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科學性問題研究
——基于臺州干部考察工作的實踐探索
□中共臺州市委組織部課題組
(中共臺州市委組織部,浙江 臺州318000)
[摘要]提高干部考察科學性,當前要突破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干部考察的經常性、民主參與的有效性、考察方法的創(chuàng)新性和考察人員的專業(yè)性等五方面的問題。要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科學性,就必須著眼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和全國組織工作會議精神,實施重點突破,著力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1.改進民主推薦,以黨管干部原則的有效落實,提高干部考察的權威度。2.健全指標體系,以評價內容的科學設置,提高干部考察的全面度。3.堅持群眾路線,以知情群體的廣泛參與,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公認度。4.完善考察方法,以綜合多元的分析比較,提高干部考察的精準度。5.加強隊伍建設,以責任主體的優(yōu)化組合,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保障度。
[關鍵詞]干部考察;科學性;臺州實踐
[中圖分類號]D26
[收稿日期]2015-04-20
[作者簡介]課題組成員:王繼佳、羅華(執(zhí)筆)、徐兢、楊慧彬。1.王繼佳(1974—),男,浙江天臺人,中共臺州市委組織部調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為黨建綜合;2.羅華(1979—),男,浙江玉環(huán)人,中共臺州市委組織部調研室副主任科員,研究方向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與黨內民主建設;3.徐兢(1979—),男,浙江臺州人,中共臺州市委組織部組織處副主任科員,研究方向為基層組織黨建;4.楊慧彬(1974—),女,浙江天臺人,臺州市廣播電視大學教務處干部,研究方向為干部人事管理。
考察評價干部在干部選拔任用環(huán)節(jié)中具有基礎性、根本性地位。如何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科學性,進而考準考實干部,是選人用人工作中的永恒主題。2013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怎樣把好干部用起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和新要求,不但為我們重新審視干部考察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基點,也為我們再次深入思考賦予了新的時代要求。本課題立足臺州近年來干部考察工作的實踐探索,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以及全國組織工作會議精神,通過綜合調研與專題調研相結合的方式,輔之學理界定、資料收集、問卷調查、集中研討、實證研究等方法,深入分析了干部考察工作對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意義,認真剖析了需要重點突破的幾個問題,并從制度和實踐兩個層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為進一步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科學性提供參考。
一、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科學性的理性探析
(一)干部考察工作內涵之再認識
中組部編寫的《干部考察工作問答》中規(guī)定:“干部考察,通常也稱為干部考核??疾炫c考核兩個概念大同小異,從干部管理的角度來說,考察與考核兩個概念可以通用?!庇纱宋覀兛蓮囊粋€較為寬泛的視角,對干部考察概念作如下界定:
干部考察,是指黨委組織部門根據干部管理權限,按照規(guī)定的程序和方法,對考察對象進行全面了解和公正評價,為干部的選拔、任用、獎懲等提供依據的一項重要管理活動。從干部考察的內涵來看,包括考察目的、考察主體、考察客體、考察程序、考察內容與標準、考察方法、考察結論等要素。其中,考察主要目的是識別干部,為選人用人提供依據;考察主客體分別為組織部門和各級領導干部;考察作用主要體現在遴選、獎懲、校正、監(jiān)督等方面。從干部考察的外延來看,其適用范圍既包括干部任前考察、屆中考察、換屆考察,也涵蓋了年度考核、經常性考察等。
(二)干部考察工作之于選人用人公信度的意義分析
“用人得當,首先要知人”。考察作為知人的重要途徑,其科學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能否保證選準、選好干部。
1.考察的科學性影響著選人用人標準的導向性。通過考察,真正把那些德才兼?zhèn)洹⒐ぷ鲗嵖兺怀?、作風扎實正派、群眾威信較高的干部考準評實并選拔使用,自然會在干部隊伍中營造一種在德才素質上比拼、在工作實績上爭上下的良好氛圍,進而形成正確的用人導向。
2.考察的科學性決定著干部任用的能崗匹配度。干部考察準確,識別才能正確,任用才會得當。只有通過科學的干部考察,才能對干部的德才表現、工作實績進行比較客觀準確的評價,并把其調配到合適的崗位,
3.考察的科學性關系著群眾在選人用人上的話語權。群眾對選人用人的話語權,與公信度之間存在很強的關聯。在考察中堅持群眾標準,用多雙眼睛評價干部,能夠在較好滿足群眾對民主權利的訴求的同時,贏得群眾對干部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4.考察的科學性彰顯著群眾監(jiān)督的有效度。干部的考察工作有階段性、時效性,但其內在要求是經常性、全面性的。在考察中改進識人手段,把防止和糾正選人用人不正之風體現在考察環(huán)節(jié),就能夠有效防止“暗箱操作”、“綁架民意”、“好大喜功”、“集團訴求”等不正之風。
(三)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科學性需堅持的基本原則
干部考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具體、多樣且有層次。新的歷史條件下,干部考察工作要堅持四個基本原則。
1.要堅持群眾公認的觀點,更加關注從鄉(xiāng)語口碑中了解干部。干部業(yè)績在實踐,干部名聲在民間。干部考察中落實“群眾公認”的價值取向,在考核評價范圍、考核指標設置、考核評價環(huán)節(jié)等方面,都要讓群眾知曉、參與和監(jiān)督,借群眾的慧眼發(fā)現人才、識別干部,這既是群眾路線在干部工作中的具體運用,也是群眾評價主體地位的理性回歸和擴大民主的現實表現。
2.要堅持聯系的觀點,更加注重近距離接觸干部?!翱疾熳R別干部,功夫要下在平時”,這是干部考察工作的內在規(guī)律。要把經常性考察作為組織部門干部處室的日常工作,與定期考察有機結合起來,并整合各方面的資源,通過平時表現與定期考察、年度考核的相互印證,實現提情知人、提人知情。
3.要堅持唯實的觀點,更加突出在工作一線考準考實干部。工作實績是干部德才素質的具體表現形式,自然成為評價干部優(yōu)劣最重要的依據。要堅持“使用中鑒別、實踐中認知”的觀點,擴大干部考察的空間與時間。一方面,要讓干部在日常實踐中比試,形成“以實績論英雄”的導向;另一方面要突出重大關頭、關鍵時刻,通過考察者的直接參與,了解考察對象的應變能力、決策水平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并增加對其的直觀認識。
4.要堅持辯證的觀點,更加強調全面、客觀、歷史地評價干部。任何人和事物都有兩面性,對干部的考察同樣需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在評價對象上,注意區(qū)分不同部門、不同工作類型、以及不同客觀條件,防止簡單劃一的做法;在實績評價上,堅持定性與定量結合、顯績與潛績并重,合理界定實績的歸屬和績量的大小,對干部的失誤要客觀辯證地對待,不以一時一事論干部。
二、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科學性的臺州實踐
近年來,臺州市著眼于考準考實干部,積極探索完善干部考察方式方法,提高考察工作質量,為選好人用好人提供有效保障,樹立了正確用人導向,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
(一)堅持德才兼?zhèn)洹⒁缘聻橄?,突出干部考察工作的鮮明導向
立足于把德考實、評準、用好,著重在德的考核內容、途徑和結果運用上下功夫。一是探索德的評價內容顯性化。對領導干部的政治品德、職業(yè)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進行指標量化,并選取當前群眾意見比較集中、社會反響強烈的16項“失德”行為作為反向測評的內容,使抽象的德更加具體化、形象化,讓干部的德真正“看得見、摸得著”。二是全方位多角度“掃描”德。將干部考察的范圍擴大到工作圈、家庭圈、社會圈,全面了解干部生活及社會交往情況;突出“以事考德、以事識德”,注重在職務升遷、崗位變動以及家庭婚喪嫁娶等過程中考察干部品行情況。三是發(fā)揮德的“硬杠杠”作用。把德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第一道門檻”,凡“德”考核不達標的干部,實行“一票否決”,堅決不予提拔;對負面反映多、但一時查無實據的,堅持慎重使用。2011年換屆中,對5名德行表現不好的干部終止提任程序;對7名群眾反映較多、但一時查無實據的擬提拔任用的干部暫緩使用。
(二)有效創(chuàng)新方式、拓寬渠道,擴大干部考察工作的群眾參與度
堅持公開公平原則,不斷擴大考察工作的民主性,做到在群眾的評價中考實考準干部。一是落實群眾參與權。在“官評官”同時引入“民評官”,邀請考察對象的工作對象、服務對象以及“兩代一委員”、監(jiān)督員等參與民主測評、民主評議和民意調查等,增大樣本量,突出了群眾在考察中的主體地位。2011年換屆期間,全市共有6375名干部參加民主測評和民主評議,邀請3857名“兩代表一委員”參加民意調查。二是擴大群眾話語權。在干部選拔考察中,全面推行“兩圈三談”考察制度,特別是在生活圈考察中,開展家屬必談、朋友選談、鄰居訪談等,深入了解考察對象社會交往、個人愛好、生活方式、治家情況等方面情況,動態(tài)掌握“小枝小節(jié)”,防止考察失真失實。三是強化群眾監(jiān)督權。在競爭性選拔干部工作中,邀請“兩代表一委員”、拔尖人才、村黨支部書記等不同群體的代表列席部務會議,聽取干部考察組考察匯報,目標職位建議人選職位匹配度分析,組織部門人事安排的原則依據,并提出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意見建議。
(三)強調立體全面、相互印證,構建干部考察工作的綜合評價體系
積極完善考察手段,通過多種考察方式相結合、相印證,構建多層次、全方位、互為一體的干部綜合評價體系。一是年度考核刻畫“干部全像”。2007年以來,堅持市級機關與縣(市、區(qū))同步開展年度集中考核,對所有領導班子整體運行情況和干部個人德能勤績廉等表現進行系統(tǒng)性、體檢式的考核透視,準確掌握干部的年度表現情況。二是專項考察點出“關鍵表現”。緊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先后篩選出臺州“大石化”、甬臺溫高速復線工程等50余個重點項目開展專項考察,通過全程跟蹤、動態(tài)了解、集中考察、實地印證等方式,突出考察干部在項目建設中的黨性觀念、能力水平和作風表現等。三是經常性考察補充“日常細節(jié)”。打破以往“不換屆不考察、不提拔不考察”的做法,以開展部機關干部聯系走訪為抓手,主動深入一線、走近干部,全面真實了解班子成員履職情況和一貫表現。此外,臺州還注重把干部考察情況與全市“兩個社會”工作責任目標考核、“萬人評機關”等進行相互印證,臨海、溫嶺等地還探索推行分層分類考核、立體考核等,有效提升了干部考察工作科學化水平。
(四)注重日常監(jiān)督、質量評估,提升干部考察工作的規(guī)范程度
通過監(jiān)督、評估等手段規(guī)范考察程序,修正“細節(jié)偏差”,切實提升干部考察工作的精準度。一是立體考察拓展監(jiān)督渠道。在各單位選聘干部監(jiān)督員,負責本單位干部考察日常監(jiān)督工作。同時,將電話、短信、網絡等渠道作為干部考察日常監(jiān)督的重要補充,廣泛聽取干部、群眾意見,作為考察結果準確性的印證參考。二是聯席監(jiān)督查找隱性違規(guī)。建立健全干部監(jiān)督聯席會制度,加強同紀檢、信訪、審計、公安、計生、建設等部門的聯系,在干部考察前征詢相關部門意見,2011年以來共取消涉及“雙違”、酒駕、參與上訪、上班時間上網炒股等方面問題的14名干部擬提拔資格。三是全程紀實細化環(huán)節(jié)把控。推行考察全程紀實制度,采取“一人一表”、“一事一記”的方式,如實記錄各個考察環(huán)節(jié)和步驟。在此基礎上,干部處室通過查證、核實考察相關資料,提出針對性修正意見,尤其對可能影響結果的“偏差環(huán)節(jié)”,進行二次印證考察,提高考察結果的準確性。
三、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科學性需要突破的幾個問題
近年來,干部考察工作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距離科學性的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這其中既有制度的內在缺陷,也有操作中的具體問題;既受到參與主體素質的制約,也受到民主大環(huán)境的影響。結合調研情況,我們認為,提高干部考察科學性,當前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問題需要突破:
(一)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問題
圖1 目前主要考核指標所占比重
科學的評價體系是考準考實干部的基礎。從調研情況來看,目前干部考察考核評價體系主要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指標的選擇缺乏科學性。集中表現為“三重三輕”:即存在“重發(fā)展速度,輕發(fā)展質量”、“重經濟指標,輕環(huán)境、人文指標”、“重顯績,輕潛績”的現象,過分注重對一些可量化、易操作政績的考評,不能從全面的、歷史的、長遠的角度去考評政績。調查中,我們發(fā)現,對干部的考核指標當中,有60%—70%的比重是考察經濟實力或經濟發(fā)展類指標(見圖1)。正如座談時,有一位縣委書記說,“現行的考核體系仍然是把發(fā)展簡單地等同于‘數字’和‘變化’,認為只要經濟指標上去了,地方有變化了,這就是發(fā)展?!倍@種“唯GDP”的考核體系就會成為引導干部工作的“無形的手”,導致區(qū)域經濟和區(qū)域產業(yè)的各項發(fā)展政策短期化,對經濟社會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產生不利影響。二是體系的設置缺乏科學性。干部政績應實行分類考核評價,這一點已成為大多數組織共干部和理論學者普遍的共識。但目前的實踐中,對于黨委和政府的考核、縣鄉(xiāng)領導班子和部門領導班子領導的考核、班子集體和干部個體的考核等不同群體范圍的區(qū)分仍然比較模糊(圖2、圖3),多數仍套用同一個考核標準,造成考核結果的籠統(tǒng)、混亂和不客觀,進而在操作環(huán)節(jié)陷入繁瑣哲學的困境。
圖2 臺州某鄉(xiāng)鎮(zhèn)黨政班子績效考核指標比重圖 圖3 臺州某街道綜合考評指標比重圖
(二)干部考察的經常性問題
干部的德才表現是一個長期的、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需要放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維度上去衡量和把握。但是目前普遍采取的集中性考察方式,時間緊、任務重,考察人員難以深入地去了解干部的德、能、勤、績、廉方面情況,往往是被動接受信息多,主動發(fā)現情況少;了解結果多,了解過程表現少,只能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另外,由于集中性、突擊性考察對平時和一貫表現考察了解得不夠深入,造成“拉票”行為有制度漏洞可鉆。因此,多數干部群眾認為集中性考察“時間安排過短,突擊性較明顯”,認可度并不高(圖4)。
圖4 您認為集中性考察方式能否準確掌握干部的綜合素質和德才表現
(三)民主參與的有效性問題
群眾是干部考察考核工作的主體,在干部考察中要充分發(fā)揚民主、走群眾路線,已成為各級黨委和廣大干部群眾的共識。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一些誤區(qū):一是沒有把考核干部的主體“群眾”界定清楚,誤將群眾簡單的理解為普通的老百姓,把領導干部一概排除在外;二是機械理解群眾參與的廣泛性,往往以考察考核中群眾參與的人數論高低,認為“群眾參與越多越好”;三是把群眾公認等同于“群眾說了算”,這些片面認識,很容易在操作中影響群眾參與的實質性作用發(fā)揮。另外,我們在調研中也發(fā)現,參與考察的談話對象出于各種心理和利益的考量,對考察對象的描述會呈現“羅生門”現象,從而增加對考察信息的甄別難度,導致考察失真失實。(圖5)。
圖5 您認為考察失真失實的主要原因
(四)考察方法的創(chuàng)新性問題
隨著干部工作的對象更加多元化,活動空間更加擴大化,生活方式更加多樣化,干部行為表現更加具有多面性、隱蔽性以及自我保護性,但現行干部考察方法仍以傳統(tǒng)個別談話、民主測評、查閱資料等為主,新方法、新手段探索相對滯后,離考準考實干部的要求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德的考察方法公式化。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干部,缺乏可資比較的標準,目前德的考察方法較公式化,導致德外在表現容易把握,內在素質難以考準考實,考察結論千篇一律。二是才的考察方法表面化?,F行能力的考察方法,主要考察干部履行現職崗位表現出來的能力,對是否勝任現職比較容易把握,但對提拔到其他崗位后的潛在能力難以準確預測和評估,導致對考察對象的現實能力易于把握,但發(fā)展?jié)摿﹄y以考準。
(五)考察人員的專業(yè)性問題
干部考察是一個專業(yè)性很強的系統(tǒng)工程,干部考察隊伍的素質如何、能力怎樣,直接決定著干部考察結果的準確與否,關系著干部選用的質量和水平。調查問卷中,在問及考察人員能力素質存在哪些不足時,集中體現在知識結構、經歷閱歷和業(yè)務水平等三個方面,分別占到被調查人數83.5%、78.6%和72.1%。(圖6)分析原因,我們認為有三個主導因素。第一,在具體考察工作中,考察對象千差萬別,考察人員有時往往是“外行看熱鬧”,容易導致評價偏差;第二,一些經歷相對單一、職位較低的考察人員與考察對象的職級相差較大,缺乏職級崗位的切實體驗,對反映的一些情況難以準確把握;第三,有的考察人員沒有很好地掌握和運用談話技巧,不善于啟發(fā)、引導,也不善于觀察和捕捉問題線索,難以準確“描像”考察對象。因此,建立一支適應新形勢需要的高素質干部考察隊伍,成為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科學性的當務之急。
圖6 考察人員能力素質存在的主要缺陷
四、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科學性的對策建議
正視和破解影響干部考察科學性的諸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的培養(yǎng)選拔,決定著選人用人公信度的提高。必須著眼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和全國組織工作會議精神,特別是要深入研究干部人事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實施重點突破,著力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改進民主推薦,以黨管干部原則的有效落實,提高干部考察的權威度
選拔任用黨政領導干部,必須經過民主推薦提出考察對象。民主推薦結果的公信度是影響干部考察工作科學化的首要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最了解我們的干部,是領導班子、分管領導和組織部門?!币虼耍瑢τ诿裰魍扑],既要注重發(fā)揚民主,更要充分發(fā)揮黨委的領導和把關作用。在嚴格執(zhí)行《干部任用條例》規(guī)定的同時,要根據能崗相適的要求,在民主推薦形式上不搞“一刀切”。建議分重點管理、專業(yè)管理和宏觀管理三個層面探索開展多維的民主推薦,對黨政“一把手”重點管理崗位,可實行全委會民主推薦提名;對技術性較強的專業(yè)崗位,可實行單位黨委(黨組)提名推薦;對一般副職等宏觀管理崗位,可通過召開民主推薦大會形式進行民主推薦。當前,應當重點研究加強領導班子、分管領導和組織部門在干部推薦中的權重比例,建議對民主推薦進行賦權量化,適當增加領導班子成員推薦票的權重,并將民主推薦得票和得分均作為確定考察對象的參考依據,相互印證,綜合比較確定考察對象。臺州實踐中探索使用的賦權量化加權得票計算公式可供參考:
(其中,R:被推薦人員民主推薦加權得票;p-i:被推薦人員在i類推薦主體中的得票數;q-i:i類推薦主體的權重;m-i:i類推薦主體的應參會人數)。
(二)健全指標體系,以評價內容的科學設置,提高干部考察的全面度
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fā)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tài)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要落實好這一要求,課題組認為重點要健全考核指標體系。一是探索評價內容的分類式設置。根據不同領域、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的特點,設置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評價指標,使之系統(tǒng)化、具體化。在干部考察中,合理界定單位考核量化在正職和副職中的比重,在正職考核中增加領導評價的比例,在副職考核中增加群眾評價和正職評價的比例。同時根據不同的考察目的,確定特定的考察重點并進行細化。二是細化完善干部德的評價。尤其是對領導干部德的反向測評,可按“無反映無意見、偶爾有議論、社會有反映、群眾意見大、不了解”五個層次進行單項選擇。三是開展干部實績項目化評議。根據黨委、政府年度經濟社會發(fā)展重點工作安排,結合各單位實際確定若干項重點工作,實行業(yè)績公示公議、鑒定審計與實績評估相結合的比較分析,使考察考核評價更加全面客觀。
(三)堅持群眾路線,以知情群體的廣泛參與,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公認度
“干部業(yè)績在實踐,干部聲名在民間”,干部考察工作要多到基層干部群眾中,多在鄉(xiāng)語口碑中了解干部。一是擴大群眾知曉面。擴大預告范圍,將考察組成員、考察內容、考察安排、舉報電話等信息,通過樓道、網絡、電視、廣播等渠道公示,讓社會各界全面了解。在確定干部考察的參與人員時,應體現知情性、代表性、合理性原則,既要保證熟悉情況,又能代表各個層面;既要做到足夠數量,又要做到結構合理。特別是在個別談話時,要科學擺布“體制內人”和“體制外人”的話語權。二是增強群眾參與的有效性。轉變部分地區(qū)考察干部時突擊找群眾匆忙“打勾畫叉”的做法,變“盲目”選擇為“自主”選擇,建議在測評等工作之前設置個人述職、述廉、述德環(huán)節(jié),使參加測評的黨員和群眾在充分了解干部政策、干部標準、資格條件和候選人基本情況和表現的基礎上進行自主選擇。三是完善群眾督評機制。重視群眾的發(fā)言權,并合理運用到干部考察工作中。建議在干部考察工作中引入“群眾滿意度系數”,結合干部年度考核等工作,搭建一個常態(tài)化、覆蓋區(qū)域內后備干部以及領導干部的“群眾評價數據庫”,對群眾滿意度系數低于50%的,原則上不列入考察范圍。
(四)完善考察方法,以綜合多元的分析比較,提高干部考察的精準度
干部選拔是階段性工作,干部考察是經常性任務。習近平提出,“對干部的認識不能停留在感覺和印象上,必須健全考察機制和辦法,多渠道、多層次、多側面深入了解”[1]P418。因此,重點要抓好三個方面。一是推進經常性考察。把功夫下在平時,特別注意重大關頭、關鍵時刻的考察識別。健全組織部門和執(zhí)紀執(zhí)法部門聯合會審機制,發(fā)揮干部監(jiān)督聯席會議作用,建議由組織人事、紀檢監(jiān)察、審計部門定期對干部的表現進行聯合鑒定,拓寬干部考察信息收集渠道。近距離接觸干部必須深入基層一線,臺州市開展重大項目、重點工程專項考察,在識別干部在重大關頭、關鍵時刻的實際表現上取得較好效果,建議上級組織部門加強專項考察的頂層設計,作為推進經常性考察的重要方法,在部分市縣進行試點,鼓勵基層積極探索實踐,及時總結經驗。同時,按地域、職能和系統(tǒng)合理搭配的原則,建立健全組工干部聯系單位制度,通過經常性列席單位民主生活會和組織生活會等,加強對班子整體運行和班子個體表現的日常了解。二是探索常規(guī)提拔差額考察。探索把競爭性選拔干部中差額比選的方式運用到常規(guī)干部提拔中,尤其是重要部門和關鍵崗位領導干部的提拔使用,可采取差額考察的辦法,綜合分析工作經歷、能力素質、人崗相宜等因素,實現好中選優(yōu)。三是改進考察談話方式。對主要領導和考察對象本人實行“兩頭聽”模式,先聽取主要領導評價和本人自我評價,并在談話結束后,針對談話中還需深入了解的問題再向主要領導或本人進行詢問,確保談話不留死角。建議具體考察談話實行“三段”模式:首先大致掌握“泛聽”,然后細化研究“分析”,最后追問互動“深聽”。
(五)加強隊伍建設,以責任主體的優(yōu)化組合,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保障度
干部考察員隊伍是考察干部的具體執(zhí)行者,不僅應具備扎實的業(yè)務素質,更要有公道正派的核心品質。目前,各地都普遍重視考察員隊伍建設,就臺州而言,市縣兩級已經普遍建立了一支相對穩(wěn)定的干部考察員隊伍。我們的工作重心不僅要注重考察人員個體能力素質的培養(yǎng),更應當注重整體功能的優(yōu)化提升,在提升干部考察隊伍的專業(yè)化程度上下功夫。要堅持在人員、年齡、知識的搭配上做文章,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和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干部考察中,有針對性地科學搭配考察組成員,促使考察工作走上規(guī)范化、制度化的軌道。一是在專業(yè)的搭配上,以組織(人事)系統(tǒng)的干部為主,根據需要選擇紀檢(監(jiān)察)、統(tǒng)計、審計、綜治、計生、發(fā)改、環(huán)保等職能部門的專業(yè)人員參加考察組。二是在年齡搭配上,實行老、中、青相結合,充分發(fā)揮老同志細致老練,中年同志沉著穩(wěn)重,青年人精力充沛、思維敏捷的優(yōu)勢。三是在知識結構的搭配上,根據考察任務、范圍、對象的不同,將不同知識結構的人員進行合理搭配,以整體功能彌補個體的差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How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Cadre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aizhou’s Practical Explorations in the Work of Cadre Investigation
Research Task Group of th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the CPC Taizhou City Committee
(OrganizationDepartmentoftheCPCTaizhouCityCommittee,Taizhou,Zhejiang318000,China)
Abstract: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cadre investigation,we need to achieve breakthroughs in five aspects:the scientific level of evaluation system,the routinization of cadre investigation,the effectiveness of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the innovativeness of investigation methods,and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investigation personnel.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cadre investigation,we must eye on the all-arou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irits of the CPC’s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the Third and Fourth Plenary Sessions of the Eighteenth Central Committee,and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Organization Work,make breakthroughs in critical aspects,and make efforts to do well the following jobs:(1) improve the democratic recommendation,and enhance the authoritativeness of cadre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rty managing cadres” principle;(2) perfect the index system,and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cadre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setting of the contents of evaluation;(3) persist in the mass line,and enhance the public acceptance of cadre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wide participation of informed people,(4) complete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s,and enhance the accuracy of cadre investigation based on comprehensive,multi-component comparison and analysis,and (5)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personnel,and enhance the guarantee for cadre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optimized allocation of responsibility subjects.
Key words:cadre investigation;scientific level;Taizhou’s practice
(責任編輯:徐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