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琰
李琰/新疆師范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講師(新疆烏魯木齊830054)。
新疆地處西北邊陲,與中亞相接壤,并擁有多個跨境民族,新疆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使新疆成為連接亞歐經濟發(fā)展的橋頭堡。又因新疆與中亞各國交通便利、文化生活習慣相似、生活費用及留學生費用都相對較低等原因,來學習漢語的留學生日益增多。
本文通過問卷方法來調查中亞跨境民族來華留學生的文化適應狀況。問卷調查采用概率抽樣的方法,共發(fā)放問卷354份,其中有效問卷305份,有效率為86.2%。訪談法作為問卷調查的補充,對問卷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深入了解。本調查采用半結構訪談的方式,共訪談33人。
1.來華留學的目的。
表1
選項中從事與漢語相關工作的位居第一。從筆者的訪談中,也體現(xiàn)出中亞學生來華的主要目的是從事與漢語相關的工作,學生希望能以漢語為工具獲得更高的收入。哈薩克斯坦的沙合如說:“我學漢語就只想做生意,多掙些錢?!奔獱柤顾固沟恼芾虻缕澱f:“我學習漢語就只為了做生意?!?/p>
蘇聯(lián)解體后,中亞各國呈現(xiàn)了政治上較為動蕩、經濟衰退、教育下滑的局面,現(xiàn)在雖有所好轉,但中亞各國人民的經濟生活水平仍普遍較低。而中國與中亞地緣接近,政局穩(wěn)定、經濟繁榮、教育力量雄厚,因此成為很多中亞學生留學的最優(yōu)選擇之一。
正如阿爾特巴赫的推拉理論所講述的那樣,留學生所在的派遣國與接收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都是推進和抑制留學生的關鍵因素。由于中亞的人民都想富裕起來,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美好,因此他們及其子女會選擇孩子出國留學。
2.日常生活的適應情況
表2
表2的數(shù)據(jù)顯示,中亞留學生對日常生活評價不高。筆者的訪談資料對問卷中數(shù)據(jù)加以印證。
初來時吉爾吉斯斯坦的阿依古麗說:“一套房子住三四個人很不方便,床太高了?!眮碜怨_克斯坦的娜比拉說:“在中國,我不敢過馬路,車從來不讓人,而且車速很快,在斑馬線上也是如此?!?/p>
在訪談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們對學校生活、宿舍生活及社會生活都有諸多不適應。[1]文化人類學者奧伯格把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文化沖擊”。文化沖擊主要是指突然失去熟悉的社會交往符號、象征,又不熟悉新的社會符號,從而產生的焦慮和不適的感覺。留學生比一般學生要承受更多的壓力以及焦慮感。對這些壓力或者不適,他們會采取回避或是不快的態(tài)度與情緒。
3.語言適應。留學生初到一個與自己語言完全不同的國度時,語言是其適應社會生活最主要和最關鍵的問題之一。來新疆學習漢語的學生漢語水平整體不高。即使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漢語水平較高,在適應過程中仍存在問題。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歐扎德江,博士畢業(yè),研究李白,到新疆訪學。一次他問筆者:“‘自由命題作文’的‘自由命題’是什么意思。”這一例子也印證了前邊所述的內容。來自塔吉克斯坦的古麗菲娜說:“剛開始學起來很累,由于比較內向,總不愿意說,所以口語水平提高比較慢,而且越不說,越不敢說,越害怕說”。
語言障礙不僅影響留學生的日常生活,朋友之間的交往,還會影響到他們的學術參與度。據(jù)筆者了解,在班級中漢語水平不達標的學生,掌握課堂內容的速度較慢,且不愿意參加班級中的討論。即使?jié)h語水平較高的同學,參加一些學術講座,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4.學業(yè)適應調查。
表3數(shù)據(jù)顯示,考試是學生們適應最好的方面。而學生不滿意度最高的是專業(yè)課程內容的設置。
表3
筆者認為,大學里的考試沒有對中亞來華留學生形成巨大壓力。哪怕是初來三個月的學生,雖然有些懼怕考試,但這種壓力仍沒有形成讓自己學習的動力。中國有句古話叫“過猶不及”,壓力太少,對留學生的學業(yè)適應具有負面影響。
5.人際適應。
表4
從表4的數(shù)據(jù)顯示中亞學生在遇到困難或挫折時,首選本國同胞。人總喜歡與自己有共同特性的人交往。留學生群體也是如此。[2]當問及如果在中國遇到困難最先向誰求助時,大多數(shù)留學生的回答都是向自己本國的學生求助。留學生在自己本國的圈子里,使用母語交流,保持原有的習慣。
適應是一種多維度和多層面的現(xiàn)象,是個人與內在和外在共同作用的結果。本文以來華留學生目的、日常生活情況、語言障礙、學業(yè)適應、人際適應等五個方面為切入點,了解來華學生的適應情況,從而得出以下發(fā)現(xiàn):一是個體因素的影響。由于留學生的情況各不同,因此適應情況也會有所不同。留學生的性別、來華時間、漢語水平、來華目的等都會影響到適應情況。如漢語水平對留學生的適應有一定影響,但影響程度不是很明顯。來華目的對留學生的適應也有一定的影響,如來華目的明確的學生比不知道為什么來的學生適應情況要好很多。二是語言問題的影響。語言問題是中亞來華留學生文化適應的因素之一。留學生如不能順利的通過語言關,不僅無法融入中國社會、也無法參與到學術交流中,甚至連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也難以適應。三是惰性心理的影響。中亞來華的留學生大部分為語言生,目的性不是很強,他們沒有很大的壓力迫使自己融入中國這個社會圈子當中,因此有一部分學生只與來自同一國的學生進行交流,這樣也就違背了他們當初來學習漢語的初衷。而沖破惰性心理的障礙,以積極的態(tài)度融入這個社會的留學生,往往漢語水平提高很快,而且能交到很多中國朋友,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并能較好的適應中國社會生活及文化。
總之,在科技、信息如此發(fā)達的今天,高校教育合作日益緊密,中國高等教育已經感受到閉關鎖國不能適應國際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因此中國各高校都在積極采取措施,吸引更多的留學生來華讀書,學習中國文化,了解中國社會。為學生提供舒適的物質環(huán)境固然很重要,但是留學生來到中國目的也不能忽視。目前最重要的是加大對留學生的社會支持、設置相對科學合理的課程、并根據(jù)留學生的特點,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1]劉宏宇,賈卓超.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研究—以來華留學生為個案[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4(7).
[2]楊軍紅.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D].2005.
[3]王麗娟.跨文化適應研究綜述[J].山東社會科學,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