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zhèn)江市位于江蘇省南部,地處黃金十字水道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居長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北攬長江,西接南京,南與常州、無錫、蘇州串聯(lián),構(gòu)成蘇南經(jīng)濟板塊,處于上海經(jīng)濟圈走廊,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優(yōu)秀旅游城市。
鎮(zhèn)江,“一水橫陳,連岡三面,做出爭雄勢”,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形成了“城市山林”、“真山真水”的獨特風貌。鎮(zhèn)江扼南北要沖,得山水之勝,鐘靈毓秀,是一座底蘊深厚、人文薈萃的“山水花園城市”。鎮(zhèn)江有3000多年有文字記載的悠久歷史,是吳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不僅是“甘露寺劉備招親”、“白娘子水漫金山”等傳說的發(fā)源地,也是《文心雕龍》《昭明文選》《夢溪筆談》等巨著的誕生地?!昂翁幫裰?,滿眼風光北固樓”“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等歷代文人墨客在鎮(zhèn)江留下的名篇佳句,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鎮(zhèn)江,一城山水,一城詩歌。尤其是“滾滾長江東逝水”“運河上搖曳的槳聲”,一定會澆灌出詩人的創(chuàng)作靈感。讓思緒穿越歷史的時空,游離在墨香文字的意境之外,我們依稀間看到了詩人吟詩作詞時的飄逸灑脫,還有那“波光瀲滟”的景色,又仿佛聽到了“小橋流水”發(fā)出的潺潺之音!
一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首《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是南宋大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此詞通過對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頌,表達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樣金戈鐵馬、收拾舊山河、為國效力的壯烈情懷,飽含著濃濃的愛國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報國無門的無限感慨,蘊含著對茍且偷安、毫無振作之氣的南宋朝廷的憤懣之情。
辛棄疾在1203年(宋寧宗嘉泰三年)6月末被起用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陽春三月,又被改派到鎮(zhèn)江去做知府。鎮(zhèn)江,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yè)之地,此時成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每當他登臨京口(鎮(zhèn)江)北固亭時,就會觸景生情,不勝感慨系之、形諸吟詠。這首壯懷激烈的豪放詞,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首《泊船瓜洲》,是北宋詩人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絕句。其中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所傳誦。詩中“綠”字,將無形的春風化為鮮明的形象,極其傳神。而詩中的“京口”,就是長江南岸的鎮(zhèn)江,對岸則是江北的揚州。
1068年 4月,朗月之下,王安石望著長江之水,心潮澎湃。從字面上看,該詩流露著對故鄉(xiāng)(南京)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愿望,其實在字里行間也暗寓著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欲望。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間杜秋者,不勞朱粉施。
這首《杜秋娘詩》,是長篇五言古詩,作于公元833年春天,作者杜牧?xí)r年31歲。其時,正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幕中,奉沈之命至揚州公干,經(jīng)過鎮(zhèn)江(即序中所說的“金陵”,唐代鎮(zhèn)江為潤州,又叫金陵),見到年老色衰而孤苦無助的杜秋,傾聽其訴說平生,“感其窮且老”,于是寫下了這首詩。作者懷著深切的同情心,敘述了杜秋一生的坎坷不幸,刻畫了一位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借此抒發(fā)了世事滄桑、人生無常的感嘆,并曲折地透露出對當時政治的強烈不滿。
在山清水秀的鎮(zhèn)江,有一位女子天生麗質(zhì),她“施朱則太赤,傅粉則太白”(宋玉語),她就是杜秋。杜牧由此刻畫出了一個美貌少女的形象,也是對鎮(zhèn)江“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詮解。
鎮(zhèn)江的山水,真的讓杜牧“醉”了,讓他不惜筆墨,還寫下多篇佳作,其中的兩首詩,有對鎮(zhèn)江的“美景”的精彩描繪。
先看其《潤州二首》之一:
句吳亭東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
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
再看其《寄題甘露寺北軒》:
曾上蓬萊宮里行,北軒欄檻最留情。
孤高堪弄桓伊笛,縹緲宜聞子晉笙。
天接海門秋水色,煙籠隋苑暮鐘聲。
他年會著荷衣去,不向山僧說姓名。
二
或是南來北往、在鎮(zhèn)江渡口候舟過江的過客,或是寄情鎮(zhèn)江山水的文人騷客,或是來鎮(zhèn)江當官經(jīng)商的士紳商賈,或是選擇定居鎮(zhèn)江的名家巨匠,或是登山涉水的旅客……李白、陸游、蘇軾來了,蘇頌、葛洪、米芾來了,陶淵明、王安石、乾隆、林則徐來了……他們或直抒胸臆,或觸景生情,或賦詩解憂,或以詩言志,留下了經(jīng)典的詩篇。其中佳句更是層出不窮,如:“一宿金山頂,微茫水國分?!保ㄌ啤堨铩额}潤州金山寺》) “日輪擘水出,始覺江面寬?!保纤巍り懹巍督鹕接^日出》)“行舟未搖棹,回望隔煙波。”(北宋·司馬光《金山寺》)“地雄吳楚東南會,水接荊揚上下游?!保ㄔ罹S楨《多景樓》)“瓜洲正對西津渡,金山焦山江水中。過客放船忌險阻,何人擊楫問英雄?”(元末明初·王冕《過京口》)……這些名篇佳句,早已成為鎮(zhèn)江的“文化符號”,永遠定格在鎮(zhèn)江的歷史記憶中!
丹陽北固是吳關(guān),畫出樓臺云水間。千言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
當李白第二次來到鎮(zhèn)江時,看到的景色和心中的激情已全然不同。當時正逢安史之亂,永王李璘邀請李白到軍中做幕僚,李白雖然一直寄情山水,但從未忘卻君國和百姓,此刻以為報效國家的機會終于來了,于是在隨軍東巡的途中寫下了這首詩,列為《永王東巡歌》第六首。
李白詩中描繪的鎮(zhèn)江美景被旌旗和烽火點染得轟轟烈烈,而詩人此時心中也正是豪情萬丈。但是,這次行動卻成為李白一生中最大的失誤。試圖與朝廷分庭抗禮的永王李璘很快被朝廷擊潰,李白也因此給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一個污點。然而詩人的詩句仍然名垂青史,而風景也因這詩句而被后人所激賞。
樓臺兩岸水相連,江北江南鏡里天。
蘆管玉簫齊送夜,一聲飛斷月如煙。
——(北宋)沈括《金山》
沈括晚年移居潤州(鎮(zhèn)江),居夢溪園。1095年因病辭世。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學(xué)研究,在眾多學(xué)科領(lǐng)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xué)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夢溪筆談》,內(nèi)容豐富,集前代科學(xué)成就之大成,在世界科技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江南景象,但時近春節(jié),作為他鄉(xiāng)游子,作者也不免發(fā)出了“鄉(xiāng)書何處達”“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感嘆。
月涼風靜夜,歸客泊巖前。
橋響犬遙吠,庭空人散眠。
綠橋低水濫,紅葉半江船。
自有還家計,南湖二畝田。
——(唐)許渾《夜歸丁卯橋村舍》
許渾居鎮(zhèn)江丁卯橋后,十分眷戀那里的清幽環(huán)境,作詩抒懷。許渾是鎮(zhèn)江籍詩人,其“山雨欲來風滿樓”“萬里共嬋娟”等均為傳世名句。 后來“萬里共嬋娟”被蘇軾改成“千里共嬋娟”,“千里”卻比“萬里”更為有名,也算是詩詞中的“趣事”。
長江浩浩西來,水面云山,山上樓臺。
山水相輝,樓臺相映,天與安排。
詩句就、云山動色,酒杯傾、天地忘懷。
醉眼睜開,遙望蓬萊。一半煙遮,一半云埋。
——(元)趙禹珪《折桂令·題金山寺》
這首詞是趙禹珪任鎮(zhèn)江府判時作的,可謂胸襟萬里,氣象斐然,有如仙境。元代散曲作家周德清說“此詞稱賞者眾”。曲子起句寫長江浩渺,氣勢磅礴、視野開闊;接著寫水面上飄浮的“云山”,山上的亭臺樓閣,都倒映在水中,清澄明麗、搖曳生輝。這自然造化的美景令人陶醉,令詩人的酒興詩情齊發(fā)?!霸粕絼由薄疤斓赝鼞选?,表現(xiàn)了作者豪邁的氣概和開闊的胸懷。當他睜開醉眼時,眼前又是另外一番景色:云遮霧障、縹縹緲緲,就像是那傳說中的海上蓬萊仙境一樣。
白羽出揚州,黃旗下石頭。
六雙歸雁落,千里射蛟浮。
河上三軍合,神京一戰(zhàn)收。
祖生多意氣,擊楫正中流。
——(明)顧炎武《京口即事》
顧炎武路過鎮(zhèn)江時,朝廷中堅決抗清的史可法正督師揚州。西晉淪亡之際,志士祖逖誓復(fù)中原,渡江北伐。顧炎武把史可法比作祖逖,并對他寄予厚望,也表達了自己決心為收復(fù)中原而貢獻力量的意愿。
孤城鐵甕四山圍,絕頂高秋坐落暉。
眼見長江趨大海,青天卻似向西飛。
——(清)孔尚任《北固山看大江》
這首詩寫作者在鎮(zhèn)江北固山上看長江東流之狀,構(gòu)思頗為新奇。青天西飛,不過是詩人一剎那間的錯覺,但這錯覺卻真切地表現(xiàn)了詩人當時面對大江頭暈?zāi)垦5母惺?,反襯出長江波瀾壯闊、一瀉千里的迅猛氣勢。
鐵甕樹云涼,山水蒼蒼,金焦如黛碧天長。
嗚咽大江流不住,淘盡興亡。
割據(jù)剩空場,駐馬坡荒,我來憑吊幾神傷。
好句東坡何處是,芳草斜陽。
——(清)徐錫麟《浪淘沙·京口》
徐錫麟加入光復(fù)會,走上反清的革命道路,路過“具有軍事意義、兵家用武之地”的鎮(zhèn)江時,引發(fā)了年輕革命志士“淘盡興亡”的感慨。1906年,他寫下了《出塞》,其中“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的詩句廣為流傳。1907年7月7日,徐錫麟英勇就義。時年35歲。
江樹江云睥睨斜,戍樓吹角又吹笳。
舳艫轉(zhuǎn)粟三千里,燈火沿流一萬家。
北府山川余霸氣,南徐風土雜驚沙。
傷心蔓草斜陽岸,獨對遙天數(shù)落鴉。
——(清)查慎行《京口與韜荒兄》
全詩吊古傷今,借景生情,氣勢恢弘。特別是“舳艫轉(zhuǎn)粟三千里,燈火沿流一萬家”,寫盡了200多年前大運河給鎮(zhèn)江帶來的經(jīng)濟社會繁榮,氣魄宏大、魅力無窮,堪稱是概括鎮(zhèn)江運河繁榮的千古名句。
鎮(zhèn)江的山水,經(jīng)過詩人的筆端,已不僅僅是物質(zhì)的東西,而且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成為中華文學(xué)寶庫中的瑰寶,成為后人學(xué)習(xí)成長中的“記憶”,成為一代又一代人借以“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從而為之動容的意境。
三
“中泠泉”又名“天下第一泉”,原在揚子江心,是萬里長江中獨一無二的泉眼。中泠泉水宛如一條戲水白龍,自池底洶涌而出,“綠如翡翠,濃似瓊漿”,泉水甘洌醇厚,特宜煎茶。唐陸羽品評天下泉水時,中泠泉名列全國第七。唐代名士劉伯芻品嘗了全國各地沏茶的水質(zhì)后,將水分為七等,中泠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為第一等,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一泉”。
南宋文天祥詩云:揚子江心第一泉,南金北來鑄文淵。男兒斬卻樓蘭首,閑品茶經(jīng)拜羽仙。
元朝薩都剌有句:山中有景無多地,天下知名第一泉。
明代唐寅有詩曰:日斜未放滄浪渡,飽酌中泠洗宿心。
康熙皇帝品評中泠泉曰:緩酌中泠泉,曾傳第一泉。如能作霖雨,沾酒遍山行。
鄭板橋中舉人前,曾在鎮(zhèn)江焦山別峰庵讀書。寫下了“楚尾吳頭,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江水烹茶”“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的名句,把青山美景、大江風光都納入詩詞、楹聯(lián)之中。
四
又是一個月圓之夜,月光照在江面上,也仿佛照耀著古往今來的無限時空。
或許就是在這江邊,面對著長江的入???,唐代詩人張若虛寫下了“以孤篇壓倒全唐”的傳世名作《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張若虛是揚州人,故鄉(xiāng)在江北的岸邊,鎮(zhèn)江、揚州是“隔江相望”“同飲長江水”的關(guān)系,這讓詩人對鎮(zhèn)江情有獨鐘。暢游鎮(zhèn)江焦山之后,詩人情不自禁: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順著詩人的視線,暢想古今,我們仿佛看到了這樣一幅畫卷:在水天浩渺、大江奔涌的背景之上,流連于這方山水林澗的歷代先賢與城市山林交相輝映。
五
白蛇(白娘子)思凡下山,與青蛇(小青)同至杭州,與許仙結(jié)為夫婦。金山寺和尚法海以白蛇、青蛇為妖,將許仙囿于金山寺內(nèi)。白娘子為尋回丈夫許仙,于是“水漫金山”。法海終借佛法將白娘子鎮(zhèn)于杭州西湖雷峰塔下。這就是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白蛇傳》。
2011年4月23日,汪國真應(yīng)邀至鎮(zhèn)江圖書館“文心講堂”講學(xué)。會上,他吟誦了早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
西湖細雨里
一片蒼茫
不見了鶯飛草長
蘇堤長長白堤長長
有多少雨滴
就濺起多少幻想
西湖友人笑我
晴也尋常雨也尋常
如此 波光水色
不盡枉然
唉,最好西湖不是故鄉(xiāng)
不是寫鎮(zhèn)江的詩,但詩人卻在“水漫金山寺”的鎮(zhèn)江,娓娓敘述著“鎮(zhèn)妖雷峰塔”的杭州,想必詩人早已諳熟了《白蛇傳》的故事,深知鎮(zhèn)江、杭州之間的“浪漫情緣”,是有心為之吧?抑或是鎮(zhèn)江的山水、美麗的故事,真的觸動了詩人最柔軟的地方,來不及創(chuàng)作新詩,而忍不住發(fā)出的“如此波光水色,不盡枉然”的感慨與喟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