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閣似夢
《又登岳陽樓》
宋·陳與義
岳陽樓前丹葉飛,欄干留我不須歸。洞庭鏡面平千里,卻要君山相發(fā)揮。
時光逝去,樓閣夢無痕。
樓閣大略等同著先民的時代,從民族的深部萌芽、生長,然后纏繞華夏的膀子,眺望見祖父的祖父曾在書房練習(xí)投壺,而祖母的祖母曾在閣樓待閨。于是,輕易便區(qū)別了巴洛克柱子、哥特的尖頂和洛可可的內(nèi)飾。
樓,《說文》里講:“重屋曰樓。”屋上架屋,高度自不諱言,要比一般房屋高上許多。樓的建筑形式并不落后文字太久,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jīng)存在了?!犊脊び洝酚涊d“殷人重屋”,便是強力的佐證。在早期,樓的主要用途是觀敵瞭陣,其后才衍生出不同的功能種類,分別出現(xiàn)了城樓、鐘鼓樓、戲樓、酒樓、藏書樓、景觀樓。其中,猶見審美價值與文化內(nèi)涵的要數(shù)景觀樓。觀賞樓通常只在一面或者兩面設(shè)窗,以供人們憑窗觀景。樓的造型多種多樣,在園林建筑中,樓的一層為廳堂式建筑,外部是合抱的立柱承載上層,根根順次排列,形成一種外廊。如若樓和樓之間的二層相通,便被叫作“串樓”,樓內(nèi)廊廊相通,可以繞行一圈的,就是“走馬樓”了。
中國有名的古樓很多,譬如迄今猶存的岳陽樓,自古便有著“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美譽。它坐西朝東,安坐在花崗巖鋪就的臺基之上,木柱、木門、木窗為肌,岳陽樓態(tài)度強烈地排斥著世間一切的鐵器。樓頂分三層,乃是層層相疊的盔頂式模樣,如同將軍頭上的盔帽,將檐角高高翹起,似要挑起最近的一塊藍。琉璃瓦則靜寂排列,沒有歲月觸摸后的痕跡,卻滿是時間橫流的味道,彌漫、纏繞,然后蓋在肌膚勾連的斗拱上。登高而望,波瀾壯闊的洞庭湖長歌高唱。前面,福地君山靜靜打坐。
岳陽樓
與樓難分的,是閣。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tǒng)樓房,《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里說“高臺層榭,接屋連閣”,可見樓閣難辨。其實,與樓相比,雖都常被建成兩層或多層的格局,但閣的身軀要小巧許多,屋頂連同平面則可以是四方、六角甚至八角,周遭開窗,順帶會設(shè)下隔扇或者欄桿,用于居住者的遠眺、游憩、藏書或者禮佛,偶爾也會作為女眷的臥房。于是,后人有了“重屋為樓,四敞為閣”的鑒說。而在用途上,閣的觀賞作用顯然更強些,不僅四面設(shè)窗,周遭還輔助建有挑出的平座,游人可以環(huán)閣漫步,亦可以倚在涼椅樣的美人靠上懶懶發(fā)呆。
中國最有名的閣當屬滕王閣了。近六十米高的滕王閣坐落在兩級高十二米的臺上,從外打量、不過是一座三層附有回廊的建筑,但內(nèi)部卻別有洞天,藏設(shè)七層。因此滕王閣又被稱為“明三暗七”,即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外加一個躲在屋頂處的設(shè)備層。正脊在閣頂橫陳,唐宋喜用碧色琉璃為之收尾;從宋朝出走的鴟吻雕塑般蹲坐,鳥瞰著探入空中的滴水與勾頭。兩者皆為特制,上面是匠人刻下的“孤鶩”與“滕閣秋風”。臺座并不寂寞,南北有相通的瓢形大湖,北湖上還建了九曲風雨橋。人立橋上,滕王閣分身落入湖水,盎然成趣。大凡名樓名閣,是不可能如同隱士般不惹喧囂的。因此,滕王閣與岳陽樓一樣,成為文生墨士筆下的常客,譬如王勃筆下的《滕王閣序》。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