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食品安全責任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以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2款為切入點
車平1王寧2
1.山東省萊州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山東萊州261400;
2.山東省萊州市匯泉學校,山東萊州261400
摘要: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2款關于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規(guī)定較之以前有了很大進步,細化了賠償數(shù)額基準、最低限額、除外情形等內容,彰顯了懲罰性賠償制度應有的“正能量”。在現(xiàn)實博弈中,消費者明顯處于弱勢群體的地位,法律應該對他們的權利給予傾斜性配置,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其合法權益。鑒于此,我們應對國外的先進做法進行法律移植,以使我國食品安全責任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更加具有科學性、規(guī)范性和可操作性。
關鍵詞: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制度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2.294;D922.16
作者簡介:車平(1982-),男,漢族,法學碩士,現(xiàn)供職于山東省萊州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研究方向:法理學,法社會學;王寧(1981-),女,漢族,文學學士,現(xiàn)供職于山東省萊州市匯泉學校,研究方向:中國法制史。
懲罰性賠償起源于英美法系,是與補償性賠償相對的概念。通說認為,英美法中的懲罰性賠償最初源于1763年英國法官Lord Garnden在 Huckle v.Money一案中的判決。懲罰性賠償在我國肇始于1994年施行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在此之后,2009年的《食品安全法》第96條、2010年的《侵權責任法》第47條、2014年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等均以1994年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為模本,先后從不同的角度對懲罰性賠償制度做出了規(guī)定,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我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2款規(guī)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shù)慕痤~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標簽、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痹擁棏土P性賠償法律規(guī)定可謂是本次《食品安全法》修改的亮點之一,也是我國食品安全領域懲罰性賠償制度發(fā)展的重要標志。
一、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理論透視
懲罰性賠償制度在英美國家通常用“punitive damages”一詞來表達,《美國侵權法重述》第908條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是在損害補償及名義賠償之外的,為懲罰暴力的行為人,并阻止該行為人及他人今后發(fā)生類似的行為而給予的處罰。”《布萊克法律辭典》規(guī)定:“當被告對原告的加害行為具有嚴重的暴力(violence)、壓制(oppression)、惡意(malice)或欺詐性質(fraud)、或者屬于任意的(reckless)、輕率的且惡劣的(wanton and wicked)行為時,法院可以判給原告超過實際財產損失的賠償金?!痹谖覈?,通說認為,懲罰性賠償制度是指當加害主體違反了相應的法律規(guī)定時,受害主體通過法院的判決能夠獲得超過其實際所受損失的金額的一種損害賠償制度。
關于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功能,理論界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例如,王澤鑒教授持“二元論”觀點,王利明教授持“三元論”觀點等。結合食品安全侵權行為的特殊性,筆者認為,懲罰性賠償制度具有以下四個功能:
一是補償功能。懲罰性賠償?shù)难a償功能常常運用于傳統(tǒng)的補償性賠償制度不能對受害人提供充分的補救的情況下而適用的。[1]主要是指受害人除身體或財產以外所受的損失,例如受害人所受的精神損失、為訴訟所支付的各種費用等。由于食品侵權案件的維權成本較高,以往的補償性賠償難以囊括受害人的所有損失,尤其是受害人的精神損害賠償難以得到有效的法律救濟。而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運用,可以有效填補受害人的損失,有助于撫慰受害人受傷的心靈。
二是制裁功能。懲罰性賠償在英文中通常用“punitive damages”一詞來表達,其核心意思就是制裁、懲罰。懲罰性賠償通過對侵權人在經濟方面的較大懲罰,可以增加不法行為的違法成本,讓侵權人為自己的加害行為付出高昂的代價。尤其是在我國目前嚴峻的食品安全形勢之下,通過有效實施較大數(shù)額的懲罰性賠償來制裁侵權人,對于打擊食品安全領域的不法行為,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從某種程度來講,懲罰性賠償?shù)闹饕康牟皇菫榱搜a償原告而是為了懲罰被告。
三是遏制功能。在美國,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都認為遏制功能是懲罰性賠償最重要的功能。臺灣著名學者王澤鑒教授也認為:“損害的預防勝于損害補償。”[2]遏制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對侵權人的實際懲罰來遏制其再次實施類似不法行為;二是對社會上的不特定人群的告誡和警示,力爭把不法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當代侵權法越來越重視對于損害發(fā)生的預防功能,更加突出預防職能,正成為現(xiàn)代侵權法與傳統(tǒng)侵權法之間的重要區(qū)別之一。[3]
四是激勵功能。我國歷來就有厭訟的傳統(tǒng),即便是現(xiàn)階段人們的權利意識有了很大提升,由于訴訟的不可預期性和維權成本過高,大多數(shù)人還是會以忍氣吞聲或者私了等方式來解決問題。懲罰性賠償?shù)某霈F(xiàn)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受害人維權之路的后顧之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勵社會公眾積極與不法行為作斗爭,有助于震懾不法分子的囂張氣焰。在食品安全領域,懲罰性賠償制度可以激勵受害人積極主動的“為權利而斗爭”,能夠引導社會公眾積極同不法行為做斗爭,對于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的構建大有裨益。
二、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shù)姆ń塘x學評析
舊《食品安全法》第96條第2款規(guī)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2款繼承了該條損一賠十的懲罰性規(guī)定,同時還進一步發(fā)展了以下內容:一是優(yōu)化了賠償計算方式。例如,消費者購買了低端廉價的消費品,卻因為產品存在的瑕疵造成了巨額的損失,如果按照舊《食品安全法》第96條第2款的規(guī)定只能獲得數(shù)額不大的、價款十倍的賠償金,對消費者而言極為不公正;而按照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2款的規(guī)定則可以選擇獲得損失三倍的賠償金,這樣就極大地維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二是規(guī)定了最低的賠償限額。例如,消費者購買了較為廉價的食品,造成的損失也不大,按照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2款的規(guī)定仍然要至少賠償一千元,仍然可以最大限度的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三是打擊了職業(yè)打假人的襲擾。職業(yè)打假人是近年新興的特殊群體,他們中大多數(shù)人都經過特殊的培訓而且往往盯住大型的知名企業(yè)在產品標簽、說明書上的微小瑕疵去要求較大的賠償數(shù)額。而這些被訛上的知名企業(yè)出于維護企業(yè)的聲譽、解決成本等方面的考慮往往會對他們做出妥協(xié),為此要耗費企業(yè)相當大的精力財力。而一旦職業(yè)打假人的訴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通過向政府有關監(jiān)管部門舉報的方式來漫天要價。這樣,監(jiān)管部門又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處理此類投訴舉報,使得本來就普遍緊缺的監(jiān)管資源更加抓襟見肘。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2款規(guī)定的除外情形可謂是打擊職業(yè)打假人的“及時雨”,有助于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
《侵權責任法》第47條規(guī)定: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當食品屬于“經過加工、制作并且用于銷售”時,該銷售食品就屬于“產品”的范圍。此時,該食品類產品就同時進入《食品安全法》和《侵權責任法》的調整范圍。這樣,在適用懲罰性賠償時就會出現(xiàn)《食品安全法》與《侵權責任法》的競合問題。有觀點認為,《食品安全法》和《侵權責任法》都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兩者不存在位階之分,解決二者的沖突只能采用“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新法優(yōu)于舊法”這兩個原則。因此,根據(jù)《立法法》的相關規(guī)定,如果適用前一原則,就應該優(yōu)先適用《食品安全法》;如果適用后一原則,就應該優(yōu)先適用《侵權責任法》第47條。所以,當《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2款與《侵權責任法》第47條之間出現(xiàn)法律競合時應該如何適用值得進一步探討研究。依筆者之見,當二者之間出現(xiàn)競合時,應適用《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2款的規(guī)定。因為《侵權責任法》第五條明確規(guī)定:“其他法律對侵權責任另有特別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
三、比較法視閾下的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制度探討
1.美國:綜合考量,注重利益平衡
懲罰性賠償制度在美國的發(fā)展歷程久遠,因此,美國被公認為是當今世界該制度最為發(fā)達的國家。在美國,如果法官要采用懲罰性賠償制度,需要經過多方面因素的考量,并要兼顧到各方利益的權衡??傮w來講,美國對賠償金額采用的是“浮動限額”,法官只能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行使自由裁量權。在判決過程中,法官要充分考慮到被告人的主觀過錯,受害人受傷害的程度和所遭受的損失,被告人因不法行為獲得的利潤以及被告人的經濟能力和悔罪表現(xiàn)等,然后才能在法律規(guī)定的賠償幅度內確定最佳的賠償數(shù)額。
2.英國:適用嚴格,防止法官專斷
在英國,懲罰性賠償?shù)倪m用有著嚴格的條件:一是法律列舉了適用懲罰性賠償?shù)陌讣愋?;二是明確限制了懲罰性賠償?shù)氖褂梅秶紤]多種因素;三是規(guī)定賠償數(shù)額的上下限,防止法官任意行使自由裁量權。同時,英國法院采用陪審團審理的方式,根據(jù)具體案情來決定懲罰性賠償?shù)臄?shù)額,提升了判決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實現(xiàn)司法公正。
3.德國:側重源頭,體現(xiàn)嚴格細致
德國的法律制度素以嚴謹細致而著稱,在食品安全責任的懲罰性賠償領域同樣體現(xiàn)出這一特點。根據(jù)德國的食品安全法律,如果出現(xiàn)生產偽劣食品的行為,將會面臨數(shù)額很高的罰款和賠償金,這樣,就從源頭上有效抑制了食品領域的不法行為。同時,德國在食品領域的相關配套法律規(guī)定還兼顧了全程管制的理念,規(guī)定了從食品的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主體法律責任,讓制售偽劣食品的行為很難逃脫高額的賠償。同時,還可能受到刑事制裁。
4.日本:從嚴立法,確定賠償上限
日本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較為嚴苛,根據(jù)日本的食品安全法律,如果生產及出售某種食物的行為人違反了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就可能被處以高達300萬日元的賠償金;如果給消費者造成嚴重傷害的,還可能承擔有期徒刑的懲罰。但是,日本規(guī)定了懲罰性賠償?shù)纳舷?,法官在處理食品侵權案件過程中只能在上限范圍內確定相應的賠償數(shù)額。
1.將經營者的過失納入調整范圍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2款仍然規(guī)定銷售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才適用懲罰性賠償?shù)囊?guī)定,這顯然提高了認定銷售者承擔賠償?shù)拈T檻,不符合懲罰性賠償制度應有的懲罰功能。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銷售者作為承擔食品運轉過程中的重要主體,其對食品安全標準的認知水平和承擔的食品安全責任明顯應高于普通的社會公眾,因此,法律理應提高他們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注意義務”,應該規(guī)定銷售者因過失經營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也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實行舉證責任倒置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一般舉證責任原則是“誰主張,誰舉證”,這就給處于食品安全力量博弈中的弱勢方——廣大消費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囿于主客觀條件的種種限制,使得消費者對涉食法律法規(guī)、訴訟程序及技巧、食品安全標準的認知等方面處于劣勢,給相關的維權帶來諸種障礙。建議法律應對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shù)陌讣嵭信e證責任倒置,即當銷售者能舉證證明自己不存在故意或者過失的情形時,才可以免除或減輕相應的法律責任。
3.探索小額訴訟程序與第三方專業(yè)機構鑒定的有機結合
為促進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有效實施,對于價款較低的案件,建議適用小額訴訟程序來解決。小額訴訟程序具有訴訟成本低,程序簡易等特點,可以有效提高訴訟效率,激發(fā)受害人維權的積極性。食品領域的侵權案件常常帶有強烈的專業(yè)色彩,例如食品安全標準的界定就是重點和難點問題,這也是我國《食品安全法》中規(guī)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由醫(yī)學、農業(yè)、食品、營養(yǎng)等方面的專家組成的重要原因。當面對跨領域的食品專業(yè)知識時,如果由社會上的第三方專業(yè)機構出具科學的鑒定結論,則法官可以據(jù)此結論快速有效的做出判決。
4.綜合考量多種因素,實行浮動限額制度
縱觀懲罰性賠償制度發(fā)達的英美國家,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在適用懲罰性賠償時通常要考慮到主客觀方面的多種影響因素,而不同程度的各種因素又會導致不同的懲罰性賠償數(shù)額。而我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仍然采用的“一刀切”式的固定賠償限額,不利于法官在具體的個案中確定科學合理的懲罰性賠償數(shù)額。同時,有學者認為作為英美法系“標簽”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不可能完全繞開判例制度,不應當指望成文法能夠“徒法而自行”,從而發(fā)揮預期的效果。因此倡導公布關于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的指導性案例,明確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具體適用辦法。[4]筆者認同此種觀點,認為最高人民法院可以適時制定司法解釋或者公布相關的指導性案例,規(guī)范和指導法官正確合理的行使自由裁量權。
[參考文獻]
[1]王利明.美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J].比較法研究,2003(5):1-15.
[2]王澤鑒.侵權行為法(第一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7-10.
[3]石佳友.論侵權責任法的預防功能[J].中州學刊,2009(4):100.
[4]高尚.我國<食品安全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及其司法實效問題研究[J].行政與法,2014(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