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峰
近年來,在出口規(guī)模迅猛增長的同時,中國大陸機電產品出口占比不斷提升,出口產品的技術復雜度已接近發(fā)達國家水平(Rodrik,2006)。那么,在全球價值鏈分工條件下,應如何看待一個國家(地區(qū))的出口產品結構?應如何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出口產品結構?出口產品結構差異又是如何決定的?
圍繞全球價值鏈分工下的出口產品結構,學者們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視角產生了大量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總體而言可以劃分為以下幾類。第一類是基于要素密集度的視角研究出口產品結構,即沿著HO 理論、HOV 理論,以出口產品的要素含量作為劃分出口產品結構的標準。如Antweiler 和Trefler(2002)采用71 個國家、37 個產品和11個生產要素的樣本對規(guī)模經濟進行估計,發(fā)現(xiàn)不完全競爭市場因素對國際貿易結構的決定具有重要意義。Schott(2003)利用SITC 分類三位碼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不同國家根據(jù)要素稟賦選擇生產不同要素密集度的產品。國內學者張小蒂、李曉鐘(2002)對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及比較優(yōu)勢進行實證分析,表明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出口商品中占比最高,技術密集型產品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還較低。楊汝岱、朱詩娥(2008)將所有國際貿易商品在SITC Rev.3 分類基礎上重新分類為資源密集型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四大類。第二類是基于出口技術含量的視角研究出口產品結構。如Finger 和Kreinin (1979)構建出口相似度指數(shù)(ESI),用來衡量考察目標國和發(fā)達國家出口結構的相似程度,相似程度越高則表明目標國的出口技術結構越高。關志雄(2002)用技術附加值衡量產品的技術含量,并以此構造了出口高度化指標反映一國出口產品結構。樊綱、關志雄、姚枝仲(2006)對上述方法進一步完善,發(fā)現(xiàn)中國的出口結構已經從低技術附加值產品為主轉變至以中等技術附加值產品為主,而進口仍然以中高技術產品為主。Lall(2000)將制成品按照技術密集度劃分為初級產品、資源性產品、低技術制成品、中技術制成品和高技術制成品5 類,并以此研究出口結構的變遷。在此基礎上,Lall 和Weiss(2006)提出“復雜度”的概念,并基于出口國家的收入水平建立了產品復雜度指數(shù)。姚洋和章林峰(2008)以Lall 技術分類以及產品復雜度為基礎,分析了中國本土企業(yè)出口的競爭優(yōu)勢和技術變遷。第三類是出口產品價格差異研究出口產品結構。如Schott(2008)發(fā)現(xiàn)在同一產品內部,發(fā)達國家出口了高價格類型的產品,而發(fā)展中國家出口了低價格類型的產品。Wang 和Wei(2008)進一步解釋為,人力資本提升及政府稅收偏好是中國出口產品結構提升的主要原因,此外,加工貿易、利用外資及開發(fā)區(qū)建設也是促進中國出口產品單位價值提升的重要因素。國內學者施炳展(2010)把同一出口產品分為高價格類型產品與低價格類型產品,并認為發(fā)達國家出口同一產品內部的高價格類型產品,發(fā)展中國家則出口同一產品內部的低價格類型產品。李坤望等(2014)中國出口企業(yè)尤其是民營企業(yè)和東部地區(qū)企業(yè),傾向于以價格競爭的方式進入市場。大量低品質出口關系進入出口市場,是造成中國出口產品品質持續(xù)下滑的主要原因。第四類是基于國內增加值的視角研究出口產品結構。由于全球價值鏈下存在大量的中間品貿易,Chen 等(2001)認為一國的出口產品可以分為國內成分和國外成分。Hummels、Ishii 和Yi(2001)利用投入產出表,剔除了重復計算的中間品貿易,把一國出口分解為國內貿易增加值和國外貿易增加值。類似的研究還有Lawrence J.Lau 等(2006)、Koopman 等(2008)。以此為視角,國內學者張文磊、陳琪(2010)基于出口產品的國內附加值,研究了匯率變動對出口產品結構的影響。
在已有文獻基礎上,本文從增加值的視角研究出口產品結構。首先,按照出口產品的國內增加值含量把出口產品劃分為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和比較收益劣勢產品;其次,構造了衡量出口產品結構的出口優(yōu)化度指數(shù)(EO 指數(shù)),并分別從行業(yè)層面、雙邊貿易、多邊貿易層面對主要出口國家的出口產品結構進行度量和比較,以期為全球價值鏈分工下的出口產品結構研究方法提供有益的補充;最后,利用EO 指數(shù)研究區(qū)域貿易集團內部產業(yè)價值鏈分工行為,以期為區(qū)域分工及貿易合作研究提供一個新視角。
全球價值鏈分工條件下,大量的原材料和中間品在不同分工國家之間頻繁流入流出,一國的出口通??梢苑纸鉃閮刹糠郑阂皇菄鴥瘸隹谠黾又?DV),即包含在出口品中的國內成分,實現(xiàn)的是出口國的貿易增加值;二是外國出口增加值(FV),即包含在出口品中的進口(資源品、中間品進口)成分,實現(xiàn)的是資源品、中間品提供國的貿易增加值。在傳統(tǒng)出口額中,只有國內貿易增加值才是本國參與國際分工獲取的附加價值。此外,由于產品出口后可能表現(xiàn)為三種情形:一是被進口國直接消費,從而直接實現(xiàn)國內增加值;二是進口國再次加工并出口到第三國,從而間接實現(xiàn)國內增加值;三是進口國再次加工并返回出口國,該部分是通過出口國的進口而實現(xiàn),故被稱為增值折返或復進口。因此,出口產品中的國內增加值又可以分為直接出口增加值(dv)、間接出口增加值(iv)及增值折返(ri)三部分。
在研究貿易增加值核算的基礎上,Koopman、Powers、Wang 和 Wei(2010)提出了全球價值鏈定位指標(GPO):
該指標的構建思路是,當i 國r 部門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靠近上游(研發(fā)、設計、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等),即更多的是為他國提供中間品,則 GP Oir> 0,表示該國在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地位更加有利,其出口部門創(chuàng)造的國內增加值相對較高;反之,如果i國r 部門處于全球價值鏈下游環(huán)節(jié)(零部件生產、成品組裝等),即更多的依靠從他國進口中間品,則 GP Oir< 0,表示該國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處于不利地位,其出口部門創(chuàng)造的國內增加值相對較低,因而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出口部門的全球價值鏈定位決定了其出口產品的國內增加值含量。在同一部門的雙邊國際貿易中,相對于進口國而言,出口國的全球價值鏈定位越高,其單位出口產品創(chuàng)造的國內增加值越高;反之,出口國的全球價值鏈定位越低,其單位出口產品創(chuàng)造的國內增加值越低。
電子及光學設備產業(yè)是全球價值鏈分工水平最高的產業(yè)之一,如表1 顯示,在該部門的全球價值鏈分工中,墨西哥、中國大陸處于全球價值鏈下游,更多從事進口中間產品并加工組裝等低附加值環(huán)節(jié),其單位出口產品的國內增加值相對較低;而美國、日本等國處于全球價值鏈上游,更多從事核心零部件等高附加值中間產品生產環(huán)節(jié),其單位出口產品的國內增加值相對較高。
基于增加值的角度,在同一部門的雙邊貿易中,如出口國的全球價值鏈定位高于進口國,則意味著該部門在創(chuàng)造國內增加值方面具有相對優(yōu)勢,本文稱為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如出口國的全球價值鏈定位低于進口國,則意味著該部門在創(chuàng)造國內增加值方面具有相對劣勢,本文稱為比較收益劣勢產品。以電子及光電設備產業(yè)為例,在該部門的主要出口國家雙邊出口中,中國大陸的全球價值鏈定位僅高于墨西哥,因而中國大陸對墨西哥出口的電子及光電設備產品屬于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而對其他國家出口的電子及光電設備產品則屬于比較收益劣勢產品。
表1 主要出口國家(地區(qū))電子及光電設備產業(yè)的全球價值鏈定位及國內增加值(2011年)
圖1 主要出口國家(地區(qū))電子及光電設備產業(yè)的全球價值鏈定位及國內增加值的散點圖
從這個角度而言,一個部門的出口產品可分為兩類:相對于全球價值鏈定位更低的進口國而言,該部門出口的是國內增加值含量相對更多的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而相對于全球價值鏈定位更高的進口國而言,該部門出口的是國內增加值含量相對更多的比較收益劣勢產品。
基于增加值的角度,借鑒產業(yè)經濟學的產業(yè)結構高度化概念,本文把一個國家(部門)出口產品重點由比較收益劣勢產品向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逐步升級的過程,稱為出口結構高度化。進一步構建出口優(yōu)化度指數(shù)(Export Optimization Index,簡稱EO 指數(shù)),用以衡量一個國家(地區(qū))或行業(yè)的出口產品結構,即更多出口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還是比較收益劣勢產品。根據(jù)研究對象的不同,出口優(yōu)化度指數(shù)又分為行業(yè)出口優(yōu)化度指數(shù)和國家出口優(yōu)化度指數(shù)。
行業(yè)EO 指數(shù)是基于增加值的角度,以行業(yè)為研究對象,分析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某個部門在雙邊貿易中的出口產品結構,其公式表示為:
其中,E Oit表示i 國t 部門的EO 指數(shù);E Xit1表示i 國t 部門在雙邊出口貿易中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的出口總額,即該部門對全球價值鏈定位相對更低①根據(jù)koopman 等(2010)的GVC_Position,在雙邊貿易中逐一比較而確定,下同。的國家(地區(qū))的出口總額;E Xit2表示i 國t 部門在雙邊出口貿易中比較收益劣勢產品的出口總額,即該部門對全球價值鏈定位相對更高的國家(地區(qū))的出口總額;E Xit表示i 國t 部門的出口總額。通常,行業(yè)EO 指數(shù)介于-1 與1 之間,當t 部門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的出口份額大于比較收益劣勢產品的出口份額,則 EOit> 0;當t 部門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的出口份額小于比較收益劣勢產品的出口份額,則 EOit< 0,如兩者相等,則 EOit= 0。如果t 部門的出口都為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則 EOit= 1;反之,如果t 部門的出口都為比較收益劣勢產品,則 EOit=-1。
該指標的主要思路是,基于增加值的角度衡量一個部門的出口結構優(yōu)化程度,應看該部門更多出口的是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還是比較收益劣勢產品。較高的行業(yè)EO 指數(shù)意味著更多的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出口,其全球價值鏈定位更加有利,出口創(chuàng)造的國內增加值更高;反之,較低的行業(yè)EO 指數(shù)意味著更多的比較收益劣勢產品出口,其全球價值鏈定位更加不利,出口創(chuàng)造的國內增加值更低。
WIOD 數(shù)據(jù)庫包括39 個國家(地區(qū))及其他國家(地區(qū)),時間跨度為1995—2011年,出于研究需要,本文把其他國家(地區(qū))視為一個經濟體,根據(jù)40 個經濟體的雙邊貿易數(shù)據(jù),可以計算出各國(地區(qū))分行業(yè)的EO 指數(shù)??紤]到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對全球貿易的打擊,以及各國貿易保護政策對國際分工及貿易流向的影響,本文采用2007 年的數(shù)據(jù)進行實證。
首先,從行業(yè)層面看,仍以電子及光學設備產業(yè)為例,行業(yè)EO 指數(shù)較大的國家為日本、美國、意大利、韓國,較小國家包括墨西哥、中國大陸和加拿大,這正好也與其全球價值鏈定位相對應。這表明在該部門的全球價值鏈分工中,日本、美國等處于全球價值鏈上游,其行業(yè)EO 指數(shù)較大;韓國、英國等進行關鍵零部件制造,處于全球價值鏈中游,其行業(yè)EO 指數(shù)適中;而中國大陸、墨西哥等國家主要完成加工裝配的工序,處于全球價值鏈下游,其行業(yè)EO 指數(shù)較小。
圖2 全球價值鏈定位與行業(yè)EO指數(shù)關系的散點圖(電子及光學設備產業(yè))
其次,從國家層面來,如表2、表3 所示,在主要出口國家(地區(qū))中,日本、美國的行業(yè)EO 指數(shù)普遍較高,表明其大多數(shù)行業(yè)的全球價值鏈定位更加靠近上游,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出口占比較高;而中國大陸、墨西哥大多數(shù)行業(yè)的EO 指數(shù)較低,表明其大多數(shù)行業(yè)的全球價值鏈定位更加靠近下游,比較收益劣勢產品出口占比較高。
此外,從區(qū)域貿易分工的角度,行業(yè)EO 指數(shù)恰恰可以反映出每個貿易集團內部正形成明顯的產業(yè)價值鏈分工。本文選取的12 個出口國家(地區(qū))至少包括兩個區(qū)域貿易集團:以美國為中心的北美自由貿易區(qū)3 國(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以日本為中心的東亞4 國(地區(qū))(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及中國臺灣地區(qū))。
以東亞經濟體為例,表4 顯示的是東亞4 國(地區(qū))區(qū)域貿易中制造部門的EO 指數(shù),與表3 所示全球貿易范圍內的EO 指數(shù)相比,區(qū)域內貿易的行業(yè)EO 指數(shù)分布更加極端,表明東亞地區(qū)已形成更加明顯的產業(yè)價值鏈分工。總體看來,在制造部門的價值鏈區(qū)域分工中,日本更多生產和出口核心零部件等中間品,居于產業(yè)價值鏈上游地位,大多數(shù)行業(yè)(除資源綜合利用、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交通運輸設備外)的EO指數(shù)相對較大;而與之進行生產配套的韓國、中國大陸及中國臺灣地區(qū)則更多的從日本進口中間產品加工組裝并出口,居于產業(yè)價值鏈下游地位,大多數(shù)行業(yè)的EO 指數(shù)相對較小。就具體行業(yè)而言,電子及光學設備、紡織及制品、皮革毛皮及制鞋等部門明顯表現(xiàn)出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qū))-中國大陸的產業(yè)價值鏈梯度分布,表明在以上部門的產業(yè)價值鏈區(qū)域分工中,中國大陸更多扮演的是加工制造角色,成為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qū)的生產加工基地。在以汽車業(yè)為重點的交通運輸設備部門,中國大陸的EO 指數(shù)高于其他東亞國家,這是由其行業(yè)特征所決定。在中國大陸巨大的市場需求刺激下,汽車行業(yè)跨國公司紛紛把生產環(huán)節(jié)轉移到中國大陸,并由此帶動了一大批國內配套企業(yè),中國大陸成為汽車第一生產大國和銷售大國。與電子及光學設備部門不同的是,汽車行業(yè)跨國公司對華投資更多是為占領中國市場而本地化生產,而不是簡單加工出口,為此包括寶馬、通用、大眾等跨國公司紛紛把發(fā)動機、變速箱等核心生產環(huán)節(jié)在中國大陸布局,在對中國大陸市場銷售的同時也對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qū)等東亞國家(地區(qū))出口。所以,在交通運輸設備部門的東亞區(qū)域分工中,中國大陸更多的是向其他國家(地區(qū))提供中間品,流入要素的生產和出口能力顯著促進了中國大陸交通運輸設備部門的出口產品結構優(yōu)化,這點也與于津平等(2014)的研究結論相符。
表2 全球價值鏈分工下的主要出口國家(地區(qū))制造部門EO指數(shù)(一)
表3 全球價值鏈分工下的主要出口國家(地區(qū))制造部門EO指數(shù)(二)
綜上所述,通過行業(yè)EO 指數(shù)核算,在度量主要出口國家(地區(qū))出口產品結構的同時,可以大體呈現(xiàn)各國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位置,日本、美國大多數(shù)行業(yè)的全球價值鏈定位更加靠近上游,而中國大陸、墨西哥大多數(shù)行業(yè)的全球價值鏈定位更加靠近下游。此外,行業(yè)EO 指數(shù)可以反映區(qū)域貿易集團正形成的產業(yè)價值鏈分工,這點在電子及光學設備等部門尤為突出。與其他制造部門相比,中國大陸交通運輸設備部門的EO 指數(shù)較高。
表4 東亞區(qū)域價值鏈分工下的制造部門EO指數(shù)
國家EO 指數(shù)是基于增加值的角度,以國家為研究對象,分析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出口產品結構。為區(qū)分雙邊出口貿易及多邊出口貿易,本文把國家EO 指數(shù)分為雙邊出口EO 指數(shù)及多邊出口EO 指數(shù)。
1. 雙邊出口EO 指數(shù)
雙邊出口EO 指數(shù)側重分析雙邊貿易,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qū)在雙邊貿易中的出口產品結構狀況,其公式表示為:
其中,E Oij表示i 國對j 國的雙邊出口EO 指數(shù);,表示在i 國和j國的雙邊出口貿易中,i 國所有部門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即全球價值鏈定位相對更高產品的出口總額;,表示在i 國和j 國的雙邊出口貿易中,i 國所有比較收益劣勢產品,即全球價值鏈定位相對更低產品的出口總額;E Xij表示i 國對j 國的出口總額。通常,雙邊出口EO 指數(shù)介于-1 與1 之間,在i 國對j 國的出口總額中,當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的出口份額大于比較收益劣勢產品出口的份額,則 EOij> 0;當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的出口份額小于比較收益劣勢產品出口的份額,則 EOij< 0;如兩者相等,則EOij= 0。如i 國對j 國所有的出口均為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則 EOij= 1;反之,如i 國對j 國所有的出口均為比較收益劣勢產品,則 EOij=-1。
該指標的主要思路是,基于增加值的角度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qū)雙邊貿易中的出口結構優(yōu)化程度,應看該國(地區(qū))更多出口的是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還是比較收益劣勢產品。更多的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出口意味著較高的雙邊出口EO 指數(shù),更多的比較收益劣勢產品出口意味著較低的雙邊出口EO 指數(shù)。
另一方面,全球價值鏈分工意味著國家(地區(qū))間大量的雙向中間品貿易,雙邊出口EO 指數(shù)還能反映進出口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合作關系。更多的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出口意味著更多的對外提供中間產品,創(chuàng)造更多的國內增加值。因此,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雙邊出口EO 指數(shù)為正,表明i 國更多的為j 國提供中間產品;反之,雙邊出口EO 指數(shù)為負,表明i 國更多的依賴從j 國進口中間產品。
表5 顯示了主要出口國家(地區(qū))制造部門的雙邊出口EO 指數(shù),由此可以反映各國雙邊出口的產品結構。以中國的雙邊貿易為例,中國大陸對墨西哥、意大利及加拿大出口的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出口比重相對更大,表明中國大陸更多的對以上三國出口中間產品,因而雙邊出口EO 指數(shù)為正;而對其他國家(地區(qū))雙邊出口EO 指數(shù)為負,表明中國大陸更多的從其他國家(地區(qū))進口中間產品。事實上,中國大陸在電子及光學設備行業(yè)上存在對墨西哥大量的中間品出口,2007 年中國大陸對墨西哥電子及光學設備中間品出口48.85 億美元,占墨西哥該行業(yè)中間品進口總額的26.86%,;而對意大利的中間品出口主要集中在電子及光學設備及紡織及制品行業(yè),2007 年中國大陸對意大利以上部門的中間品出口分別為32.3 億美元及32.2 億美元,占意大利電子及光學設備及紡織及制品行業(yè)中間品進口總額的58.4%,和61.97%,。
2. 多邊出口EO 指數(shù)
多邊出口EO 指數(shù)側重分析多邊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和地區(qū)在多邊貿易中的出口產品結構狀況,其公式表示為:
其中 EOi表示i 國的多邊出口EO 指數(shù),表示在多邊出口貿易中i 國所有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即全球價值鏈定位相對更高產品的出口總額;表示在多邊出口貿易中i 國所有比較收益劣勢產品,即全球價值鏈定位相對更低產品的出口總額;E Xi表示i 國的出口總額。通常,多邊出口EO 指數(shù)介于-1 與1 之間,當 EOi> 0,表示i 國的出口更多為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當 EOi< 0,表示i 國的出口更多為比較收益劣勢產品;如i 國所有的出口都為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則EOi= 1;反之,如果i 國所有的出口都為比較收益劣勢產品,則 EOi=- 1。
該指標的主要思路是,基于增加值的角度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出口產品結構優(yōu)化程度,應看該國(地區(qū))更多出口的是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還是比較收益劣勢產品。更多的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出口意味著較高的多邊出口EO 指數(shù);反之,更多的比較收益劣勢產品出口意味著較低的多邊出口EO 指數(shù)。
表5 主要出口國家(地區(qū))制造部門雙邊出口EO指數(shù)
如表6 顯示,按照多邊出口EO 指數(shù)的大小,主要出口國家(地區(qū))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較高的多邊出口EO 指數(shù),如日本、美國,該類國家(地區(qū))更多的出口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如國內附加值相對較高的核心零部件等中間品);第二類是較低的多邊出口EO 指數(shù),如墨西哥、加拿大、中國及荷蘭,該類國家(地區(qū))的生產對進口中間品的依賴程度相對較高;第三類國家(地區(qū))的多邊出口EO 指數(shù)介于前兩類之間,如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韓國及中國臺灣地區(qū)。
多邊出口EO 指數(shù)差異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由全球價值鏈分工的角色決定。如日本多邊出口EO 指數(shù)偏高與其在東亞區(qū)域分工的角色有關,在電子及光學設備、紡織服裝等部門的東亞區(qū)域分工中,日本更多的提供高附加值的關鍵零部件等中間品,韓國、中國臺灣地區(qū)提供附加值含量稍低的零部件及中間品,而中國大陸主要從事加工組裝,因而造成了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qū))—中國大陸在多邊出口EO 指數(shù)方面的梯度差異。同樣墨西哥、加拿大的多邊出口EO 指數(shù)偏低,這主要是因為兩國更多的以美國為中心開展產業(yè)價值鏈分工。美國更多生產和出口核心零部件,居于產業(yè)價值鏈上游地位,而加拿大、墨西哥更多的通過從美國進口中間產品,經過加工組裝后出口回美國,居于產業(yè)價值鏈下游地位,加之兩國出口過于依賴美國市場①2007 年,墨西哥對美貨物出口1789.9 億美元,占其出口總額的75.98%。,因而大多數(shù)出口產品均表現(xiàn)為比較收益劣勢產品。
表6 主要出口國家(地區(qū))制造部門多邊出口EO指數(shù)
綜上所述,通過國家EO 指數(shù)核算,可以發(fā)現(xiàn)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一個國家(地區(qū))的出口產品結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出口部門的全球價值鏈定位。日本、美國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占據(jù)有利地位,并主導著各自區(qū)域貿易集團的價值鏈分工,其大多數(shù)出口產品的EO 指數(shù)相對較高。對于第一出口大國的中國大陸而言,出口產品結構仍然相對落后。
從增加值的視角出發(fā),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出口部門的全球價值鏈定位決定了其出口產品的國內增加值含量,全球價值鏈定位相對有利,意味著出口產品創(chuàng)造的國內增加值越高。按照全球價值鏈定位,一個國家(地區(qū))的出口產品可以分為兩類: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和比較收益劣勢產品。其中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指國內增加值含量相對更高的出口產品,比較收益劣勢產品指國內增加值含量相對更低的出口產品。
構建出口優(yōu)化度指標(EO 指數(shù)),可以對行業(yè)以及國家(地區(qū))的出口結構進行度量。EO 指數(shù)越高,表示其全球價值鏈定位相對有利,出口更多的表現(xiàn)為比較收益優(yōu)勢產品;反之EO 指數(shù)越低,表明其全球價值鏈定位相對不利,出口更多的表現(xiàn)為比較收益劣勢產品。通過主要出口國家(地區(qū))的EO 指數(shù)核算,可以發(fā)現(xiàn)相對于全球范圍內的貿易分工,區(qū)域貿易集團內部的產業(yè)價值鏈分工更加明顯,這點在電子及光學設備等部門尤為突出。相對于其他制造部門,中國交通運輸設備部門的出口優(yōu)化度較高。美國、日本大多數(shù)行業(yè)的EO 指數(shù)及國家EO 指數(shù)相對較高,更多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上游環(huán)節(jié)。中國大陸、墨西哥等國的出口對進口中間品的依賴較強,其行業(yè)EO 指數(shù)及國家EO 指數(shù)相對較低。
因此,對于中國大陸而言,優(yōu)化出口產品結構的關鍵在于提升出口部門的全球價值鏈定位。而加快提升出口部門的全球價值鏈定位,應更加重視培育國內高級要素以及擴大流入要素貢獻。一方面,應積極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提升生產勞動者素質和技能,推動國內要素稟賦結構升級。對于生產企業(yè)而言,擴大出口應更加依靠科技投入、品牌創(chuàng)建及銷售渠道的拓展,不斷提升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及附加價值,而不是單純依靠成本價格優(yōu)勢。另一方面,應進一步提升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繼續(xù)鼓勵外資流入,尤其是研發(fā)導向型、市場導向型的外資進入中國大陸,引導外資把高附加值含量的生產環(huán)節(jié)布局在國內。在此基礎上,積極鼓勵本土企業(yè)從事中間品的國內生產配套,逐步實現(xiàn)中間品采購的本地化,由此提升出口產品的國內增加值含量,努力實現(xiàn)由出口大國向出口強國的跨越。
[1] 樊 綱,關志雄,姚枝仲. 國際貿易結構分析:貿易品的技術分布[J]. 經濟研究,2006(8):5-12.
[2] 關志雄. 從美國市場看“中國制造”的實力 [J]. 國際經濟評論,2002(8):5-12.
[3] 黃先海,楊高舉. 中國高技術產業(yè)的國際分工地位研究——競爭型投入占用產出模型的跨國分析[J]. 世界經濟,2010(5):82-100.
[4] 李坤望,蔣 為,宋立剛. 中國出口產品品質變動之謎:基于市場進入的微觀解釋[J]. 中國社會科學,2014(3):80-103.
[5] 施炳展. 中國出口產品的國際分工地位研究——于產品內分工的視角[J]. 世界經濟研究,2010(1):56-62.
[6] 楊汝岱,朱詩娥. 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與競爭力研究:1978-2006[J]. 財貿經濟,2008(2):112-119.
[7] 姚 洋,章林峰. 中國本土企業(yè)出口競爭優(yōu)勢和技術變遷分析[J]. 世界經濟,2008(3):3-11.
[8] 于津平,鄧 娟. 垂直專業(yè)化、出口技術含量與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J].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4(2):44-62.
[9] 張小蒂,李曉鐘. 我國出口商品結構變化的實證分析[J]. 數(shù)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8):109-112.
[10] 張文磊,陳 琪. 匯率變動對出口產品結構的影響——基于出口產品國內附加值的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0(7):27-31.
[11] Antweiler,W.,Trefler,D. Increasing Returns and All That:A View from Trad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92(2):93-119.
[12] Finger J. M.,Kreinin M. E. A Measure of Export Similarity and Its Possible Uses[J]. Economic Journal,1979,89(356):905-12.
[13] Hummels,D.,J. Ishii,K. Yi.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1):75-96.
[14] Koopman,R. Powers,W. Wang Z.,Wei S J. 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R]. NBER Working Paper,No. 16426,2010.
[15] Koopman,R. Powers,W. Wang Z.,Wei S J. 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104(2):459-94.
[16] Koopman,R. Wang Z.,Wei S J. Estimating Domestic Content in Exports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2,99(1):178-89.
[17] Lawrence,J. Lau,Chen Xikang,etc. Estimates of US-China Trade Balances in Terms of Domestic Value-Added[R]. Stanfor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s,No.295,2006.
[18] Lall,S. 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1995-1998 [J].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000,28(3):407-32.
[19] Lall,S,Weiss,J. The Sophistication of Exports A New Trade Measure [J]. World Development,2006,34:222-37.
[20] Rodrik,D. What' s So Special about China's Exports[J]. China &World Economy,2006,14:1-19.
[21] Schott,P. K. One Size Fits All? Heckscher-Ohlin Specialization in Global Produc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3):686-708.
[22] Schott P. K. The Relative Sophistication of Chinese Exports [J]. Economic Policy,2008,23(53):5-49.
[23] Xikang Chen,Leonard K. Cheng,K. C. Fung,Lawrence J. Lau. The Estimation of Domestic Value-added and Employment Induced by Exports:An Application to Chinese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 [R]. 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Stanford University,Stanford California 94305,2001.
[24] Wang Zhi,Wei Shang Jin. What Accounts for the Rising Sophistication of China's Exports? [R].NBER Working Paper,No. 1377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