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一璇
說服技巧應用中的多普勒效應探析
——以《東方直播室》為例
◎齊一璇
多普勒效應是指當接收者收到波的頻率變快時,會產生更大的波動效果。如果把此物理概念遷移到受眾對說服效應的感知上,即同時或極小間隔地使用多種說服技巧,在第一波說服尚未完全消化,打鐵趁熱,提高說服頻率,則被說服的對象將承受更大的說服壓力,更易產生說服效果?!稏|方直播室》在傳達每期節(jié)目的觀點時,都密集地采用了超過一種說服技巧,這種集約、復合式的說服比僅使用一種或懶散寥落地使用幾種能更好地使受眾產生態(tài)度或行為的轉變。
《東方直播室》開辟了一種集對話訪談、新聞報道、媒體評論等多種傳播形式,電視、網絡媒體、短信直播等多種傳播渠道為一體的創(chuàng)新節(jié)目。其亮點為邀請新聞事件持不同意見的雙方當事人到現(xiàn)場,以不強調孰是孰非、不帶媒體批判、不加預設立場的表現(xiàn)形式展開辯論,給雙方觀點予公平、平等的表達機會。[1]節(jié)目以“話不說不清,理不辨不明”為開場白,以主持人駱新的總結性發(fā)言結束,在這個過程中持對立觀點的雙方將進行針鋒相對的辯論。作為節(jié)目的基礎,“兩面提示”體現(xiàn)在每期節(jié)目中。
除節(jié)日特輯外,不論從設計理念、話題選擇、主持人定位、舞臺設計任何方面看,《東方直播室》都將 “兩面提示”做到了極致,力求 “公平”。2011年11月26日播出的 《李陽家暴惹公憤》、2012年12月4日播出的 《網站背后的硝煙》中,即便在受眾已有普遍定論的前提下,仍將處于道德譴責的風口浪尖甚至法律邊緣的李陽、淘寶差評師(有保護性措施)等當事人請到現(xiàn)場。采取文明辯論的方式,不一味地指責,不站在法律或道德的制高點以“咄咄逼人”的方式進行說教。依據霍夫蘭對說服效果的實驗研究,兩面提示對于學歷較高者,更易取得好的收效,節(jié)目的兩面提示的運用增強了其說服力。[2]
在拉姆斯丁和加尼斯進行的 “反宣傳”試驗中,提出“兩面提示”比“一面提示”的傳播效果有更佳的穩(wěn)定性及更好的持續(xù)性。在一個較公平的情境,向受眾展示被回避的內容、方向,使之在遇到對立觀點的時候,調動起身體的“免疫細胞”進行抵抗。[3]《東方直播室》從不吝惜給辯論的雙方發(fā)言的機會,甚至達到了針尖對麥芒的白熱化程度。2014年11月10播出的《孩子誰把你拋棄》中甚至找到了試圖遺棄孩子的親生母親,并給予其充分的時間來敘述事件的前因后果、苦衷心酸、無奈抉擇。在敘述過程中不斷地對其進行提問,允許其解釋補充,這樣可以說十分完善的完成了整個兩面提示的行為。走完上述步驟后,主持人結語的權威性、可信性與說服性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這種說服一旦發(fā)揮作用,很難撼動其效果。
訴諸理性與訴諸感情這兩種方式在 《東方直播室》里有了最直接的碰撞。依據每期節(jié)目主題不同,訴諸理性與訴諸感情各有倚重。兩種方式的結合與作用的發(fā)揮通過邀請各個領域內有所專長的嘉賓來實現(xiàn)。一部分嘉賓以常駐嘉賓的身份出現(xiàn),如陳浩然、陳嵐、石述思、李光斗、黃璜、陸震、林怡真等。常駐嘉賓一般為大學教授、媒體評論員、律師等,他們既對本領域擅長的事物闡釋理論進行知識性的普及,同時也作為社會精英對其他事物發(fā)表自己憑借經驗及閱歷得出的見解。此外,每期節(jié)目還會依據不同主題邀請相關領域專家作為另一部分嘉賓。
媒體精英一般進行訴諸情感部分,而律師是訴諸理性部分。2014年3月24日播出的《天使的暴力》中,大學教師、媒體評論員于志凌有明顯的訴諸感情的情節(jié),在節(jié)目中多次激動地使用,“這種孩子如果還不負責任的話,天理難容!”“別的地方連打碎一塊玻璃都要懲處,我們這摔了一個孩子,白摔了!”等感情色彩強烈的言辭來營造氣氛,對受眾進行情緒感染。而同在一期節(jié)目的兒童心理學專家魏廣東和中國人民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玟瑾則明顯使用的是訴諸理性的說服方式,通過冷靜的擺事實、講道理,運用理性和邏輯的力量來進行說服行為,其依據也均是法律條文。
訴諸理性與訴諸感情不一定是涇渭分明的,常常是融合的,這種融合甚至體現(xiàn)在同一期同一位嘉賓身上。在《孩子誰把你拋棄》中,公益平臺負責人陳嵐,她一方面依據相關法律對公益事業(yè)方面規(guī)定的進行專業(yè)指導。另一方面在情緒受到觸動的時候,又會爆發(fā)出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句子,“那個孩子是你的孩子啊,這個時候哪怕有一個人給我一塊錢,我都恨不得跪下來謝謝他!”此外由于電視節(jié)目的多感官傳播的特點,在訴諸理性方面《東方直播室》還倚靠主持人冷靜、中立的分析態(tài)度來達成,訴諸感情方面則利用受害者家屬的流淚特寫、哭聲等直接快速且更為震撼的方式進行。兩種說服技巧的協(xié)同使用,同一說服對象可以得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說服,不同類型的說服對象能得到符合自身說服特點的心理契合。
《東方直播室》結尾分類
《東方直播室》在 “敲警鐘”時非常注重度的把握,不必要不使用,必要時盡量采取輕度訴求。2014年7月14日的《舌尖上的風波》中,未出現(xiàn)狗被虐殺等殘酷的畫面,僅用狗被囚籠中的輕度警鐘喚起人們的注意,避免了現(xiàn)場及播出時受眾心理上的不適,也避免了愛狗人士的抵觸。但其并非放棄重度恐懼訴求的方式,在表達嚴重的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時,也有重度的圖像出現(xiàn)。在《孩子誰把你拋棄》及《天使的暴力》中多次出現(xiàn)兒童被拋棄甚至被虐待至死等震撼的視頻畫面,不斷沖擊受眾心理防線,產生巨大社會影響。
此部分使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對《東方直播室》的結尾進行分析。在已播出300多期節(jié)目中,抽取了2012、2014兩年每月播放日期最接近15日的節(jié)目共24期。如遇到節(jié)日特輯或活動宣傳則順延,若為上集則順延至下集。
結論分為5類:直接結束、呼吁建立相關法律制度、呼吁社會政府盡責、呼吁人們愛心寬容、建議及雞湯。“直接結束”指雙方意見表達完畢或人物故事展示完畢后,主持人直接使用“下期再見”結束(見左表)。
“直接結束”被視為“寓觀點與節(jié)目之中”,而把其他四類帶有呼吁及建議的有明確總結類觀點的表達則被視為明示結論。由于復雜的辯論表現(xiàn)形式的需要及主流媒體引導輿論的要求,明示結論成為節(jié)目結尾的不二之選。由表中數據可知,明示結論占到了80%以上。在受眾經過兩面提示引發(fā)深思,情理訴求引入情境,恐懼訴求引起震動后,所需的是一個簡單明了的結論。在頭腦的理解、情感、壓力、觸動需要緩解與釋放的時候,這樣的明示結論使迷惘的受眾得以點撥,清晰的受眾得到確定。
鳴笛的火車由遠及近時汽笛聲調逐漸升高是多普勒效應的直觀呈現(xiàn),當上述這些說服技巧如火車從身邊呼嘯而過,如雨水下落由徐至疾,受眾感受到的是類似多普勒效應的說服技巧應用效果。幾種技巧在不同的說服性傳播活動中各有所長,《東方直播室》把它們合而為一,整合利用,密密襲來如同被壓縮的波積聚了更大的能量,在受眾身上施加時,即可輕松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注釋:
[1]李凌皛:《〈東方直播室〉的選題研究》,《傳媒論壇》2013年第1期
[2]張辛欣:《新聞評論中的“兩面提示策略”》,《新聞三昧》2007年第8期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河北大學研究生)