What? Why? Where? When?等問題分組準備,最后 Make up a dialogue. 畫面的非完整性、不確定性給學生豐富的想象空間,有力地促使學生廣泛、靈活地思考,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和應變能力,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研究欲望。
二、由猜想、假設、實踐到自主參與探究
學習過程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嘗試發(fā)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著名科學家李政道先生就提出,最好的閱讀方法是猜讀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讓學生自己在操作、實踐、想象中去探索和發(fā)現規(guī)律,學會學習。在這以步驟中,教師不妨讓學生自由結合成4人小組,就畫面中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景展開聯想,大膽猜測。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聯系所學過的知識共同磋商,探究熱情十分高漲。最后,各小組成員分別表演各種asking the way 和offering help 的表達方式。
三、梳理、歸納、概括理論
中學生學英語時往往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移植到英語表達中去,或把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等同起來,根據本族文化的模式、思維定勢,來理解、思維和表達英語,因而常常產生誤解,造出病句。這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對同一語境進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側面的思考,從其對稱、和諧、簡潔、協調的形式中找到英語語言變化的規(guī)律。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實踐操練,對這一語境有了從感性到理性的初步認識,此時,教師應就學生提出的不同表達方式、各種意見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整理、歸納,使所學的知識條理化、系統(tǒng)化,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鏈,從而使學科內容結構化。在這一步里,宜把涉及到的有關asking the way 和offering help 的主要語言表達進行整理。
四、解決實際問題,鞏固、擴展、創(chuàng)新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實踐、歸納,既獲得了知識,也鍛煉了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靈活地、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使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際,進行“再實踐――再認識”活動。這樣既鞏固和擴展了所學知識,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和欲望。英語中許多情景表達具有相似性,但適用于不同的場合。根據情景間的相似性進行類推,把一個語言點與另一個語言點聯系起來。由此及彼,產生啟發(fā),觸類旁通。這樣使學生對零散的知識進行整合,能有效促進知識的系統(tǒng)化、整體化。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探索真理的習慣和獨立的人格。
探究性教學有助于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促進學生問的協作,克服傳統(tǒng)的以灌輸式教學為主的弊端,教師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知識水平。英語的課堂教學只有把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很好地結合起來,不斷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開拓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才能提高其自身的探究性思維能力,才能逐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
以上教學過程體現了實踐中來,再回到實踐中去的探索途徑,使學生自始至終參與探究,處于動態(tài)學習之中,使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探究性學習理念得到了體現。
參考文獻:
[1]《課堂教學的藝術》.
[2]《給教師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