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擾素治療流行性乙性腦炎50例臨床分析
王茜1)姜永剛2)
1)河北唐山市傳染病醫(yī)院唐山0630002)河北唐山市協(xié)和醫(yī)院耳鼻喉科唐山063000
【摘要】目的探討干擾素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臨床療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流行性乙型腦炎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2組均予以常規(guī)綜合治療,觀察組加用干擾素治療,對照組加用病毒唑治療,比較2組的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2.0%(P<0.05);觀察組的退熱時間、抽搐消失時間以及意識恢復時間均較對照組顯著縮短(P<0.05)。結論干擾素輔助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療效顯著,可促進病情康復,縮短病程,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流行性乙型腦炎;干擾素;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512.32
流行性乙型腦炎是一種由乙腦病毒感染所致急性腦實質炎癥,主要特征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病變。本病多見于兒童,患兒常表現為高熱、抽搐、意識障礙、腦膜刺激征以及病理性反射等,嚴重時可發(fā)生呼吸衰竭而致死,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及病死率[1]。臨床研究表明,單純抗乙腦病毒治療難以獲得滿意效果,故臨床多采取對癥支持治療,但也難以徹底阻斷病情的發(fā)展[2]。我院在常規(guī)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干擾素輔助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患者,獲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2013-01—2014-01我院收治的流行性乙型腦炎患者100例,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均經腦脊液常規(guī)檢查以及血清抗體IgM檢查顯示為陽性?;颊呋蚱浼覍倬栽覆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3~32歲,平均(11.36±3.22)歲;發(fā)熱時間3~8 d,平均(4.31±0.56)d;抽搐、昏迷時間1~5 d,平均(2.95±0.36)d;臨床分型:4例輕型,36例普通型,10例重型。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1~35歲,平均(11.55±3.37)歲;發(fā)熱時間2~7 d,平均(4.10±0.71)d;抽搐、昏迷時間1~5 d,平均(3.02±0.33)d;臨床分型:5例輕型,34例普通型,11例重型。2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2組均予以常規(guī)綜合治療,包括鎮(zhèn)靜、降溫、止痙、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等對癥治療。對照組在常規(guī)綜合治療的基礎上予以病毒唑30 mg/kg加入生理鹽水250 mL靜滴,1次/d,連續(xù)用藥7d。觀察組在常規(guī)綜合治療的基礎上予以α-2β干擾素10萬~20萬U/kg肌內注射,1次/d,連續(xù)用藥7 d。
1.3觀察指標觀察2組的臨床癥狀以及體征改善情況,統(tǒng)計2組退熱時間、抽搐消失時間以及意識障礙恢復時間。
1.4療效標準治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體征均完全消失,且隨訪3月無任何后遺癥;好轉: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但存在部分后遺癥(肢體功能障礙或者語言障礙等);無效:治療后癥狀與體征等無改善或者惡化,甚至死亡。總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100%。
1.5統(tǒng)計學分析所有數據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8.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經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愈率及總治療有效率均較對照組顯著提高(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 n(%)]
2.22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觀察組退熱時間、抽搐消失時間以及意識恢復時間均較對照組顯著縮短(P<0.05)。見表2。
表2 2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 ± s,d)
表2 2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 ± s,d)
組別n退熱時間抽搐消失時間意識恢復時間觀察組504.15±0.874.81±0.894.51±1.12對照組507.55±1.767.66±1.378.46±2.08
3討論
乙腦病毒是一種嗜神經病毒,能夠引起廣泛性神經系統(tǒng)病變,病變可累及脊髓和大腦。感染乙腦病毒以后,其首先在單核巨噬細胞中定植并增殖分化,然后進入到血液系統(tǒng),誘發(fā)病毒血癥[3]。此后,病毒直接侵犯細胞導致細胞病變,還將導致免疫反應激活,生成大量的特異性IgM抗體,其能夠與病毒抗體結合,大量沉積于腦實質以及血管內皮細胞之中,誘導補體激活,進而引起免疫損傷[4]。因此,認為本病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是病毒所致神經組織浸潤、膠質細胞增生、神經細胞變性、壞死及炎性細胞浸潤。
乙腦患者主要表現為持續(xù)高熱、驚厥以及呼吸衰竭等,其中,持續(xù)高熱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導致機體釋放出大量的炎癥因子,例如白細胞介素等,從而導致體溫中樞受損所致[5]。而高熱可引起腦水腫、細胞缺氧及抽搐等,隨著病程的延長,如不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體溫將逐漸升高,造成嚴重后果。此外,腦實質炎癥可誘發(fā)腦水腫,從而導致意識障礙及呼吸衰竭等,最終可導致患者死亡[6]。目前,臨床對于本病尚缺乏特效藥物,主要是積極預防繼發(fā)性感染、預防呼吸衰竭、控制抽搐、控制高熱、降顱內壓、抗病毒、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以及強化支持治療等綜合治療措施。但由于乙腦病毒感染導致體溫調節(jié)中樞腦實質受損,常規(guī)降溫治療往往難以獲得良好療效。乙腦患者的腦脊液中存在病毒抗原,這與治療后發(fā)生后遺癥具有密切相關性。因此,早期強化抗病毒治療對于改善臨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病毒唑是臨床治療乙腦的常用抗病毒藥物,相比于傳統(tǒng)的單純對癥支持治療能夠提高臨床療效,但在神經免疫調節(jié)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療效仍不盡滿意[7]。
干擾素是一種集免疫調節(jié)和抗病毒作用為一體的細胞因子,對于急性病毒感染具有強效抑制作用,還可有效減輕因抗原抗體復合物沉積所致組織損害[8]。Espada等[9]認為,干擾素還能夠提高殺傷T細胞所產生的細胞毒作用,并可激發(fā)巨噬細胞所具有的吞噬功能,降低血液中以及神經組織中的病毒數量,緩解受損程度并促進其修復。Liang等[10]發(fā)現,干擾素能夠與宿主靶細胞膜上分布的干擾素特異性受體相結合,從而影響細胞的DNA合成以及細胞代謝,進而影響病毒的復制。既往研究表明,干擾素用于治療出血熱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等具有顯著療效,但關于其對乙腦的治療作用目前尚鮮見報道[11]。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干擾素輔助治療,結果顯示,治愈率與總有效率分別達88.0%、96.0%,相比于對照組的58.0%和72.0%顯著提高,充分證實了其顯著療效。同時,觀察組的高熱、抽搐以及意識障礙消失時間均較對照組顯著縮短,與陽家軍等[12]報道一致。提示干擾素輔助治療乙腦能夠促進體溫恢復,快速控制抽搐并緩解意識障礙癥狀,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干擾素輔助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能夠顯著改善臨床癥狀和體征,促進病情康復,縮短病程,提高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4參考文獻
[1]鄒為君.靜脈用免疫球蛋白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42例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0,26(4):561.
[2]朱朝敏,許麗娟,牟艷杰,等.46例流行性乙型腦炎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1,20(12):1 898-1 899.
[3]冒青,劉穎,徐洪波,等.高壓氧治療重型流行性乙型腦炎近期療效觀察[J].遵義醫(yī)學院學報,2010,33(3):243-244.
[4]林建英.重型乙型腦炎患者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作用[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10):22-23.
[5]林建英.重型乙型腦炎患者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作用[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8):127-128.
[6]杜濤,陳金梅.納洛酮治療小兒乙型腦炎療效觀察[J].臨床醫(yī)學,2009,29(3):87-88.
[7]王明瓊.高壓氧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155例臨床觀察[J].中外醫(yī)療,2009,28(28):63-64.
[8]雙麗.干擾素治療乙腦46例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16):83-84.
[9]Espada-Murao LA,Morita K.Delayed Cytosolic Exposure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Double-Stranded RNA Impedes Interferon Activation and Enhances Viral Dissemination in Porcine Cells[J].Virol,2011,85(13):6 736-6 749.
[10]Liang JJ,Liao CL,Liao JT, et al.A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vaccine candidate strain is attenuated by decreasing its interferon antagonistic ability[J].Vaccine,2009,27(21):2 746-2 754.
[11]張國棟.低劑量干擾素治療丙肝肝硬化療效及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儀器與醫(yī)療,2013,19(4):5-7.
[12]陽家軍.干擾素治療流行性乙性腦炎49例臨床分析[J].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0,5(8):1 995-1 996.
(收稿201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