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登科 王琴 陳超 白泉 黃建忠 邱曼麗
摘 要 介紹雷竹形態(tài)特征,從種竹質(zhì)量標準與開挖、造林地選擇與栽植、撫育管理、竹林密度控制、施肥和開花母竹處理等方面進行優(yōu)化,提出了三峽庫區(qū)雷竹筍用林的豐產(chǎn)栽培技術(shù)。
關(guān)鍵詞:雷竹;豐產(chǎn)林培育;三峽庫區(qū)
中圖分類號:S79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33-0-02
雷竹(Phyllostachys incarnata)為禾本科竹亞科剛竹屬早竹(Phyllostachys praecox)的變型[1]。雷竹原產(chǎn)于浙西北丘陵平原,以臨安、安吉、余杭為最多。雷竹具有出筍早、筍期長、筍味美、產(chǎn)量高、經(jīng)濟效益好等特點[2],是我國特有的優(yōu)良筍用竹種。
1 形態(tài)特征
雷竹的地下莖屬單軸型,竹竿散生,分枝多為二叉。竿高8~10 m,胸徑4~8 cm;節(jié)間長15~25 cm,各節(jié)間長短均勻。竿環(huán)隆起較高;竿籜光滑無毛,有較密的褐斑,無籜耳及遂毛,籜舌中度發(fā)達,兩側(cè)下延,葉多反轉(zhuǎn)皺折。雷竹新竿節(jié)下有一圈白粉環(huán),近節(jié)下縮小變細,中部腫脹變粗,這種現(xiàn)象在培育好的竹林中較明顯。
2 栽植技術(shù)
2.1 造林地選擇
雷竹喜濕潤、怕積水,喜光怕風。宜選擇海拔高度900 m以下土壤疏松、深厚、肥沃、排灌便利、水肥保持能力強以及pH值呈微酸至中性的平緩坡地、耕地、家前屋后邊角地栽植,要求交通便利,利于水肥管理和竹筍采收。山地造林宜選擇坡度15°以下的緩坡地。
2.2 整地及基肥施用
整地時,一般采用全墾整地,坡度較大的宜帶狀或塊狀整地,整地深度30 cm左右,要清除林地中的樹蔸、石頭等。然后按株行距3 m×3.7 m或 2.5 m×3 m挖栽植穴,即900~1 333個/hm2,栽植穴長、寬、深分別為100、60、40 cm,長邊與等高線平行,穴底要挖平。栽植前先將表土回填到穴底,撫平踏實。有條件的可以將腐熟的有機肥、餅肥與表土拌勻,填在穴底下部1/3作基肥。
2.3 種竹選擇
選擇直徑為2.3~3.5 cm,分枝低矮、枝葉茂盛,無病蟲、生長健壯以及不開花的當年新竹或一年生竹為種竹[3]。宜在陰天沿種竹最下一盤竹枝的方向(去鞭方向)距竹竿基部30~50 cm處開挖種竹,并留來鞭20 cm、去鞭30 cm,注意保護鞭芽與鞭根;種竹蔸帶土團直徑不少于25~30 cm,留枝4~6盤,削切竹梢,切口要平。
2.4 栽植方法
種竹運到后必須及時種植,栽種時應掌握4點:窩底要平,竹鞭放平,適當淺栽,鞭土密接。栽種時,根據(jù)種竹竹蔸的大小,適當修整栽植穴,回填表土,解去種竹包扎,輕放種竹,放平竹鞭,使鞭自然舒展。種竹竹竿不強求直立,但竹鞭一定要種平,栽竹的深度以竹鞭在土中20~25 cm為宜。竹蔸下部要與土壤密接,不留空隙,然后回入表土,自下而上,分層踏實。高大的母竹應搭支撐架,防止因風搖損傷螺絲釘而降低成活率。
3 竹林管理
3.1 間作套種
栽植當年及第2年,可利用林地剩余空間采取間作套種實行以耕代撫。間作套種油菜,黃豆、蔬菜和藥材等對竹林生長和來年出筍有促進作用的作物,切忌間作套種攀援類植物和玉米等高稈作物。
3.2 除草松土
不進行間種的竹林,在成林前,每年5月和9月各松土、除草1次。松土深度宜15 cm;成林后一般進行2~3次/a的除草,第1次除草一般在每年的2-3月,以淺除為主;第2次除草一般在每年的5-6月,除草并進行深翻25 cm,除去老鞭,但是要注意保護新竹鞭;第三次除草一般在9~10月份,除草深度應該控制在15 cm左右。
3.3 疏筍養(yǎng)竹
3.3.1 竹林密度控制
筍期要加強管護,防止牲畜為害竹筍。第1年,可在出筍前期留養(yǎng),每株母竹留養(yǎng)1~2株,增加新竹數(shù)量;第2~3a,每株母竹留養(yǎng)2~3株,留養(yǎng)密度為3 000~4 500株/hm2;第4a開始,根據(jù)竹林徑級大小,按10 500~15 000株/hm2的成林密度控制,1、2、3、4年生竹的年齡結(jié)構(gòu)比例以3∶3∶3∶1為宜。一般選擇大筍、壯筍作為留養(yǎng)竹,成林后留養(yǎng)的新竹距離母竹之間的距離應該在50 cm以上,且竹株分布均勻,保證新竹及竹林質(zhì)量。對大于五年生以上的老竹要及時采伐。
3.3.2 合理挖筍
在確定留養(yǎng)竹以后,對于其他竹筍應該及時采摘,或者出去,防止其過分生長而消耗養(yǎng)分影響新竹生長,影響雷竹林質(zhì)量。疏筍養(yǎng)竹的總體原則為:留遠挖近、留強挖弱、留稀挖密,去老留幼以及分布均勻。
3.4 科學施肥
(1)在成林前(1~3a),結(jié)合松土在母竹和新竹周圍施加適量的肥料,促進竹林行鞭和筍芽的形成。一般在母竹和新竹周邊施加塊狀的腐熟后的畜肥10~15 kg,或者餅肥1~2 kg,翻入土中,也可施加適量的肥水。
(2)成林后,對留養(yǎng)的新竹應該距竹筍基部15 cm左右施加速效肥,保證新竹可以迅速生長。在每年新竹開始展枝放葉的5月底-6月底,應該對其施加適量的肥料。在每年的9-10月,對雷竹林施加450 kg/hm2的尿素,以促進筍芽分化;并于12月施加有機肥15 000~30 000 kg/hm2,幫助分化的筍芽過冬,確保來年竹筍的產(chǎn)量;2月施加450 kg/hm2的尿素促進筍芽生長發(fā)育。
3.5 水分管理
根據(jù)造林地的降水情況,應進行灌溉,灌溉量應該以適合母竹生長為主。如遇5~7 d的連續(xù)晴天,土壤干燥,竹葉失水應進行澆水,時間在傍晚較好,需一次性澆透,可用雜草、秸稈或稻草等覆蓋,保持土壤濕度。
3.6 適時鉤梢
為防風雪為害竹林,宜在6月新竹充分展枝放葉后進行鉤梢。雷竹鉤梢強度和留枝多少,應考慮地形條件及人工管護能力,在房前屋后、四旁種植的小片竹林,可輕度鉤梢;在風口、離家較遠或下雪的地方,可適當加大鉤梢強度。
3.7 開花母竹處理
雷竹易開花,尤其是栽植后的第2年,可能會有少數(shù)的母竹和新竹出現(xiàn)開花現(xiàn)象,此時要及時砍掉全部開花的竹株,進行單株穴狀或塊狀、帶狀墾覆,并挖掉開花的竹蔸、竹鞭,連同竹株帶出林外燒毀。對開花的竹林增施碳(硫)銨300 kg/hm2或尿素150 kg/hm2可有效地控制竹林開花現(xiàn)象的蔓延。
參考文獻
[1]易同培,史軍義,馬麗莎,等.中國竹類圖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342.
[2]胡超宗,張建明,胡明強.雷竹生物學特性的研究[J].浙江林學院學報,1992,9(2):133-143.
[3]湯鑒定.雷竹良種母竹的鑒別[J].中國林業(yè),1997(5):41.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