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斌
柏皇氏是上古時期重要的部族,在文獻中雖有記載,但并不詳盡,所反映的信息不多,但卻為我們認識上古文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柏皇氏與柏姓,聯(lián)系密切,認真研究兩者的關(guān)系,確定柏皇氏的早期活動地,對于中華柏姓尋根,據(jù)有重要的意義。
上古時期,雖然十分遙遠,但文獻卻保留了一定的早期信息,也讓我們窺探到上古部族的影子?!肚f子·胠篋篇》提到上古有“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nóng)氏”①,共12氏,又稱十二古帝?!肚f子》所記,為后世文獻所傳承,而且還有不斷的更新。從目前所見,柏皇氏的材料有些方面值得關(guān)注。
史料上對上古“古帝”譜系多有所載。除《莊子》所列為12氏外,《漢書·古今人表》所列為“上中仁人”者,有女媧氏、共工氏、容成氏、大廷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沌渾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亡懷氏、東扈氏、帝鴻氏,②如加上伏羲氏,共20氏,所記“古帝”譜系,最為完整。《史記索隱》卷三十,也記載有五龍氏、燧人氏、大庭氏、柏皇氏等17氏,③柏皇氏排第四。《史記·補三皇本紀》④所記與之相同?!锻ㄖ尽肪硪?,則在女媧氏之后,又列出大庭氏、柏皇氏等13氏。⑤《金樓子》卷一,則列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等共16氏。⑥《皇王大紀》卷一,則收錄有上古世系,驪連氏、栗陸氏、中央氏、柏皇氏等共13氏。⑦《初學(xué)記》卷九,在女媧氏之后,有大庭氏、柏皇氏等13氏,⑧連同共工氏、女媧氏,共15氏?!秲愿敗肪硪?,也采15氏之說,⑨女媧氏、大庭氏、柏皇氏,位列前茅?!端囄念惥邸肪硎?,僅提到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軒轅氏、尊盧氏、伏羲氏。⑩《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在女媧氏之下,共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等15氏。[11]《古微書》卷十三,柏皇氏為第一氏,其后有中央氏、大庭氏、栗陸氏、昆連氏等共15氏。[12]《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卷一,從柏皇氏開始,歷中央氏、大庭氏、栗陸氏等共14氏,[13]反映了二者間,還是有不同記載的。
以上史料,雖然多系晚出,但從史料傳承看有兩點值得關(guān)注:一是在若干“古帝”中,相關(guān)譜系,有的多達20氏,有的則為13氏,如加上伏羲、女媧也達到15氏,其排序多有不同,不過從伏羲開始,到無懷氏結(jié)束,則是沒有疑義的。二是柏皇氏一般排列比較靠前。如從伏羲、女媧,到大庭、柏皇,也就是說,柏皇氏多排列在第4位,甚至有的文獻把柏皇氏排在伏羲氏、女媧氏之后。
柏皇氏與伏羲氏是有關(guān)系的?!冻鯇W(xué)記》卷九,“柏皇氏”“無懷氏,凡十五世,皆襲庖犠之號”[14]?!秲愿敗肪硪唬邢嗤挠涊d[15]?!独[史》卷三,也講到這些上古氏族,“皆襲庖犠之號”[16]?!锻ㄖ尽肪硪?,則講到“凡十五君,皆襲庖羲之號”[17]。這里的差別“十五世”和“十五君”,我理解,這里的十五個氏族中的某一代或若干代氏族首領(lǐng),在某一個特定時期,異常突顯,為后人所記,“世”講的應(yīng)該同“氏”?!痘释醮蠹o》卷一,“凡十三氏,皆祖包犠氏”[18]?!稄m州四部稿》卷一百六十四,柏皇氏等,“凡十五氏,皆世襲庖犠號”[19]。這里的“庖犠(羲)”,應(yīng)該是太昊,其余的十五個氏族首領(lǐng),也在一定時期襲用庖犠的名號?!短接[》卷七十八,柏皇氏等,“凡十五代,皆襲庖羲之號”[20]。《稗編》卷二十二,柏皇氏等,“凡十五代,皆襲伏犠之號”[21]?!蹲x禮志疑》卷六,柏皇氏等,“凡十五代皆襲伏羲之號”[22]。這里的“伏羲”,又可稱之為“伏犠”“庖羲”“庖犠”“包犠”。
無論是“代”“世”“氏”“君”,講的都是這15個氏族的某代首領(lǐng),襲用“伏羲”的名號,并以伏羲的名義行使原始公權(quán)力?!妒酚洝に麟[》《史記·補三皇本紀》《讀禮志疑》均有皆襲“伏羲(庖犠)之號”,而這種說法來自于《帝王世紀》,反映了這種看法已得到正規(guī)文獻的傳承。
柏皇氏,作為上古氏族或氏族首領(lǐng),雖然在他們最有影響時期,承襲伏羲之號,在文獻中,也有專門的叫法?!锻ㄖ尽肪矶唬按笸ナ侠^女媧為天子,其后皆相繼為之”[23]?!短接[》卷七十六,柏皇氏“此古之王者也”[24]。《歷代建元考》也講到柏皇“凡十有五氏,相繼為天子”[25]。但,《通志》卷一,“女媧氏,天子也。自大庭之后十三氏,皆臣于伏羲,諸家以為天子臣”[26]。這里的認識,與前述文獻中柏皇為“天子”“王”者,顯然是不一樣的。《小學(xué)紺珠》卷五,則直接將柏皇氏稱之為“古帝王”反映了歷代學(xué)人,以后世的“天子”“帝王”來看待上古的氏族首領(lǐng),從襲“伏羲之號”的角度看,這些氏族首領(lǐng),在特定時期有一定的“天下共主”的地位,但以“天子臣”來表述他們的地位,顯然是不太準確的,或另有情況。
關(guān)于柏皇氏所處的時代,《山西通志》卷二百二十八,“禪通十八姓,倉頡氏一世,柏皇氏二十世,中央氏四世,大庭氏五氏、栗陸氏五氏、昆連氏十一世、軒轅氏三世、赫胥氏一世、葛天氏四世、尊盧氏五世、祝融氏三世、昊英氏九世、有巢氏七世、朱襄氏三世、陰康氏二世、無懷氏六世、伏羲氏二世、神農(nóng)氏三世,總八十八世”[28]。這里所講的“世”可以理解,在上古時期這些氏族承襲“伏羲之號”的時間,所有十五個氏族,在上古的伏羲時代是并行存在的,只是在特定的時期成為“天下共主”,柏皇氏達到20世,反映柏皇氏承襲“伏羲之號”,而為“天下共主”的時間最長,也可能因為如此,在十五氏中,能與羲皇稱之為皇者,也就柏皇氏了。
至于伏羲時代的時間,《佛祖歷代通載》卷二,以為這“一十五代”的古天子,“通一萬七千七百八十七年,經(jīng)史不載”[29]?!锻ㄖ尽肪硪?,“或言自伏羲至無懷氏二百六十年;自女媧至無懷,凡十五君襲庖羲之號千一百五十年”。在其文中又有小字,“或云,自伏羲至無懷,五萬七千七百八十二年;自女媧至無懷,一萬七千七百八十七年”。[30]但是,《通志》卷二十一,“自伏羲至無懷凡十五世,共一千二百六十年”[31]。《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卷一,也采納了1260年的說法。以上這些說法相差極大,看似矛盾,實際上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整個伏羲時代,真正能承襲伏羲名號者,如果是88世的話,1260年也絕對不算多,但是伏羲時代是一個較長的歷史階段,我以為17787年的說法,似乎更接近實際。57782年的說法,較之實際長了點,伏羲時代在二萬年左右,更有可能性。
柏皇氏與上古古氏族,所處的時代,有共同的特征。《莊子·胠篋篇》所云:“當是時也,民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盵32]《太平御覽》卷七十六,也有相同的一段文字,“當是時也,民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時,則至治也已”[33]?!端囄念惥邸贰队Y鑒類函》等文獻,也都記有同類文字。[34]反映了在伏羲時代,所具有的純樸、安寧、祥和、快樂,這是一幅原始初創(chuàng)的美的畫卷,也是人類在進入第一個文化高峰時的悠美畫卷,亦并成為后世士人向往的幸福境界。
柏皇氏正是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里?!睹杉肪硪?,“柏皇氏,姓柏名芝,即皇柏也,柏一作伯”[35]。文獻中最早留在人們記憶中的柏皇氏首領(lǐng)叫柏芝,柏作伯,除了同音字互換外,還有可能說明是部族首領(lǐng),而以“伯”名之。柏皇氏“乃以柏樹為圖騰崇拜,亦即神社。如三苗族崇拜楓木,傜人崇拜柚木那樣,故稱柏皇氏‘以木紀德’。柏樹為溫帶和亞熱帶樹種,廣泛分布于南嶺以北和陰山、燕山以南地帶,是我國故有的樹種,所以被稱為柏樹,即因其材質(zhì)優(yōu)良,用途很廣,為木中之首。猶人中之伯和部落,諸侯之伯主那樣,故稱為柏?;蛞虬鼗适暇佑诰薨刂?,這株巨柏被柏人尊為柏中之皇,神樹之祖故而得名”[36]。關(guān)于柏皇氏的事跡,早期文獻中僅留其名,而絕少提及?!豆盼肪硎鞍鼗适?,是為皇伯,登出博桑日之陽,駕六龍而上下,以木紀德”[37]。前述文獻中,有“天子臣”的說法,我以為在伏羲氏當政時,柏皇氏首領(lǐng)是以伏羲助手的身份出現(xiàn)的。《全史日至源流》卷首下,“太昊以龍紀官,朱襄為飛龍氏、昊英為潛龍氏、大庭為居龍氏、渾敦為降龍氏、陰康為土龍氏、栗陸為水龍氏。又稱,共工為上相、柏皇為下相。朱襄、昊英常居左右,栗陸居北,赫胥居南,昆連居西,葛天居?xùn)|,陰康居下,分理宇內(nèi)。是十五氏中,自中央、尊盧、有巢、無懷四氏外,余皆太昊之臣,內(nèi)外分職,共理天下者也”[38]。以上這段文字,雖然析出晚近文獻,但也形象地提供了古人對伏羲時代治理格局的認識,柏皇氏為“下相”,而且還“駕六龍”,結(jié)合其號伏羲之號“二十世”等文字分析,柏皇氏在伏羲時代地位重要,這與其有別于其他氏,而以“皇”稱之的地位是相符的?!队Y治通鑒綱目前編》卷首,柏皇氏“其治世也,為而不有,應(yīng)而不永,居于皇人之山”[39]。反映了柏皇氏較高的治世理念與作為,“為而不有”“應(yīng)而不永”,這樣的治世作風,只講奉獻不講收獲,不講索取,具有很高的道德品質(zhì),所以才成為十五氏中,專門稱“皇”的氏族,而這種以德作為作人的評判標準的思想,最早的范例應(yīng)該就是柏皇氏了。
關(guān)于柏姓的起源,《風俗通義·佚文》有,柏氏“柏皇氏之后。又柏亮父為顓頊師,柏招(為)帝嚳師,柏冏為周太仆。柏國在汝南西平縣,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漢有柏始昌、柏英,為大鴻臚”[40]。《元和姓纂》卷十,“《風俗通》:柏皇氏之后。又,柏亮父為顓頊師,柏招為帝嚳師,柏同為周太仆左丞。柏國,在汝南西平縣,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漢有柏英,為大鴻臚;秦大將軍柏直;晉武帝柏夫人,生趙王倫”[41]。這里還收錄有柏堂的郡望,為濟陰、魏郡、蜀郡?!锻ㄖ尽返诙厥稀白泳?。《風俗通》:柏皇氏之裔。又,柏亮父顓頊師,柏招帝嚳師,柏景為周太仆。柏國,在今蔡州西平縣,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漢有柏英,為大鴻臚;魏大將軍柏直;晉宣帝柏夫人,生趙王倫”[42]?!堵肥贰肪砹?,也有類似記載,“有柏氏,《風俗通》云:柏皇氏后。柏常為皇(黃)帝地官,柏亮又為顓畜(頊)師,柏昭為帝嚳師;堯治天下,有柏成子皋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禹,柏成子皋辭為諸侯而耕。逮周之世,有柏冏為太仆正”[43]。
從以上文獻分析,柏姓的主要來源,一為“柏皇氏”,其說法依據(jù)《風俗通義》,時間較早,而且得到后世多數(shù)文獻的認可。柏皇氏,不但為古老的氏族,而且在其后多有以柏為姓的名人,除柏芝為最早的柏姓名人,亦可稱之為柏姓始祖外,黃帝時的柏常、顓頊時的柏亮父、帝嚳時的柏招(昭)、堯時的柏成、柏皋、周時柏同,可以說在上古時代有名人,而且名人體系如此完整者,在其他姓氏中所不見。二是柏國,即以國為氏?!讹L俗通義》《元和姓纂》《通志》《路史》,均持這種觀點,而且將柏皇氏之后與以國為氏并列?!妒辣尽穭t將柏國列為“嬴姓國”,嬴姓為黃帝族裔,與為風姓的伏羲族裔,并不屬于一個文化系統(tǒng)。不過,柏皇氏與黃帝及其族裔的關(guān)系極為密切,所謂嬴姓,應(yīng)是柏皇氏與黃帝族裔長期交流的結(jié)果,從本質(zhì)上講柏國宗室,即柏子,還是柏皇氏族裔?!蹲髠鳌べ夜迥辍?“楚斗榖于菟滅弦,弦子奔黃。于是江、黃、道、柏方睦于齊,皆弦姻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設(shè)備,故亡。”[44]柏國所處,于楚、齊爭霸中原的夾縫中,因此生存不易。據(jù)研究,柏國有可能約在公元前642—公元前626年之際,即魯僖公十八年至魯文公元年間,被楚成王所滅。[45]三是晉伯宗伯州犂之后?!都本推肪硪唬肮诺塾邪鼗适?,其后稱柏氏。一曰晉伯宗伯州犂之后,古通用字,柏與伯同,故為柏氏”[46]?!渡轿魍ㄖ尽肪砹?,“柏氏,李翱《柏良神道碑》:柏氏系自有周叔虞封晉,其支子有受邑于伯,為采地者,因以為姓。生世生宗,宗以直顯;景公、厲公之時三卻惡宗,共潛殺之,其客畢陽,以其子州犂奔楚,于是改伯為柏,及漢有鴻者,由議郎為魏郡守,子孫家焉”[47]。在這里所講春秋時晉國的宗伯,以伯為氏,柏、伯通為柏氏,也可以作為柏姓的一支來源,但從譜系上,相關(guān)的線索較少。但在《李文公集》卷十三中,也收錄有唐代李翱所撰寫的《唐故特進,左領(lǐng)軍衛(wèi)上將軍兼御史大夫,平原郡王,贈司空柏公神道碑》,其墓主為晉叔虞的支子,以伯為采地,而以邑為時(食?)。[48]漢時魏郡開始成為柏姓郡望,墓主為柏良器,為魏郡柏氏的代表,反映了姬姓柏氏,直到唐代,還有明顯的族系,但總來說,柏姓,在以上三支交融后,成為中華姓氏中,歷史極為悠久的姓氏。
關(guān)于柏姓的起源,袁義達先生認為,有風姓的柏皇氏,己姓的柏國為氏和姬姓晉國舊貴族之后以地為氏三說。[49]他的另一成果中,也提到柏子國,系自己姓,一說出自嬴姓。[50]但是,在《風俗通義》《元和姓纂》《通志》《路史》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書中,均是在提到柏氏為柏皇氏之后,直接說“柏國在西平”,[51]而后者以國為氏的說法。也就是說柏氏為柏皇氏之后,其后裔受封在柏子國,后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急就篇》卷一,“古帝有柏皇氏,其后為柏氏焉;一曰晉伯宗、伯州犂之后,古通用字柏與伯同,故為柏氏”[52]?!堵肥贰肪砹?,直接講“柏皇氏姓柏名芝”,“其后有柏,為柏氏”。在注字中強調(diào),這個柏“今蔡州西平縣古柏國,春秋時柏子之封”。[53]我以為,柏氏的主支源頭為柏皇氏,柏國亦為柏皇氏后裔所封,因其族眾在黃帝族裔的政權(quán)中長期任職,而訛傳為黃帝嬴姓之國,至于晉國伯州犂,屬于黃帝姬姓之后,在柏氏的來源中僅為支族,所以柏姓的主要源頭是柏皇氏,始祖為柏芝,這是沒有疑義的。
柏姓為柏皇氏之后,柏國又是由柏皇氏后裔受封之處,文獻中談到柏國地點,都以為在西平?!讹L俗通義》《元和姓纂》《急就篇》,講在“汝南西平縣”[54];《通志》講在“蔡州西平縣”[55]。實際上所指西平在歷史上曾隸屬于汝南郡和蔡州,但萬變不離其宗,西平是關(guān)鍵?!稘h書·地理志》在汝南郡西平縣,有應(yīng)劭注云:“故柏子國也,今柏亭是?!盵56]《左傳》杜預(yù)注:“柏,國名,汝南西平縣有柏亭?!盵57]《后漢書·郡國志》在汝南郡條下有,“西平,有鐵、有柏亭,故柏國”[58]。又,《水經(jīng)注·潕水》:潕水“又東過西平縣北??h,故柏國也?!洞呵镒髠鳌匪^江、黃、道、柏,方睦于齊也。漢曰:西平”[59]?!对涂たh圖志》卷九,西平縣“春秋時柏國也”[60]。《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三,“柏國,在汝南西平縣柏亭,今蔡州西平縣”[61]?!秲愿敗肪矶偃?,“柏國,汝南西平縣柏亭”[62]。清人顧棟高在《春秋大事表》中,也講到“柏國,在西平縣西,有柏亭”[63]?!睹饕唤y(tǒng)志》卷三十一,還記有“柏亭橋”,“在西平縣治西”。[64]《清一統(tǒng)志》卷一百六十八,柏亭“在西平縣西,故柏子國”[65]?!逗幽贤ㄖ尽肪戆?、卷五十二,均有柏亭橋、柏亭的相同文字記載。[66]陳槃依據(jù)《一統(tǒng)志》也認為,“柏亭在汝寧府西平縣西”[67]。所以,西平有柏亭和柏亭橋,柏亭也成為柏皇氏、柏國的象征。1934年《西平縣志》在卷一“輿地志”中,開篇第一句話,“西平縣為柏皇氏遺族徙居地”。又講,“春秋時,為柏子國”,“杜預(yù)注:柏,國名。汝南西平縣有柏亭”。卷六“古跡篇”專記有“柏亭”,“在縣西南”,“按今縣西門外里許,玄武廟為其故址。卷十三,“封建篇”,首列柏皇氏和柏國,反映了柏皇氏、柏國在西平地方的認同。[68]
因此,柏皇氏、柏國、西平關(guān)系密切,換言之,西平為中華柏姓祖根地,雖然目前柏亭損毀無存,張宗杰等人在出山鎮(zhèn)“老龍頭”的調(diào)查,尤其是當?shù)乩先嘶貞浽诤訛掣浇纬傻耐翂V,為柏皇氏的陵寢所在,并有相關(guān)的傳說廣泛流傳,[69]加之文獻中柏皇氏“駕六龍”與當?shù)厮Q的“老龍頭”,不謀而合,因此在當?shù)亟ㄔO(shè)柏皇氏的紀念設(shè)施,是有一定道理的。
注釋
①[32]崔大華:《莊子歧解》,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30頁。②班固撰:《漢書》卷二十,中華書局,1999年,第740—741頁。③司馬貞:《史記索隱》卷三十,光緒十九年廣雅書局??瘫尽"芩抉R貞:《史記·補三皇本紀》,商務(wù)印書館,1930 年。⑤[17][26][30]鄭樵:《通志》卷一,《三皇紀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 31、31、31、31—32頁。⑥蕭繹,許逸民校箋:《金樓子校箋》上冊,卷一,《興王篇一》,中華書局,2011年,第27頁。⑦[18]胡宏:《皇王大紀》卷一,《五帝紀》,四庫全書本。⑧[14]徐堅:《初學(xué)記》第1冊,卷九,《帝王部》,中華書局,1962年,第196頁。⑨[15]王欽若編:《冊府元龜》第1冊,卷一,《帝王部》《帝系》,中華書局,1960年,第3頁。⑩[34]歐陽詢:《藝文類聚》卷第十一,《帝王部一》,中華書局,1965年,第198、200頁。[11][20]李昉:《太平御覽》第1冊,卷七八,《皇王部三》,中華書局,1960年,第365頁。[12]孫瑴:《古微書》卷十三,山東友誼出版社,1990年,第291頁。[13]《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卷一,光緒二十七年慎記書莊石印本。[16]馬骕纂,劉曉東等點校:《繹史》第一冊,齊魯書社,2001年,第20頁。[19]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六十四,《說部》《宛委余編九》,四庫全書本。[21]唐順之:《稗編》卷二十二,四庫全書本。[22]陸隴其:《讀禮志疑》卷六,中華書局,1985年,第49頁。[23][31]鄭樵:《通志》卷二十一,《年譜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05頁。[24][33]李昉:《太平御覽》第 1冊,卷七六,《皇王部一》《敘皇王上》,中華書局,1960年,第356、357頁。[25]鐘洲映:《歷代建元考》第一冊前編,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27]王應(yīng)麟:《小學(xué)紺珠》,中華書局,1987年,第110頁。[28]覺羅石麟修,儲大文纂:《山西通志》卷二百二十八,《雜志一》,四庫全書本。[29]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77冊,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年,第19頁。[35]陳士元:《名疑集》卷一,中華書局,1991年,第1頁。[36]何光岳:《中原古國源流史》,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0頁。[37]孫瑴:《古微書》卷十三,山東友誼出版社,1990年,第 291頁。[38]許伯政:《全史日至源流》卷首下,四庫全書本。[39]宋犖:《御批資治通鑒綱目前編》卷首,《五帝紀》,康熙四十九年揚州詩局刻本。[40]應(yīng)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下冊,中華書局,2010年,第556頁。[41]林寶著,孫星衍、洪瑩校:《元和姓纂》卷十,嘉慶七年金陵書局版。[42]鄭樵:《通志》卷二十六,《氏族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 453 頁。[43][53]羅泌:《路史》前紀,卷六,酉山堂藏板。[44][57]上海人民出版社編:《春秋左傳集解》第一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54頁。[45]何浩:《楚滅國考》,武漢出版社,1989年,第11頁。[46][52]史游撰,顏師古注:《急就篇》卷一,中華書局,1985年,第67頁。[47]覺羅石麟修,儲大文纂:《山西通志》卷六十四,《氏族一》,四庫全書本。[48]李翱:《李文公集》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65頁。[49]袁義達主編:《中國姓氏·三百大姓》,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第85頁。[50]袁義達、邱家儒:《中國姓氏大辭典》,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17頁。[51]應(yīng)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下冊,中華書局,2010年,第556頁;林寶著,孫星衍、洪瑩校:《元和姓纂》卷十,嘉慶七年金陵書局版;鄭樵:《通志》卷二十六,《氏族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53頁;羅泌:《路史》前紀,卷六,酉山堂藏板;章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卷五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747頁。[54]應(yīng)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下冊,中華書局,2010年,第556頁;林寶著,孫星衍、洪瑩校:《元和姓纂》卷十,嘉慶七年金陵書局版;史游撰,顏師古注:《急就篇》卷一,中華書局,1985年,第67頁。[55]鄭樵:《通志二十略》上冊,《氏族略第二》,中華書局,1995,第67頁。[56]班固撰,《漢書》卷十八上,中華書局,1999年,第1258頁。[58]范曄撰,《后漢書》志第二十,《郡國二》,中華書局,1999年,第2331頁。[59]酈道元著;譚屬春,陳愛平點校:《水經(jīng)注》,岳麓書社,1995年,第 471頁。[60]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上冊,卷九,《河南道五》,中華書局,1983年,第239頁。[61]馬端臨:《文獻通考》(下冊),卷二百六十三,《封建四》,中華書局,1986年,第2085頁。[62]王欽若編:《冊府元龜》第1冊,卷二三五,《列國君部》《建國》,中華書局,1960年,第2791頁。[63]顧棟高輯,吳樹平、李解民點校:《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國地形犬牙相錯表卷六之上,中華書局,1993年,第620頁。[64]《明一統(tǒng)志》卷三十一,四庫全書本。[65]《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百六十八,四庫全書本。[66]《河南通志》卷八、卷五十二,四庫全書本。[67]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撰異》(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7頁。[68]陳銘鑒纂,李毓藻修:《西平縣志》卷一,《輿地志·疆域篇上·歷代疆域》;卷六,《輿地志·古跡篇·古跡》;卷十三,《文獻志·封建篇》,成文出版社,1934 年刊本,第 73、276、413 頁。[69]張宗杰:《古柏子國——柏皇氏的起源與傳說》,《黃河文化》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