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必英 殷冬林 陳靈 王箭焱 陳述 陳玉麟
(江西省九江市中醫(yī)醫(yī)院肝病科 九江33200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確的肝損害因素所致的,以彌漫性肝細胞大泡性脂肪變?yōu)橹饕卣鞯呐R床病理綜合癥,近年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已成為我國常見的肝病之一。目前西醫(yī)臨床上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從發(fā)病機制研究到基本治療方法與藥物研發(fā)都有較大進展,但總體療效尚不夠肯定,具體關(guān)系到療程、綜合措施療效穩(wěn)定性及患者依從性等多個方面。中醫(yī)藥主要從臨床角度對本病的病因病機、證型分類及治療方藥上進行了一些有針對性的研究和探索,初步結(jié)論有較好的療效及發(fā)展前景,值得進一步探索。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肝病科門診及住院病人,根據(jù)病史、血脂、肝臟生化及CT檢查及中醫(yī)辨證分型,符合痰瘀交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斷標準的患者,年齡18~70歲,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妊娠或哺乳期婦女、精神性疾病、無自制力、語言障礙者。入組患者共68例,失訪1例,通過隨機分配序列號(包括患者編號、隨機數(shù)字、分組)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對照組34例,治療組33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吸煙與否無明顯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例)
1.2 治療方法 患者入組時簽訂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均給予清淡低脂飲食,適量運動。治療組給予自擬消脂方(郁金、丹參、薏苡仁、半夏、瓜蔞仁、黃連、茯苓、夏枯草、杏仁、絲瓜絡、青皮、三七等)治療,每日1劑,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兩次服用;對照組給予氟伐他汀鈉膠囊20 mg,每日1次,晚睡前吞服。治療3個月,療程結(jié)束后復查血脂、肝臟生化及CT檢查。
1.3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肝臟CT值上升20或正常,血脂(甘油三酯、總膽固醇)正常,肝功能(ALT和AST)正常;有效:肝臟CT值上升10,血脂明顯改善 (甘油三酯 <2.0 mmol/L、總膽固醇 <6.0 mmol/L),肝功能明顯改善(ALT<60 U/L 和 AST<60 U/L);無效:達不到上述標準。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血脂變化比較 兩組治療前肝功能、血脂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治療后治療組肝功能、血脂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血脂變化(±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血脂變化(±s)
組別 n ALT(U/L)AST(U/L)甘油三酯(mmol/L)膽固醇(mmol/L)治療組對照組33 34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88.35±8.24 32.18±6.21 86.35±8.65 43.56±7.33 80.16±7.58 33.24±6.11 81.36±8.23 42.72±6.94 2.84±0.56 1.52±0.31 2.73±0.62 1.66±0.42 80.16±7.58 33.24±6.11 81.36±8.23 42.72±6.94
2.2 兩組治療前后肝臟CT值變化 見表3。兩組治療前肝臟CT值比較,無明顯差異;治療后治療組肝臟CT值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T值變化(±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T值變化(±s)
組別 n CT值治療組對照組33 34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32±8 55±4 33±6 45±5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4。治療組總有效率為 90.9%,對照組為 61.8%,兩組比較,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確的肝損害因素所致的,以彌漫性肝細胞大泡性脂肪變?yōu)橹饕卣鞯呐R床病理綜合征[1~2]。近年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發(fā)病呈上升趨勢,已成為我國常見的肝病之一[3]。目前臨床上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藥物療效尚不肯定,而中醫(yī)藥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近年來取得了很好的療效,顯示出較好的發(fā)展前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分別歸屬于中醫(yī)內(nèi)科學之“積聚、脅痛、痰飲、痞滿、肥氣、肝癖、肝著、肝脹、瘀血”等疾病范疇[4],其中有些為古病名。其總的病因病機是:先天稟賦異常,或為痰濕之質(zhì)、或素體脾氣欠旺、或腎之本元偏虧,后天平素不習調(diào)護脾胃、舒養(yǎng)肝腎、多靜少動、形盛氣衰,以致病患未成,臟氣先傷。復因飲食失宜、恣食膏梁肥甘、滋生痰濕之源,猶如洪澇之患,超乎脾土運化之力,痰濕水飲漸聚,土壅木郁,肝氣疏泄不力,脾土愈壅,加之腎精偏虧,氣化無權(quán),痰濁難化,有形之邪日積月累,郁久生熱,相互搏結(jié),阻塞經(jīng)隧,留之不去。如此則變生為積聚、痰疾、脅痛諸病。值得提出的是痰、飲、瘀、熱等有形之邪,既是諸病因相互作用的病理產(chǎn)物,形成之后又成為新的病因?qū)е赂?、脾、腎等臟氣功能力不勝邪,愈加虛疲,遷延日久,惡性循環(huán),后期則演變?yōu)楦斡不榷喾N危重證候。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臨床上多見肝郁脾虛痰阻型、痰熱瘀血交阻型、痰瘀陰損夾雜型[5]。臨床病例觀察以痰熱瘀血交阻型為主要證型之一。本研究以痰熱瘀血交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為研究對象,以理氣化濕、祛痰通絡、化瘀消積為治則,采用自擬消脂方治療痰熱瘀血交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姜慧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臨床表現(xiàn)與病理學特點[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7,10(24):2030-2033
[2]朱復生,楊紅巖,秦玉杰.脂肪肝的研究進展[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13,32(25):140-141
[3]鞠大宏,趙宏艷,劉梅潔.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證結(jié)合動物模型的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0,18(14):1452-1455
[4]王靈臺.王靈臺肝病論治經(jīng)驗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117-118
[5]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醫(yī)政司.22個???5個病種中醫(yī)臨床診療方案[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368-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