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紅
(黑龍江省蘿北縣軍川農場醫(yī)院,黑龍江 鶴崗 154244)
心理護理干預對肺心病患者抑郁的影響分析
張凱紅
(黑龍江省蘿北縣軍川農場醫(yī)院,黑龍江 鶴崗 154244)
目的探析心理護理干預對肺心病患者抑郁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肺心病患者5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結果護理前觀察組和對照組肺心病患者HAMD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HAMD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且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肺心病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緩解期抑郁癥狀,且可提高護理滿意率。
心理護理干預;肺心?。灰钟?/p>
肺心病全稱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該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肺動脈、支氣管等慢性病變所致,是老年人群體中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常伴有窒息的主觀感覺,對患者的心理會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從而引發(fā)焦慮、抑郁等心理[1]。本文研究將心理護理干預應用于肺心病患者,觀察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肺心病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表現(xiàn)為明顯的肺功能和心功能不全癥狀,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參與本次試驗,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52~83歲,平均年齡(67.24±3.26)歲,病程2~12年,平均病程(7.15±1.15)年。觀察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53~83歲,平均年齡(67.87±3.91)歲,病程3~12年,平均病程(7.93±1.86)年。兩組患者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包括病房環(huán)境優(yōu)化、飲食干預、生命體征監(jiān)測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分析患者不良情緒的來源,肺心病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大多來自于疾病本身、家庭支持以及社會影響等,肺心病會給患者帶來喘憋及瀕死感,容易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恐懼、抑郁等不良心理,護理人員應針對此情況與患者盡可能多地進行交流,獲取患者的信任,同時鼓勵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探視及陪護,讓患者能夠感受到來自于家庭的溫暖,鼓勵患者在病房內進行適量的活動,增加與家屬、病友等的交流,減少患者孤獨感。
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的心理疏導,通過與患者的交流中,發(fā)掘患者的業(yè)余愛好,根據患者的業(yè)余愛好,盡可能滿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情緒得到宣泄,增強患者對美好事物的向往。
減輕患者的角色強化主觀意識,囑咐患者進行適當的自我護理,減少患者對周圍事物和人的依賴性,增強患者面對疾病的信心[2]。
1.3 觀察指標
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對兩組肺心病患者護理前后的抑郁情況進行對比。當評分>35分時,表示存在嚴重抑郁;當評分>20分時,表示存在輕度或中度抑郁;當評分<8分時,表示不存在抑郁癥狀。并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肺心病患者經過護理后,滿意24例,不滿意1例,滿意率為96.00%,對照組患者滿意17例,不滿意8例,滿意率為68.00%,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護理前兩組肺心病患者的HAMD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護理后,兩組患者均有明顯改善,其中觀察組患者改善更為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HAMD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HAMD評分比較(±s,分)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20.47±3.16 8.27±4.39對照組 19.94±3.35 16.77±3.49
肺心病對人類的健康具有嚴重的危害,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呼吸道疾病,該疾病發(fā)病人群主要集中于中老年群體,據研究顯示,進入冬季后,醫(yī)院入住的患者有50%~60%為中老年肺心病患者[3]。肺心病具有病程長且治療后預后差等特點,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功能障礙,因此肺心病患者容易因各種因素引發(fā)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4]。
針對肺心病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況,采取心理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維持患者的身心健康,在心理護理干預中,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在對患者的護理中,增加與患者的交流,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了解,并配合親切的態(tài)度和嫻熟的護理技術,是獲取患者信任、促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的關鍵。其次,在護理中對患者高度負責,以患者為中心,處處為患者著想,能夠使護理措施循序漸進地實施,從而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5]。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和對照組肺心病患者分別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其中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護理,而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加以心理護理,將兩組患者護理前后HAMD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數據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且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肺心病患者的護理中,加以心理護理可有效緩解其抑郁癥狀,提高護理滿意率,適合臨床推廣。
[1] 阿爾孜姑麗·阿不都熱西提.心理護理干預對肺心病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25):301.
[2] 呂勝琴,左曉蓉.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分析及心理干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9):1101-1102.
[3] 孫應紅.心理干預對肺心病患者心理狀況及心功能的影響[J].醫(yī)學信息(下旬刊),2013,26(12):288-289.
[4] 楊艷萍.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分析及心理干預[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2,11(4):33.
[5] 陳 玉.心理干預對肺心病患者護理的運用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4):172-172.
本文編輯:吳玲麗
R473.5
B
ISSN.2095-6681.2015.031.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