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萍
(廣西省柳州市柳江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柳州 545100)
試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眼科疾病
余 萍
(廣西省柳州市柳江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柳州 545100)
目的研究分析對葡萄膜炎患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式治療的效果,為其臨床治療和研究提供有效理論依據。方法研究中入選的對象選自于本院中收治的110例葡萄膜炎患者,患者的入選時間為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采用隨機方式將110例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55例,臨床期間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觀察組患者55例,臨床期間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式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經臨床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4.5%,對照組為85.5%,組間比較差異明顯,具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后的回訪,對照組復發(fā)率為14.5%,觀察組復發(fā)率為7.3%,組間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式治療葡萄膜炎的效果顯著,值得臨床關注和推廣。
中西醫(yī)結合;眼科疾病;葡萄膜炎;辯證治療;治療效果
葡萄膜炎又被稱之為素膜炎[1],是臨床常見的眼部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引發(fā),在青壯年群體中比較多發(fā),是當前患者致盲的主要因素之一。葡萄膜炎患者早期臨床期間表現為眼部脹痛、畏風流淚,進而會出現角膜后點狀物沉著、房水混濁等,若不給予及時的治療,嚴重時將會導致失明。臨床治療急性結膜炎的方式較多,均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近年來,本院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式治療取得明顯效果。本次研究將本院收治的110例葡萄膜炎患者列為入組對象,對其治療效果進行觀察研究,具體治療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中以本院收治的110例葡萄膜炎患者為入組對象,患者的入選時間為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所有患者臨床期間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咽部疼痛、睫狀肌充血、遇光流淚、視力下降、房水混濁等,均經過嚴格的臨床檢查和診斷,并符合《眼科學》[2]中規(guī)定的關于葡萄膜炎的診斷標準;排除其他結膜充血性疾病患者及妊娠哺乳期婦女;采用簡單抽樣方式將11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55例,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30例,年齡單位在12~58歲,年齡中位數為(30.15±2.06)歲,平均病程(3.24±1.06)d;觀察組患者55例,其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別為23例、22例,患者平均年齡為(30.12±3.02)歲,平均病程為(3.04±1.04)d。對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進行簡單比較,未見組間有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可對其進行對照觀察。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臨床期間采用常規(guī)西藥方法治療。給予阿托品滴眼液擴瞳治療,球結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短時間內糖皮質素應用。觀察組患者臨床期間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式治療。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加強中醫(yī)辨證治療:肝經風熱型葡萄膜炎在早期比較多見,主要癥狀表現為口干眼痛、畏風流淚,主要治療原則為清熱利肝、祛風散邪。臨床期間給予柴連湯加減治療,講梔子、黃芩、黃連各15 g,甘草、龍膽草各5 g,防風、赤芍、荊芥、連翹、金銀花各10 g,加水煎制后口服治療;肝膽濕熱型在急性發(fā)作期多見,癥狀表現主要為便秘、口干、瞳赤、眼痛,治療原則為瀉膽祛濕。治療湯劑為龍肝瀉膽湯,將龍膽草15 g,車前子、澤瀉、柴胡、黃芩各10 g,生地黃12 g,甘草、當歸、木通各6 g加水泡制后服用。陰虛火旺型多見于晚期,且反復發(fā)作,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頭暈口燥、眼澀瞳干,其治療原則為瀉火清熱、滋陰明目。臨床期間給予知柏地黃湯加減治療,20 g生地黃,黃柏、知母各10 g,澤瀉、山萸肉、茯苓、山藥各12 g,加水煎制后服用。
1.3 評價標準:根據《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規(guī)定的相關標準[3]評價本組治療效果。治療后患者的炎癥情況消退、視力正常,眼底病灶被吸收,為治愈;治療后炎癥情況基本好轉,視力水平有所提高,眼底病灶基本吸收,為好轉;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炎癥情況無明顯好轉,治療后視力水平無改善,為無效。臨床有效率=治愈+顯效。
1.4 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臨床比較,觀察組患者的平均視力情況為(0.29±0.05),對照組患者的平均視力水平為(0.16±0.05)d,兩組比較具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4.5%、85.5%,兩組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后半年至一年的回訪(登門隨訪,電話隨訪等),對照組中8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14.5%,觀察組中4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7.3%,組間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葡萄膜炎在臨床中十分常見,其發(fā)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但大多數國外學者認為與機體免疫系統(tǒng)防御功能異常具有密切關系。臨床期間采用糖皮質素激素治療的方式十分廣泛,能夠對病情進行快速控制,但是長期使用治療將會降低療效,具有較強的藥物依賴性,常見庫欣綜合征和白內障等并發(fā)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較大影響[4]。在中醫(yī)中,葡萄膜炎屬于“瞳神縮小”的范疇,因風濕、風熱等導致,治療期間應根據患者的疾病發(fā)展情況進行辯證治療,急性發(fā)作階段應給予解毒祛濕和清肝利熱治療,反復發(fā)作階段應給予瀉火滋陰、清肝明目方劑治療。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臨床期間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式治療,臨床有效率為94.5%,對照組為85.5%,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明顯,P<0.05,可見其療效,值得臨床關注和推廣。
[1]解傳奇,李靜,賈亞丁,等.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對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抑制作用[J].中華眼底病雜志,2010,26(5):435-438.
[2]程鋼煒,趙家良,劉小力,等.葡萄膜炎繼發(fā)閉角型青光眼的急診治療新探索[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1,91(34):2411-2415.
[3]趙萌,王紅,焦璇,等.免疫抑制劑聯合糖皮質激素治療Beh(c)et病葡萄膜炎患者85例的臨床觀察[J].中華眼科雜志,2013,49(3):202-206.
[4]顧莉莉,吳棟,高例梅,等.水劑青霉素、頭孢曲松鈉、芐星青霉素治療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的療效對比[J].中華眼底病雜志,2011,27(6): 591-593.
R276.7
B
1671-8194(2015)08-0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