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法律信仰及其發(fā)展探析*
劉旭光
上海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201701
摘要:當代中國語境下的法律信仰乃是主體對本身內在具備公平、正義、自由、秩序等本質的法律開放式自治性系統(tǒng),經理性認知和情感體驗后的敬畏、接受、認可、遵從和堅守的態(tài)度,對于個體而言,法律信仰意味著對權利的守護,自由的追求、正義的希望和安全秩序的內在需求和神圣認可;對于群體而言,法律信仰意味著對權力的制約、秩序的安全、效率的提高、自由的保護。結合對法律信仰的內涵考察,本文著重分析法律信仰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中的存在樣式,并探討其發(fā)展的模式。
關鍵詞:法律;法律信仰;法律意識;傳統(tǒng)社會
基金項目*本文系筆者主持的上海政法學院青年科研《當代中國法律信仰研究》(項目編號:2014XQN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D909.2
作者簡介:劉旭光(1984-),男,漢族,河南范縣人,法學博士,同濟大學,講師,上海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法理學與公民法治教育研究。
一、問題的引入
筆者認為在當代中國語境下的法律信仰乃是主體對本身內在具備公平、正義、自由、秩序等本質的法律開放式自治性系統(tǒng),經理性認知和情感體驗后的敬畏、接受、認可、遵從和堅守的態(tài)度。具體說來,法律信仰就是人們對現行法律的內在合法性有了共識性的認知,對法律作為一個獨立的開放式自治性系統(tǒng),有著自身特有的價值追求,進而可以將法律作為社會中的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法律信仰首先在人們的認知層面上,將法律的精神、價值和規(guī)則實現在自己的行為之中。個人法律信仰的匯集,形成全社會共同的法律信仰,即“全體社會公眾對法律的精神、價值和規(guī)則的認知?!雹俜尚叛鰪男问缴峡梢苑譃閮煞N,淺層次的法律信仰就表現為對制定好、運行好、價值好的制定法的遵守和踐行態(tài)度;高層次的法律信仰就表現為對法律自身價值的永恒追求和價值底限,對現行法律規(guī)范的批判精神,對法治精神的內在敬畏、信服和遵從。
正確把握法律信仰的內涵還需理清法律信仰與法律意識、法治信仰等相關概念的關系。首先,法律意識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體系,是社會主體對社會法的現象的主觀把握方式,是人們對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種心理要素的有機綜合體。②有關法律意識的研究,最為詳盡的當屬劉旺洪的博士論文《法律意識論》(下稱劉文),該文通過法律意識的基本理論、法律意識現代化理論以及當代中國法律意識研究等三編內容對法律意識進行了全方面的研究與解讀。我們贊同劉旺洪對法律意識的界定,特別是將法律意識的內容歸根結蒂到具體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但是,正如劉文中對法律意識結構的分析一樣,他認為法律意識包括法律知識、法律理想、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評價和法律信仰等五個方面的內容。法律意識是一個相當中性的概念,所以我們不難理解法律意識有好與壞之分,更有低級到高級之發(fā)展脈絡。而法律信仰作為對法律的正面評價、認知、情感與敬畏、服從、崇信,與法律意識之間還是有相當的差別和定位的。其次,法治信仰作為國家的治國方略在意識層面的精神意蘊,與法律信仰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聯系與分野。法治信仰的提法常見諸于國家在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相關的論述上,法治信仰常與人治信仰作為一對概念出現。對治理國家是采用法治的形式還是人治的形式,就會產生法治與人治,在精神意識領域就必然意蘊了法治信仰與人治信仰。而法律信仰是作為一定的主體基于對法律現象的主客觀評價,而產生的認同、情感與服從、崇信。正如筆者在前述所論及的那樣,依照主體的分類,將會產生不同類別的法律信仰,如果在治國層面上,法律信仰就反映為法治信仰,而在不同的群體或個體層面上,法律信仰則反映為群體的法律信仰與個體的法律信仰。因此,在我們看來,法律信仰的外延是大于法治信仰的,法治信仰是在法律信仰在法治理念的具體呈現與要求。
二、傳統(tǒng)中國語境中的法律信仰及其發(fā)展
本文認為“法律信仰”在中國是存在的,否則,中國的法律制度不可能較為平穩(wěn)地持續(xù)數千年,從而使法律形式越來越精密,法律內容越來越完整,進而形成中華法系。李貴連教授在考察傳統(tǒng)中國法治形態(tài)的演變時,認為傳統(tǒng)中國的法制轉型圍繞著兩次社會轉型進行,分別是第一次由禮轉為法;第二次由舊法(傳統(tǒng)法)轉為新法(西方法)。整個傳統(tǒng)中國的法治形式走得是一條由貴族法治轉為君主法治/帝制法治/專制法治/官僚法治,再轉為民主法治的路。③按照李貴連教授的觀點,認為應重新評估“法律儒家化”轉而應為“儒家思想法律化”。因為“儒家思想法律化”一方面凸顯了思想和制度之間的互動關系,另一方面也暗示在中國傳統(tǒng)法制里面,儒家之影響僅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可能還不是最主要的。李教授直言,“這樣即能在邏輯上涵括法家以‘治吏’為核心的‘法治’傳統(tǒng)?!雹艿牵覀冞€應當注意的是,“法律信仰”存在的方式和內容并非當代中國語境下的法律信仰。中國是具有東方傳統(tǒng)文明的國家,其法律信仰,無論從內容和形式上來說,都與西方有很大的不同,而具有中國特色。就形式而言,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法律信仰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就是民眾的社會生活不去觸犯法律,應盡自身責任,因為成文法律規(guī)定更多的是人們的義務;就法律信仰的內容而言,就是服從法律確認和不遺余力維護的、儒家“三綱五常”為核心的人治主義主張和傳統(tǒng)的社會秩序。
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法律信仰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由于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結構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社會出現了大分化、大動蕩的局面。面對著這樣的情勢,有識之士都想收拾那種動亂的局面,讓它穩(wěn)定下來,因此形成了諸子百家。⑤在諸子各家中有一個重要的學術流派——法家。法家的思想和主張,在當時的社會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法家不僅系統(tǒng)地闡述了法律的基本理論,并且以成文法的形式,第一次將法律公布于眾(鄭國的子產于公元前536年,“鑄刑書于鼎”),從而使法律成為人們必須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此外,法家還提出和堅持了“變法”和“以法治國”的主張,并將這一主張付諸當時的政治實踐。齊國管仲主張“修舊法”,⑥認為“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⑦鄭國子產強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⑧。而魏國的李悝則集春秋后期各國立法之大成,制《法經》,推行“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⑨政策;秦國商鞅主張“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⑩并堅持“壹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
法家的法學思想和理論起源于社會的政治變革,并適應了當時社會政治變革的需要。同時在這場社會政治變革中,在不同國家里,先后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管仲相齊,使齊桓公成就霸業(yè);子產相鄭,百姓頌之;李悝是魏司寇,著《法經》六篇,成為封建法典的藍本;吳起相楚,楚國強盛;申不害相韓,韓國國治兵強;特別是戰(zhàn)國中期的秦相商鞅,“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最終秦國打敗其它六國,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封建制國家。法家在春秋戰(zhàn)國的社會政治變革中,使自己的法學思想與社會實踐緊密聯系,成為人們遵循和服從的行動方向和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從而樹立了人們對于法律的信念,對法律的信仰。盡管儒家學派強調“德治”和“禮治”,道家學派強調“無為而治”,否定人為的禮法,但法家成功的法治路線和斐然業(yè)績,使法律在人們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
秦國統(tǒng)一天下后,法家思想中的糟粕部分卻暴露無遺,如韓非的“法、術、勢”思想,商鞅的“嚴刑峻法”等,表現在秦朝國君秦始皇身上,就是實行極端的專制統(tǒng)治,“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焚書坑儒”,嚴禁《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禁止議政和學術論爭,箝制思想;只許“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實行極端文化專制主義的結果,不但終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思想氛圍,而且也阻撓了包括法家在內的法律思想的發(fā)展。秦二世時,全國終于爆發(fā)了陳勝、吳廣等發(fā)動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秦王朝的統(tǒng)治。這使人們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建立起來的法律信仰遭到了重創(chuàng)。
西漢初,當時統(tǒng)治者的首要任務是平定天下、國富民強,因此,統(tǒng)治者以“無為而治、與民休養(yǎng)生息”的黃老哲學作為政治的指導思想。但怎樣重拾人們對法律的服從,對法律的信仰,也是放在統(tǒng)治者面前的重要課題之一。這時的儒家學者在較為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中,經過幾十年的吸取教訓和苦心改造,最終融合了各家學說,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新儒家學說作為儒、法合流以儒為主的產物,吸收了道家、陰陽五行家以及殷周時的天命神權等各種有利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思想因素。新儒學代表人物董仲舒,以“天人合一”論來神化皇權,又主張“大一統(tǒng)”和禮法結合、德刑并用,鼓吹強干弱枝、加強中央集權,這些思想都適應了君主專制政治體制的需要。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正式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詔令。與此相應,漢武帝以后的法律,通過“經義決獄”、“以經釋律”和“以經入律”等方式,逐步實現了法律思想的儒家化。
漢武帝以后,儒家化的法律是中國傳統(tǒng)封建統(tǒng)治者所需要、所提倡、所不遺余力貫徹實施的,并希望和要求成為人們的信仰。正如《唐律疏議·進律疏表》所言:“臣聞三才既分,法星著于玄象;六位斯列,習坎彰于易經。故知出震乘時,開物成務,莫不作訓以臨函夏,垂教以牧黎元?!?即統(tǒng)治者不僅要制作訓誥來統(tǒng)治國家,而且要立教化來治理百姓。《唐律疏議·名例篇》也開宗明義:“夫三才肇位,萬象斯分。稟氣含靈,人為稱首。莫不憑黎元而樹司宰,因政教而施刑法?!?中國封建法典十分強調教化對實施法律的重要性,即要求人們思想上服從法律、信仰法律。
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統(tǒng)治者,要求人們信仰法律、服從法律和遵守法律,也僅僅是愿望。而愿望變成現實,則需要有更為深刻的經濟原因、社會原因、法律原因和法學原因。
首先,中國傳統(tǒng)社會法律信仰實現的經濟和社會原因。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的小農經濟十分發(fā)達,小農經濟是以家族和家庭為基本單位的自治經濟,社會是以“家”為核心的。在這一社會中,父權、族權和夫權是人們在家庭生活中無可違抗的,族長享有支配家內財產和對卑幼的處罰權,家長和族長就是執(zhí)掌家法的家內法官。我國古代有形形式式的“家法”、“族規(guī)’,社會和國家一般也認可它們的效力。這種家族自治的社會制度,擴大到國家,就是國家由全國最大家族的家長(皇帝)治理的封建專制主義政體,“國家一體”,“移孝作忠”是中國傳統(tǒng)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觀念。作為中國封建社會主體的廣大農民,認同“國家一體”,“移孝作忠”的皇權的統(tǒng)治,并與專制主義皇權具有同構性。中國封建社會的皇帝是國家最高的立法者和最大的審判官,他的意志,他的話就是最高效力的法律,全國的臣民得無條件服從;與此相應,各地各級大大小小的官吏,有忠實執(zhí)行法律、遵守道德的責任,同時也享有專制主義君主賦予他們的種種特權,包括犯罪后可享有議、請、減、贖,以及官當的免減制裁的特權。這樣,中國封建社會無論在家庭內,還是在家庭外都實行著一種體現等級制度的“禮治”和“德治”。這種人治主義為內容的社會制度,由封建法典和體現儒家思想的律學,將其制度化和理念化。這種人治主義法律制度基本上適應中國封建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適應小農經濟的發(fā)展,適應宗法制度的存在;同時也切合人們的思想意識和需求,成為人們的信仰,從而付諸遵守和服從的行動。中國的人治主義法律制度,同時也包容、同化了少數民族對國家的統(tǒng)治和社會的管理,無論是魏晉南北朝時北朝的統(tǒng)治,還是元朝和清朝的治國,都是如此。
其次,中國傳統(tǒng)社會法律信仰實現的法律原因。中國封建社會的法律解釋是封建法律體系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以經學作為基本內容的法律解釋,其說教成分十分充分,試圖達到人們服從法律、信仰法律的目的。對此,同濟大學蔣曉偉教授做出了詳細的歸納和總結。?蔣文中認為,“秦朝以《法律問答》的形式出現;而漢武帝‘獨尊儒術’后,法律的解釋逐漸走向儒家化,儒家化的法律解釋是以經義釋律的形式出現的;西漢末年,經學大家解釋漢律‘各為章句,叔孫宣、鄭令卿、馬融、鄭玄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數十萬言,凡斷罪所當用者合二萬六千二百七十二條,七百七十三萬三千二百余言’?!?東漢時統(tǒng)一于鄭玄一說。?晉時杜預、張斐引經據義對晉律進行系統(tǒng)解釋,各自都著有《律解》多卷。唐朝永徽三年高宗下詔“宣廣召解律人條義疏奏聞”,長孫無忌等人根據“網羅訓誥、研核丘墳”的原則,?對《永徽律》逐條逐句進行解釋,叫作律疏,律疏經皇帝批準,于永徽四年頒行,律疏附于律文之后,與律文具有同等效力,“自是斷獄者皆引疏析之”。?疏與律合在一起統(tǒng)稱《永徽律疏》,后世又叫作《唐律疏議》?!短坡墒枳h》吸收了自漢以來七百年經義與法律融合的經驗,開創(chuàng)了經義與法律結合的新形式,即不僅經義入律,直接成為法律條文,而且闡明法律條文的經義,即疏議附在律文后面,與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清末法學家沈家本在《重刻「唐律疏議」序》中說“名疏者,發(fā)明律及注意;云議者,申律之深義及律所不周不達;若董仲舒《春秋決獄》、應劭《決事比》及《集駁議》之類。蓋自有疏議而律文之簡質古奧者,始可得而讀焉”。沈家本這里所說的“疏議”,正是既體現儒家思想,又貫徹當代統(tǒng)治者思想學說,同時又兼具封建社會的行為準則的經學的核心部分——“經義”。漢初以來,流行七百年之久的“經義決獄”也因為《唐律疏議》圓滿地完成經義與法律的融合而終于廢止。
[注釋]
①蔣曉偉.貴在信仰,重在實施[J].東方法學,2011.3.
②劉旺洪.法律意識論[D].中國人民大學,2000.
③李貴連著.法治是什么—從貴族法治到民主法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9.
④李貴連著.法治是什么—從貴族法治到民主法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80.
⑤蔣曉偉.法學和法律方法基本問題研究[J].東方法學,2012.2.
⑥<國語·齊語>.
⑦<管子·任法>.
⑧<左傳·襄公三十年>.
⑨<說苑·政理>.
⑩<商君書·更法>.
?<商君書·賞刑>.
?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編>(第二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1:7.
?曹漫之主編.唐律疏議譯著[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1989.1.
?曹漫之主編.唐律疏議譯著[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1989.14.
?蔣曉偉.是禮法結合,還是經義與法律的結合[J].政治與法律,2005.2.
?<晉書·刑法志>.
?<晉書·刑法志>.
?<舊唐書·刑法志>.
?<唐律疏議·進律疏表>.
?秦商鞅“改法為律”,秦以后,直至清朝的法學都稱之為律學.律學較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法學,就內容上來說,研究范圍收窄而多以法律文本為對象;就思想范疇來說,律學所體現的是儒家及經學思想,其核心在于“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綱常之教,其價值在于強調“家族”和“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