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終南山腳下的“非小學?!崩?,有老師站在房檐下的呼喚,有下課時屋檐下悠長的鐘聲,有長滿綠色青苔的球場,和兒時最喜歡的各種游戲。門前的小黃狗汪汪的吠叫,雄雞挺立墻頭的引頸高歌和水桶撞上井壁的清脆鳴響,面對這些很多年前我們曾經(jīng)真切經(jīng)歷過的場景,會突然讓我們不可遏抑的懷念起我們曾經(jīng)的家,我們的故園,我們生命中的那個老地方。
長滿綠色青苔的球場和原木搭建起的自制籃板,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使你忘掉了矜持,忘掉了場合,忘掉了性別,忘掉了年齡。盡享純真美好的歡樂。
隨著現(xiàn)代文明的無孔不入和生存方式的變化演繹,那種在中國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的古老文明正在步步敗退,節(jié)節(jié)坍塌。也許某個早晨,當我們?nèi)嘀殊斓乃鬯拿嬗^望打量時,會吃驚的發(fā)現(xiàn),我們的故園,我們生命中的那個老地方已經(jīng)不復存在,留給我們的,只是一個永遠的回憶!
一
隨著鄉(xiāng)村孩子越來越少,不少小學被廢棄了。一次偶然的機會,室內(nèi)建筑設(shè)計師余平接手了位于戶縣的澇峪口小學,并和他的藝術(shù)家朋友們將它用改造的方式保留了下來——
2005年元旦剛過,趙大順就要跟隨設(shè)計師余平去往一所山區(qū)小學了。之前他和余平忙活了一個多月,總算順利的把這所在村民眼中破舊不堪的校園接手了。
一大早趙大順就和余平開車從西安走環(huán)山公路來到了戶縣澇峪口小學。大山腳下的鄉(xiāng)村,圍墻圍著的土木磚瓦搭建的老房子,開闊的操場,古樹參天,還時而有鳥兒鳴叫……這座“深宅大院”好像一幅古老的長卷,詩情畫意盡在其中,這美好的校園,機會怎能錯過???
余平毫無顧慮地決定要保護這所校園的幾個重點:尊重歷史,尊重自然,尊重本土,以舊裝舊,保持校園歷史風格,融入現(xiàn)代生活意識,讓每一個來到校園的朋友,都有一個從未感受過的重溫式的生活體驗。他給這“小學”前加了一個“非”字,“非小學”,其意深遠……
趙大順從村支書手里接過了學校大門的鑰匙,他們就是這個校園新的主人了。第一天,他們接手的校園是這樣的:
校園占地3.5畝,南北寬36米,東西長80米,學校大門坐西朝東,銹跡斑斑的大鐵門,懸掛在東北墻角的兩個磚柱上。緊鄰大門南柱的是座老房子,聽村民說這土坯房大約有七八十年了,老房的地基高出地面約1米多,室內(nèi)面積六七十平方米,房頂幾處漏洞可見天日,門窗全部損壞,是嚴重危房。村民說,這里是村里最大的文化活動中心,開會、唱戲都在這兒,后來又做了教室,也是這村子歷史上最早的教室。
走出教室正對面是一個標準的籃球場,籃球場南北兩端各放置一個球架,場地坑洼不平,周邊還長滿著雜草,一看就是久未使用。
操場的東南處立著幾個單雙杠,還有秋千。
操場的西邊是一道操場與學區(qū)間的隔墻,墻的正中有一圓形的門洞,形成了校園的第二道門。進到門洞后,就是南北對應(yīng)的兩排平房。兩房間距十七八米的空地上長著些許雜草,坐南朝北的平房是兩間大教室、一間教師辦公室,門窗全破損了,地面坑坑洼洼,房頂還在脫落土塊,北排平房亦同。
緊挨南面平房西面的是座紅磚砌成的小二層樓,一層四間教師辦公室,二層兩間教室,室內(nèi)地面嚴重破損,墻面、頂面也破損嚴重,有些門窗已經(jīng)被拆除得不見蹤影。
北平房的西面是間廚房,房檐下掛著一個很舊的拉鐘,一拉鐘還鐺鐺作響!
廚房與小樓之間有一片小竹林,竹林東邊正中立著的是旗桿。
校園的西墻和院內(nèi)有四五米的落差,后門在西墻的西北角,從磚梯拾級而上,走出后門10米處的村道邊,是公共廁所。沿村道向西方向百米處就可以進山了。
正值冬日,校園內(nèi)三四棵粗壯的柳樹葉盡枝干的還在隨風搖曳著,在寒冷的冬天看完這校園內(nèi)的現(xiàn)狀,不免有些凄涼感,臟、亂、殘、破、無電、無水……未來的日子,需要大量投入建設(shè),才能恢復校園的美麗!
二
在后來的日子里,余平通過自身的影響力吸引了不少優(yōu)秀的朋友入會“非小學”,包括藝術(shù)家傅強、畫家宋宏偉,還有不少教授、學者、攝影家、企業(yè)家、還有作家,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熱愛自然,熱愛鄉(xiāng)村,熱愛“非小學”。
每一個會員都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按照他們自己的意愿布置自己的房間,每逢節(jié)假日,會員就帶著自己的家人或朋友來到這里放松、休閑,喝茶、聊天,感受這里的陽光,享受這里的平靜,也享受這里的友情!非小學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建設(shè)中完善了校園的面貌,讓校園如花園般,重新綻放。
大門還是原來的大門,但是給它打上了花架,讓金銀花纏繞著它像是戴上了花環(huán)。每年春季植樹節(jié)會員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到校園來植樹種花。校園新增的女貞樹、無花果、玉蘭、月季、小白楊、杏樹、泡桐,都是會員們自種自裁的。
他們把校外的公廁拆了,改造成了菜地,在校園內(nèi)新建了公廁、浴室,翻修了危房,安裝了門窗,揭瓦翻新,加固房梁,粉刷圍墻,把一進門的老房維修加固。各會員相互協(xié)助把收集來的老課桌板凳擺放整齊,還原老教室的面貌。他們還在校園建造了自己的特色籃球架、秋千、單雙杠、風雨亭、健身房,讓曾伴隨過童年時代的記憶,依然帶給大家美好!重新點燃內(nèi)心不滅的希望,讓環(huán)境更有了歷史的回顧。這校園,也因此是他們以及朋友們共同守護的靈魂家園。
三
從“非小學”開始動工的第一天起,趙大順一直跟隨參與至今,在11年的時間里,他就像個見證人,見證了這個五六十年代的老學校的風雨變化、點點滴滴。這里似乎成為了一個與繁華、熱鬧,商業(yè)完全絕緣的藝術(shù)基地,藝術(shù)家們將自己的情懷書寫于此,以舊裝舊,只維修不建設(shè),保護了一所老舊的校園,留住了一片童真的快樂和自在。今天的人,無論是誰,都可以從古舊的房屋、老書桌、老獎狀、老字典甚至一支舊筆里窺見童年的模樣,回味到作為一名小學生無憂無慮的自由。
當?shù)氐睦限r(nóng)民來到“非小學”門口,試探性地問能否進去看看,當看到學校的老樣子、老物件時,他被拽回了當年在這里讀書的場景,而院子里從未停止生長的花草樹木,則提醒著他飛快流逝的歲月??臻g和時間發(fā)生碰撞,時空的奧義在他身上寫下注腳,他一定在當下的平靜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波動。
而這,大概也就是藝術(shù)家們的價值體現(xiàn)吧?。ㄚw大順對本文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