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畫的不是“鳥“,而是“籠子”。意識到這一點的一瞬間,織繪覺得仿佛有一陣狂風席卷而來,吹得她渾身直冒雞皮疙瘩,從腳底蔓延到整個身體。
一九二五年,巴勃羅·畢加索四十四歲。從他九十一歲的人生來看,這時正處于其畫家生涯的中期階段??椑L相當喜歡這個時期的畢加索。超現(xiàn)實主義運動興起,新藝術思想和創(chuàng)新性藝術表達的發(fā)現(xiàn)一定讓畢加索非常雀躍。
是創(chuàng)造新的藝術,還是徹底摧毀藝術?瘋狂涌起的前衛(wèi)藝術浪潮并沒有沾濕他的衣襟,因為他本人就是掀起這股浪潮的始作俑者。
站在一九二五年、巴勃羅·畢加索的作品《鳥籠》(The Bird Cage)附近,織繪一如既往地關注著作品和周邊環(huán)境。這是真繪送給外婆的禮物——那張明信片的原畫,此時看著它,織繪倏然想到和往常截然不同的東西。
這只鳥,會不會并不在鳥籠里呢?
空蕩蕩的鳥籠放在桌子上,這只鳥不過是恰巧飛到了窗前,但從這邊看卻給人鳥在鳥籠里的錯覺。
之前佇立在這個展廳時,織繪都會覺得這只小鳥看起來好痛苦,一直做無謂的掙扎。明明窗戶外面就是湛藍廣闊的天空,鳥兒欲飛卻飛不得,那該是多么的煎熬。在希特勒以獨裁者身份登臺,歐洲大陸籠罩在法西斯主義恐怖陰影的時代里,畢加索是試圖通過描繪囚籠中的小鳥來暗示對自由的渴望吧??椑L面對這幅畫時總會過于沉醉,有時候甚至想把籠子打開,釋放小鳥,釋放出這只被偉大的畫家關起來的、永遠待在籠子里的小鳥。
雖說是偶然,但真繪特意選擇這張畫,還是讓織繪有些痛苦。那孩子是不是覺得自己就像無法飛向天空的、被囚禁的小鳥呢?不,不是這樣的,那孩子應該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有翅膀。有翅膀,卻再也飛不起來了——那不是我嗎?
飛不起來了。面對這個被女兒狠狠摔在眼前的事實,織繪感到異常痛苦。
然而,這也無意間帶來了新“視點”——從窗外飛來的小鳥恰好停在窗邊,看起來像在桌子上的籠子里——這一新發(fā)現(xiàn)讓織繪暗暗亢奮起來。
沒錯,再仔細斟酌一下畫作的題名也會發(fā)現(xiàn)有蹊蹺。不是《籠子里的鳥》,而是《鳥籠》。畢加索畫的不是“鳥”,而是“籠子”。意識到這一點的一瞬間,織繪覺得仿佛有一陣狂風席卷而來,吹得她渾身冒雞皮疙瘩,從腳底蔓延到整個身體。織繪不自覺地握緊垂在腿前的兩只手。
名畫有時就會這樣,給人生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fā),這也是名畫之所以為名畫的緣由。不僅要在構圖、色彩、平衡、技巧上出類拔萃,還要有時代性、投注于繪畫對象的深刻感情、靈感、強勁的筆力,以及無法言表,卻讓人心癢難耐的感覺。畫中是否有能奪走觀眾心神的決定性因素,“眼”、“手”、“心”三者是否合一,這是名畫成為名畫的決定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