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成輝
【關鍵詞】文本教學 追問 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0A-0077-01
人類學家克林伯格認為,所有的教學都進行著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這種相互作用的對話是優(yōu)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認識。語文課堂需要有效的對話,將師生腦海中固有的知識、經歷、觀念、信息與文本進行“碰撞”。教師的“追問”與學生的“答”作為課堂對話的一種形式,更有助于促進學生間眾多信息相互碰撞交織,使學生的思維走向更深層次。為此,筆者主要從學生閱讀文本的角度出發(fā),旨在通過追問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信息,養(yǎng)成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的良好習慣。
一、針對文本語言關鍵處追問
在語文教學中,追問是教師針對某一問題或某一內容,在一次提問后再次提問,使學生弄通弄懂,直到準確理解。教師恰到好處的追問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針對文本語言的關鍵處追問,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月光啟蒙》一課時,在學生完成課文學習的基礎上,筆者讓學生默讀課文,并說說自己對文中語言有沒有不理解的地方。在教師的鼓勵與支持下,有學生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課文中有許多童謠,如‘月亮出來亮堂堂,打開樓門洗衣裳‘小老鼠,上燈臺……這些童謠有什么作用?是不是不寫也可以?或者作者只需要用‘母親教會了我許多兒歌這樣一句話一筆帶過不可以嗎?”教師讓學生就刪減去的課文與原文作比較,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經過閱讀、比較,學生發(fā)現這些童謠有再現啟蒙的作用,點明了母愛的主題。為了拓寬學生的思維,教師追問道:“童謠與課題‘月光啟蒙有何聯系呢?”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再次回到文本,明白了這些童謠大多是母親在月下為“我”唱的,課文用“月光啟蒙”更能表現母愛如月光般美好、偉大、永恒,學生對文本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與體會。
二、針對文本潛藏信息處追問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教材文本中的內容如果僅從表面來看,學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或領悟其所要表達的內涵,這就需要教師通過追問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在解讀文本過程中發(fā)散思維,令學生的思路呈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時,針對林沖和洪教頭的不同表現,筆者提出問題:“林沖怕洪教頭嗎?林沖為什么要讓著洪教頭?”有的學生認為:“林沖初來乍到,不想惹是生非?!庇械膶W生認為:“做人要低調,強龍不壓地頭蛇?!边€有的學生認為:“林沖膽小怕事?!庇械膶W生反對道:“不是怕,林沖只是不想跟洪教頭一般見識?!睂W生踴躍發(fā)言,筆者繼續(xù)追問:“真的是這樣嗎?林沖一再‘忍讓究竟是為了什么?”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就林沖棒打洪教頭的具體經過深入解讀,通過對比揭示了林沖和洪教頭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讀懂了文本蘊涵的信息。
三、針對文本布局謀篇處追問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只有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優(yōu)秀的作品,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文章在布局謀篇上的特色,學生才能在學習優(yōu)秀文章寫作層次安排的基礎上,感知、理解文本內涵,并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引導學生就文本布局技巧處進行解讀,通過層層追問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使學生既能“跳進去”,又能“走出來”,加深學生對文本的再認識。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錢學森》一課時,在學生閱讀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筆者主要就文本謀篇布局處對學生進行追問,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在筆者的提示下,學生再次審視文本,有的學生提出:“課文中所寫的時間順序和我們平常學習的課文不一樣啊?”此時筆者趁勢問道:“是啊,我們把它按照時間順序改寫一下,怎么樣?請大家按照課文順序和時間順序比較一下有什么不同?”通過改寫,學生發(fā)現:“這篇課文是先寫結果,再告訴我們原因和經過的。”筆者趁機說:“我們一般把這種記敘方法叫做倒敘,那么,你能發(fā)現這樣寫的好處嗎?”學生認為:這樣的開頭充滿了懸念,避免了平鋪直敘的描寫,使文章顯得更加引人入勝。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就文本的巧妙布局謀篇處進行追問,在追問中,學生再次閱讀、比較,明白了作者的用意,掌握了倒敘的寫作方法,為今后模仿遷移運用奠定了基礎。
總之,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與教科書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追問是教師教學智慧的展示,是鍛煉學生思維的手段,教師要在文本教學過程中把握追問的時機,促進學生與文本的深入對話。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