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整體到個體教會大學的史海拾遺
中國人常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西方的“外來和尚”——傳教士們創(chuàng)建的教會大學,在清末民國時期,與國立大學、私立大學一起構成三足鼎立之勢,甚至更為占優(yōu)。
提到燕京大學,有一個不得不說的人物——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是生于中國杭州的美國傳教士后裔,曾是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也做過美國駐華大使,而他最引以為豪的一個身份是燕京大學校長。
燕京大學是20世紀初由四所美國及英國基督教教會聯(lián)合在北京開辦的,是近代中國規(guī)模最大、質量最好、環(huán)境最優(yōu)美的大學,曾與美國哈佛大學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學社,在國內外名聲大振。
建校伊始,燕京大學的處境非常窘迫。為此,校長司徒雷登費盡周折,在美國好友亨利·盧斯的幫助下,為學?;I集資金。他騎著毛驢、自行車轉遍了北京四郊,為學校尋找新校址。最后經朋友建議,他買下了陜西督軍陳樹藩在北京西郊的二百多畝的宅子——勺園。司徒雷登又邀請建筑師亨利·墨菲主持設計了校園,建造了極富中國特色的燕園。1926年夏,燕京大學各院系正式遷入新校園。
燕京大學校門
1924年的燕京大學女子學院
燕京大學的校址即現(xiàn)在北京大學的主校園燕園。當時校園建筑的主軸線正對著玉泉山塔,從校友門(北京大學西校門)經過石拱橋后,是一處方院,院子兩側是九開間的廡殿頂建筑穆樓和民主樓,正面是歇山頂?shù)呢惞珮?,兩側是宗教樓和圖書館。沿中軸線繼續(xù)向東,可到未名湖中的思義亭,博雅塔、臨湖軒就建在湖畔。校園東部以未名湖為界,分為北部的男院和南部的女院。男院包括德、才、均、備4幢男生宿舍以及華氏體育館;女院分布著南北閣、女生宿舍和鮑氏體育館等建筑。燕京大學建筑群在外部盡量模仿中國古典宮殿的式樣,在內部使用功能方面則盡量采用暖氣、熱水、抽水馬桶、浴缸等當時最先進的設備。
雖然是一所教會大學,但燕京大學的學術氣氛十分自由。學校聘請了諸多知名學者任教,包括留洋歸來的劉廷芳、洪業(yè)、胡適、聞一多、吳宓、冰心、馮友蘭、蕭公權等,還有國內久負盛名的陳垣、周作人、鄭振鐸、錢穆、錢玄同、俞平伯、朱自清、顧頡剛等人。
1952年,燕京大學文、理、法各系并入北京大學,工科并入清華大學,新聞系及一些社會學科最終并入中國人民大學,改組后的北京大學遷入了燕園。
1936年司徒雷登與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吳貽芳的合影
燕京大學校歌:“雄哉、壯哉燕京大學,輪奐美且崇;人文薈萃,中外交孚,聲譽滿寰中。良師、益友如琢如磨,情志每相同;踴躍奮進,探求真理,自由生活豐。燕京、燕京事業(yè)浩瀚,規(guī)模更恢宏;人才輩出,服務同群,為國效盡忠。”
原金陵大學古建筑,現(xiàn)位于南京師范大學內。
“金陵女子大學的建筑師亨利·墨菲有理由贏得眾人的尊敬,因為他設計出了既能滿足現(xiàn)代實驗所需,又非常方便生活的建筑。而且它們都有著中國特色的美麗屋頂和裝飾?!?923年,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學開幕式期間,當時的《美以美會教報》這樣評價。
金陵女子大學校訓只有兩個字——厚生。據(jù)說它的含義來自《約翰福音》第10章10節(jié)耶穌所說的話:“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豐盛?!苯鹆昱哟髮W是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先是在南京繡花巷辦學,后由校長德本康夫人籌劃建造新校園。新校園的建筑群由美國建筑師亨利·墨菲規(guī)劃設計,中國建筑師呂彥直設計,陳明記營造廠承建,于1922年開工建設,1923年落成。
整個校園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按照東西向的軸線布置,布局工整,平面對稱。建筑造型采用中國傳統(tǒng)宮殿式建筑風格,建筑材料和結構采用西方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物之間以中國古典式外廊相連接,為中西合璧的東方建筑群,被稱為“東方最美麗的校園”。1952年原金陵女子大學和南京大學師范學院合并為南京師范學院。
金陵女子大學校訓“厚生”含義:人生的目的不光是為了自己活著,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來幫助他人和社會,這樣不但有益于別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加豐滿。
林語堂、張愛玲、鄒韜奮、顧維鈞、宋子文、榮毅仁、劉鴻生、貝聿銘、施肇基……如果要找出這些杰出人物的共同點或者是紐帶,那么校友是最好的標簽,因為他們均畢業(yè)于圣約翰大學。
上海圣約翰大學是中國首個全英語授課的大學,以“光與真理”為校訓,有“東方哈佛”和“外交人才養(yǎng)成所”的雅稱。圣約翰大學的前身是創(chuàng)建于1879年的圣約翰書院,1905年升格為圣約翰大學。經濟學家周有光回憶,圣約翰大學不僅信教自由,而且思想自由,“我從圖書館借來馬克思的《資本論》英譯本,埋頭看完,沒有看懂”。
原圣約翰大學校長樓
圣約翰大學早期的建筑主要來自兩種風格的疊加,即西方的殖民地外廊式的連續(xù)半圓券立面和來自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大屋頂。其中,懷施堂是圣約翰大學早期著名的標志性建筑,也是中國教會大學中最早的中西合璧式校園建筑,于1895年2月落成,建筑面積為5061平方米,是一座二層磚木結構四合院式教學樓。建筑正立面采用安妮女王式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風格,側立面窗為新文藝復興式建筑風格,背立面窗為維多利亞哥特式建筑風格。1951年3月懷施堂改名為韜奮樓,以紀念該校1921年畢業(yè)生,我國著名政論家、出版家鄒韜奮。因該樓在華東政法學院校舍中排列在四十一位,故又被稱作四十一號樓。
1950年12月,圣約翰大學正式宣布與美國圣公會脫離關系。1952年在全國院系調整中,圣約翰大學被拆散并入上海多所高校。目前原校址所在地為華東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