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清河縣楊二莊中學054800)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歷史高效教學初探
張邑動(河北省清河縣楊二莊中學054800)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歷史綜合能力,需要教師改變舊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積極的探究下掌握歷史事件的發(fā)生時間、發(fā)生地點,建立以時間和地域為主線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地位都發(fā)生了變化,教師要重視學生歷史素質的培養(yǎng),在激發(fā)學習主動性的情況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經歷知識閱讀、探究、掌握、拓展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在他們遇到難題時進行指導,保證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信心不受打擊。同時,對學生的關注收集到的信心反饋還能作為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有利依據,使教師設計的教學內容高效地讓學生掌握,實現歷史教學的高效。在歷史教學中,要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首先就要讓他們對歷史學科產生興趣,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按照教程內容進行教學,強制性地要求學生記憶大量的歷史知識點。這種學習方式屬于被動學習,學生在枯燥的記憶中進行學習,由于歷史知識涉及的事件較多,學生在記憶過程中很容易發(fā)生混淆,導致學習效果不好,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較大的打擊。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使課堂內容在新穎的教學方式下生動、形象,使學生在歷史課堂上被教師設計的教學內容所吸引,主動走入歷史教材中,去探究和思考。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和目光緊緊地吸引,使他們跟隨歷史發(fā)展的進程深入探究,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使學生養(yǎng)成善于思考的習慣,教師需要給他們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分析和思考,提高學習深度和效率。在進行新知識的學習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給學生設置疑問,使他們在問題中進行釋疑,既能讓學生學習時有明確的目的,又能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產生的矛盾來作為激發(fā)學生深入探究的動力,提高他們的探究積極性。例如,在教學“中法戰(zhàn)爭”時,我讓學生先閱讀歷史教材,然后向他們提出問題:中法戰(zhàn)爭的最終結果如何,原因是什么?學生帶著問題再次認真地閱讀了有關中法戰(zhàn)爭的內容,并在積極的討論中談了自己的看法。了解到是由于當時清政府的腐敗和懦弱造成的。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能力和問題的難易程度,使學生通過積極的討論,發(fā)揮集體的智慧,最終解決問題。所以,在和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問題提出后,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思考過程中有依有據,在分析過程中有理由、有原因,才能真正實現高效的歷史教學,促進他們歷史綜合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對歷史學習充滿興趣,在探究過程中投入較大的精力。
歷史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進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擺脫傳統(tǒng)教學中進行歷史知識點的講授,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和展示歷史知識。歷史教材中有許多歷史事件,這些事件都是一個個豐富的歷史故事。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教具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使歷史事件生動地展現在學生腦海中,使學生在深刻感受過程中經歷歷史發(fā)生的過程,促進他們思維的深刻發(fā)展。為了提高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直觀地展現歷史事件,使學生能夠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體會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事件發(fā)生的經過,把握歷史事件的本質,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中學生對歷史故事非常感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把一些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故事融合到歷史教材中,使學生在豐富生動的歷史故事中對歷史學習產生興趣,并把他們的興趣拓展到對課外歷史書籍上,極大地調動他們的探究欲望,有效提高學生的歷史能力。例如,在講《戊戌變法》時,我穿插了“康有為如何擺脫慈喜太后追捕的”那段驚險刺激的歷史,學生興趣相當濃厚,從而輕松地掌握了這些內容。
初中生學習歷史的主要場所是課堂,在課堂上的積極探究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歷史綜合能力,使他們能用歷史唯物主義來分析和看待問題,使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有效提高。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上的積極作用,使他們在一定的時間內高效地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并在自主學習中通過探究、發(fā)現、體驗來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提高自學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學習帶給他們的樂趣,對歷史課堂充滿了興趣,在學生的主動探究下,歷史課堂呈現出活躍的氛圍,使歷史教學順利、高效地完成。
(一)提供學生展示的平臺
創(chuàng)建展示平臺,彰顯個性風采。舉辦主題講座,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歷史專題,由學生獨立或分組研究,形成完整的認識,用多樣的形式展示、講解給大家。這種活動既可以集中進行,也可拿出相關課堂上的幾分鐘時間讓學生展示。如學習八年級下冊人教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課前,學生反映對鄧小平爺爺十分敬仰。筆者借機布置學生查找資料,引導學生歸納整合一代偉人在不同時期的革命活動,結合自己的觀感制作演示文稿,課上由學生用幾分鐘的時間演示。課件圖文并茂,配上學生生動的講演,比教師親自講述的效果更好,不但解決了教學難題,而且提高了學生搜集整理史料、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還給了學生一個深入研究的空間,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
(二)開展辯論學習模式
針對史學爭鳴的觀點采用歷史辯論賽的形式。如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是“進步說”還是“災難說”,拿破侖對外戰(zhàn)爭的雙重性問題等。還可以設計一些細節(jié),增強趣味性,如由學生事先自行制作獲勝方和最佳辯手的象征性獎品。這些紙做的幸運花環(huán)、泡沫雕刻等,在無形中鼓勵了學生的競爭,每次課堂辯論都十分激烈,得獎的備加珍惜,沒得到的立志下次奪回。這樣的活動與簡單的提問相比可以說是“事半功倍”,既落實鞏固了基礎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和公平競爭的意識。
總之,初中歷史教師要深入探究新課改的要求,用新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將一個個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過程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感到歷史課堂的趣味性,促使學生對知識產生探究的欲望,使他們不僅認真探究歷史教材中的內容,還把興趣延伸到課外,通過閱讀歷史書籍和通過網絡查閱了解更多的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歷史綜合素質。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